孩子自从出生后的3岁开始,便开始走向与妈妈的分化。自我心理学代表马勒认为,孩子出生后的第6个月便开始了分离个体化进程。这是心理上的。
现实生活中,一般孩子在五六岁时会考虑分床睡的问题,或早点或晚点。如果与异性父母分床,更不应该太晚,比如不会超过青春期(始于13岁)。
A说,和老公结婚后,竟然发现他在婚前还会和妈妈睡一起,我瞬间崩溃了。老公31岁,我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
B说,我和老公结婚后,婆婆竟然经常不敲门进我们的房间。老公却不以为然,他说前几年婆婆还给他洗澡擦背呢。
这个世界上,没长大的“巨婴”男人,还真不少。
01:
成年了还和妈妈睡,这样的“巨婴”在想什么?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引自武志红)
其实,“巨婴”的心理世界多半是这样的:
一是,与妈妈的共生期严重后延。精神分析关注一个人从出生后到成年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共生期是婴儿出生后的0-6个月,这个期间孩子眼里只有妈妈,没有别人,“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妈妈的乳房就是妈妈本人,妈妈的乳房也是我的”。因此,6个月前的孩子处于哺乳期,因为共生的心理,所以他不能离开妈妈,他们是一体的、占有式的。
“巨婴”的心理完全吻合一体共生的特点。“巨婴”虽然生理上成年,但心理上仍然离婚开父母,心理上的脐带仍然是未剪断的。
二是,他的世界无法融入第三人。因为和妈妈一体共生,所以他的世界仍然是“二元”的,无法进入健康的“三元关系”,比如爸爸、妻子等,都是排他的。如果第三人进入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会被认为是对他的边界侵犯——他却不知,他所谓的这样的边界却是“变形”的,是不正常的边界。
实际上,这样变形的边界,就是没有界限。在他们之间,一旦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产生一种边界消失的被湮没的恐惧。
你无法想象一个30岁的男人,仍然和妈妈手挽手逛街。妈妈心安理得,儿子一脸幸福,这画面“羡煞”了整条街的人。儿子结婚后,妈妈无法忍受儿媳妇“抢走”儿子,所以在行为上长期“霸占”儿子。
三是,害怕独自面对成年的世界。“巨婴”者,多是低能儿,内在力量是不足的,是空的。虽然他们已经长大,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外强中干。他们多半活在幻想中,在他们幻想的世界里,只要呆在妈妈怀里有妈妈庇护就好了。
而这样的妈妈,其自恋也得到最大的满足。妈妈会认为:儿子的世界不能没有我,我才是最强的人。
他们多半生活不能自理,大到外出办事,小到吃饭穿衣。
小王是同学眼中的尖子生是佼佼者,一路领先,上了大学。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他自杀了。
背后的原因是他无法适应自己一个人在大学里要解决日常的衣食住行等问题。父母得知后,自然捶胸顿足,悲痛过后明白了是自己养了个高分低能的“巨婴”,一直活在内疚自责中。
02:
成年了仍然要和妈妈睡的人,是怎么形成的?
在共生形态下,产生两种人,一种是“巨婴”,一种是妈宝男。
“巨婴”和妈宝男的共同点是,都存在较严重的一体共生问题。区别在于巨婴在心理上仍处于1岁大小,心理上无法断奶,甚至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妈宝男则有行事能力,心理年龄也更大,但凡事听父母的,没有自己的主见。
那么,“巨婴”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因为心理上的共生而无法分化。
共生是形容婴儿心理状态的,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时刻找妈,到处找妈,他们不愿意生活自理,也无法处理。他们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无法分化为正常人:
?与母亲共用一条腿走路
?与妈妈共用一个大脑思考
?借用妈妈一双手为自己做事
YY说,我真没想到老公是这样的人。谈恋爱时老公事事顺着妈妈,以为是个孝顺的人,以后也会对我爸妈好。但却不知道他事事依着婆婆,什么事都婆婆说了算,很小的事都找婆婆来做。29岁的人了,结婚了还不放心妻子给他洗内裤,非得婆婆帮他洗。之后就一个劲儿地要婆婆帮找内裤。
她说:“看他的样子,巴不得天天吃奶!”YY很愤怒,也失望,觉得丈夫压根没把妻子当妻子。
其次,关系的另个角度看,是妈妈离不开子女。
受过创伤的人,比如早年的“分离创伤”,会导致成年后面对分离,有分离焦虑,创伤被激活。
“巨婴”现象,大多因为孩子本身没长大,心理上离不开妈妈。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妈妈自身的分离创伤未得到疗愈而无法离开儿子或女儿。
上初中的小建(化名)报了外省的游学活动,特别开心,但妈妈坚持要跟着去,这让他很无语。妈妈说,担心儿子无法打理自己,所以要跟着一起才放心。
知乎上看到一贴:我18了还和我妈睡一张床。我觉得很无语,家里面就一张床,因为这个事我很讨厌我妈,虽然我已经要读大学了,可是就觉得很无语,我都这么大了,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我很讨厌和我妈相处的感觉。
她说:你能想象一个不断音的喇叭时刻准备着开机的感觉吗?
