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曾经就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分工。
早期职业规划能够给就业带来帮助
高燕定说主要会给大家带来有目标的教育,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现在需要许许多多能够在各式各样的工作岗位上的人才,现在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也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能否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非常称职地工作呢?不一定。
我今年三月回国以后,创办了教育咨询公司,也碰到了一定的招聘问题。我们刊登了广告以后,收到了很多的简历,面试以后都感觉很失望,毕业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你希望这个人能够英文写作比较好,他的简历里也说了自己英文流利,但是面试以后感觉他的英文水平很一般。如果从小就立志要做和国外相关的工作,那么如果有目标的话,他肯定会把英文学好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就连中文都写得不流利,这个就是非常遗憾的事儿了。
我的朋友是位非常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她住在休斯顿,她帮助她的孩子建立这种职业目标,因为她本身是作家,她的孩子在七岁的时候非常喜欢写作,这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也许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是做和文字有关系的工作,当这个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自己发行、印刷、编辑自己的杂志,并且定期出版。我看了以后非常佩服这个孩子,文字、排版都无可挑剔,做得非常专业,完全是由小孩子自己设计的,当然一开始父母会引导他,现在完全由这个孩子自己做。我看了这个七岁男孩的杂志以后非常的感慨,这主要是和父母的引导和他自己的兴趣分不开的,如果他的职业目标是做编辑,他从七岁开始就感兴趣了,如果他到了二十岁,那么他会是多么尖端的水平!但是现在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直接做编辑的话却不一定做得好。
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其实很多的资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认识一个学生,他的爸爸是集团公司董事长,爸爸开董事会的时候,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参加,所以他就有生意概念。如果想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就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就知道做生意需要哪些因素,如何去解决。他从小就听董事会的会议,可能会听到一些名词,那么过后肯定会去了解,这样就比其他的孩子多一些知识。
这个孩子到美国去读书,到大一的时候就申请到著名的投资银行去工作。所以他对这些商业的东西非常了解,对股票等等财经知识也有相当的了解,现在他也在投资银行工作。他旁听的时候其实就培养了自己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职业信息是对各种职业的介绍,大人看的时候和小孩看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比如说精算师是什么?很多成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概念。既然通过比较简单的文字就可以去描述这个职业,那么小学生也能了解。大学生、成年人如果不去了解的话就都不会了解。
人生设计职业规划从童年开始
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并不是要等到孩子上了大学的时候才去进行指导,职业意识如果到了大学才建立,这个时候就太晚了,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为职业技能是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的,比如说写作,写作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炼的。如果你到大学的时候,感觉做记者不错,就申请去当记者,那么这是很不利的。
从小学、中学开始家长和学校最好就给孩子创造一种职业的教育,给孩子们提供这种认识职业和规划职业生涯的机会。比如说美国有的学校,在对孩子进行“职业周”或者“职业月”的教育,可能在这期间学生不会去上课,大家一起去听很多著名学者的职业生涯讲座,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告诉孩子们,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全方位的、近距离的接触。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比如通过表演剧来体现各式各样的职业。
甚至有个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印刷自己所谓的货币,在学校里面流通,再进行一个应聘模拟,让小学生投自己的简历找工作,列出一个小时是多少钱的工资,不同的年级工资也不相同,孩子们还可以申请体育设施保管员等等职位,其实每个小时都可以有钱的,薪水有高低,这样的话把教育融合在里面,学生们就会形成一个概念:我在这个学校是有工作的。大家去竞争,如果我这个工作做不好,下个星期可能就下岗了。其实这种形式哪个学校可以提供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资源,所以只要我们去思考,那么职业规划是从小就可以做的。
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曾经就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这种方法就非常好。很多的学生问我自己做什么好,我说我不知道,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技能,你的学费是多少,你要进哪个学校比较合适,学生毕业以后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是怎么样的,薪水是多少,就业的前景是怎样等等。至于说你要做什么工作,那就要看你现在想做什么,你的职业发展在哪里?首先你要自我认识,其次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再次就是做职业决策,这三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直在循环的。在这个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你从6岁开始到18岁,这个过程是很长的,你应该每天问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有什么特点,如何学习才能做这样的职业,之后可以调整自己所学的东西,然后再做职业决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可能又改变主意了,就再重新认识一下,那么你就很可能淘汰掉一些工作,淘汰掉一些职业理想,在不断的淘汰和更新中,慢慢就会提炼出你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三部曲