我妈可以说是当仁不让了。
而且最可气的是,每到我熟睡时刻,突然觉醒,心好累,轰天动地般的呼噜声!
妈妈这样的共生心理,无法分离,让子女窒息。在这样的妈妈心里,女儿虽然长大了,但她仍然还小;儿子虽然长大了,但他仍然还不会走路——与其说是他们没长大,还不如说是妈妈不让他们长大。
正如那句话说的:在妈妈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再是,和妈妈睡在一起,是对父亲的嫉妒与竞争。
成长,意味着独自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意味着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空间,特别是独立的人格。
但是,“巨婴”,是始终与妈妈一体共生的。他们始终活在“妈妈是我的”这样的幻想里。
在早年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孩子都要经过充满竞争、冲突、羡慕与嫉妒共存的俄狄浦斯期,这涉及到其中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男孩的恋母情结,是一个孩子出于安全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对母亲的情感依恋,又因为性心理发展而在潜意识里与父亲竞争母亲。而这样的充满嫉妒、竞争的恋母情结,残留至成年,一个“巨婴”就不折不扣、完美地诞生了。
在产生“巨婴”的家庭里,往往父亲是无能的,被边缘化的。在母子关系的牢不可破里,没有父亲的位置,父亲是弱者,他也竞争不过共生一体的母子俩。这实在是一个丈夫的作为男人的悲哀。
可怕的是,母亲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她觉得,儿子是从自己肚子里出来的,长大了也是属于她的。
而父母侧更深的心理机制,也同样是嫉妒与竞争。妈妈或爸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
?儿子长大了,走向了另一个女人的怀里——儿子的妻子是妈妈的“情敌”。
?女儿长大了,牵起了另一个男人的手——女儿的丈夫也是爸爸的“情敌”。
03:
当你面对这样的“巨婴”伴侣,该怎么办?
人生并不总是圆满的,每个人也有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在婚姻的“围城”里,每个人都需要直面伴侣的问题,“巨婴”是其中一种。
当你不小心嫁了这样的“巨婴”伴侣,怎么办?
一是,帮助伴侣成长,摆脱“巨婴”状态。
当一个人因为妈妈的原因而成为“巨婴”,是一种“被巨婴”的状态,无疑他本人是痛苦的。当你的伴侣是“被巨婴”时,你可以做的,是去帮助他成长,摆脱“巨婴”状态。
心理学家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
?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
?有一种痛是妈妈觉得痛。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掉入被妈妈裹胁的“被巨婴”状态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你能做的是,去理解你的伴侣,去共情他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去做他的“第二妈妈”,去鼓励他,给他勇气,让他站起来,敢于摆脱现状,成为自己的有力量的自己。
这虽然有点难,但是只要他有这样的意愿,恰好你也愿意帮助他成长,就必定是有效的。
二是,当“巨婴”无法改变,去做自己能做的。
而“巨婴”之所以成为“巨婴”,大多还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选择了与妈妈一体共生,他们已经习惯了不离开。
当你的伴侣因为主动选择成为“巨婴”而“巨婴”,或许你该好好考虑,做自己该做的——或许你该勇敢地离开。
这涉及到自己是否敢于做自己的问题。
武志红说:“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我们自己本来的状态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爱我们最初的模样。所以,那就勇敢地爱自己、做自己吧。
这种情况,最好的,或许是离开。
三是,去爱自己,改造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我们需要认识到,改造别人是很难的。
但是,在关系里,我们却天生有着既伟大又可怕的梦想,就是去改造别人,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所以,我们会在婚姻里越过越累,越来越疲惫。
当我们在早年的婴儿阶段,有两个需要满足的愿望,一个是被拥抱,一个是被看见,也是:抱抱我、看看我。
“巨婴”一直处于这样的需要被看见被满足的阶段,无法过度到下一阶段,所以,你幻想着去改造他变成成熟的人,几乎是徒劳的。
而同时,伴侣双方也会因为期待越来越多,而看到对方的缺点越来越多,无法再如先前时的全情投入,不再计较,所以越过越累。
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去改变自己。
作者简介:
刘月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9387人
入驻年限
7.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