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给大家定了很多的指标,“三大环节”中就有很多的指标,怎样进行自我认识,用什么手段进行自我认识,包括获取职业信息,学习知识,其次就是职业决策,包括找职业的技能,比如说如何获取职业信息,如何写简历。现在我们很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也不会写自己的简历,我现在收到的简历看了以后可能就想扔掉,可能就不需要看这个人了,实际上可能这个学生还过得去,但是他写的简历很不专业。还有一种人的简历写得很专业,实际水平不怎么样,因为那是到处抄来的。
美国很多的小学里面应聘校内的工作也要写简历,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职业技能规划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妨在把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实践一下,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引进了国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我在《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这本书里面,就把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里面关于小学生部分的内容放进去了,这就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如果小学生可以按照这个去做的话,那么中学生就会更进一步了,那么大学生几乎就可以进入半理想化了。
我们只有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间,练就一个真正的能够在社会上被接受的,被市场追捧的职业技能和背景,才能让自己投入到职业市场中。我提出了一个“职业预备期”的概念,中国学生普遍的“职业预备期”太短,他们不一定是想学习,而是为了考试。我最后希望能够在长期成长的过程中,把职业启蒙思想灌输到教育里面去,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有职业教育意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Peter,男,1979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浙江杭州某大学通信专业。本科毕业时,Peter对自己也缺乏规划,只是觉得学校知名度不够高,担心出去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在大四那年,Peter下决心考研,希望通过升学来提高自身的价值。但Peter对自己一直不够自信,这次他考入的是浙江另一所商业学校的计算机系,就学校而言,新学校还不如大学时的学校知名度高。读研期间,虽然Peter表现一般,但在学院当领导的导师对Peter寄与了很高的期望,当时正好学校的计算机系要招一名老师,通过导师的推荐,Peter留在了学校当老师。时间飞逝,两年过去了,学校的工作时间相比之下较清闲,而Peter也认识到,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资历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的,所以在学校期间,Peter做了考博的准备。两年后,Peter考取了北京某研究所下属学校的博士,专业为计算机。
读博是Peter自读研以来的理想,得知被录取的消息,他心里既激动又困惑,因为Peter原本的计划是想先在学校留两年,利用在这两年准备考博提升价值,然后离开学校去外面创一番事业。而当初留校是通过导师的关系留下来的,本想感激导师好好工作,开展项目为导师争光,岂料Peter一心把精力放在了考博上,学校的工作和人际关系都被忽略了。因此,考博成功后,Peter和导师的关系反而变差。在Peter正庆幸通过博士面试的时候,学校也给Peter发出了通缉令。校方给Peter出了个选择题:1、通过学校培养的方式读博士学位,学校在Peter读博士期间给他发工资以及支付学费,但Peter需要毕业后必须回到学校,并要求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2、Peter和学校终止合同关系。
此时的Peter正因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而困惑,到底应该怎么做抉择呢?和学校签订合同继续留校任教的话,人际关系没弄好,跟自己原本的职业规划也不相符,如果现在断然终止合同离开学校,那么以后想回学校就会很困难了,最重要的是现在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专家分析辅导:
1、Peter性格偏内向,平日沉默寡言,在人际交往上非常敏感,所以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学校里面人际关系较差。结合对Peter的个性方面的评估了解,他还是适合在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需要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工作相对比较独立的岗位。
2、自我价值感不足,内心极度不自信。从高中到大学本科再到硕士,Peter虽算不上是个优秀的学生,但看得出来他内心自卑,希望通过学历来弥补自信不足。据Peter介绍说一直不敢有很高的目标,所以每次想通过升学来提高自身价值时,都因不自信的缘故,每次填的学校也很一般。在他内心一直认为自己其实并不喜欢钻研,也不是聪明的学生。
3、理论多,实践少。虽然是从电子专业考取计算机硕士,并从事了计算机教育工作。但Peter在专业实践上的经历很少,而且项目经历和企业实践几乎没有。拥有一堆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的基础,技术能力不足。
4、抗压能力弱,稳中求妥。从职业兴趣上看,Peter喜欢科研或技术开发性的工作,追求稳定和安逸,不追求获得权力。希望生活和工作能有一个很好的平衡。在工作之余能经常有时间出去旅游,兼顾个人生活,获得身心的自由。
Peter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1、找回导师的信任。通过邮件和面谈等方式和导师沟通,承认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失误,并会努力工作,为导师争光;
2、继续和学校签约。Peter觉得自己还是很适合做教师这一行的,他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并希望运用自身的知识多开展些项目,为学校和自己多尽一份力;
3、调节心态,乐观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上,Peter觉得自己都需要成长,在工作中应主动承担责任,人际交往上,也会积极努力地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