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一切的观点,无论表述得如何片面,其基本属性都是辩证的。如果不能辩证地理解辩证法,不能正确地运用辩证法,一切的唯物主义观点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教条而已。辩证唯物主义本身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的,夫子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道什么是真理和知道为什么是真理是两码事。教条只会告诉你什么是真理,而辩证法的运用会让你知道真理为什么是真理。
一、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相对于“精神”这个概念来说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精神决定了物质;而唯物主义者认为精神只是物质的衍生品,世界的真正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了精神。物质这个概念本身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其区别于精神的根本属性在于“客观实在性”,第一物质是客观的、第二物质是实实在在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时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客观唯心主义认可世界的客观性,但是否认了其实在性。无论是“道”、“理念”还是“上帝”,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即用物质手段无法找到其本体。无论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多么小,只要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认识到它,它都属于客观实在的物质范畴。
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相对于“静止”这个概念来说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世界是静止的,机械论的观点认为世界就像是积木一样,由无数种元素构成的,且每一种元素都是静止的。辩证法认为物质在时间、空间中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运动,一方面表现在时空位置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事物结构要素的变法。运动是绝对的,是没有条件限制的,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是暂时的。人们只有通过事物的静止状态,才能把握其根本属性及特征,只有通过其运动状态,才能把握其一般规律及趋势。运动和静止共同构成了可以被我们认知的现实世界。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相对于不确定性来说的,规律指的是一切运动现象中,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反复应验的关系。必然性和本质性说的是规律不可创造、不可毁灭、不可改变,不可违背;人只能认识规律和顺应规律。稳定性和反复性说的是规律再在其所发生的领域反复出现;人一旦认识到了规律,就可以按照规律特征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同样领域中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唯心主义的佛教思想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从而关闭了认识现实世界的大门,转而向极乐世界探索。
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可认识论是相对于“不可知论”而言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而精神是无限的,人们永远也认识不了世界,或者是永远也不能完全认识世界,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们只要从本质、规律、属性等几个方面把握住根本,就达到了认识世界的目的,这种认识足以用来指导改造世界了。因此世界从根本上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地探索和反复的验证,生命不息,认识不止,人类可以认识世界,而且终将认识世界,必然认识世界。
五、认识是可以实践的。
实践是相对于理论这个概念来说的,理论哲学并非否认实践,而是实践在其哲学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其理论目的是以认识世界为目标的,热衷于追求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真理以何种形式存在,但是它都必须是永恒的、绝对的。理论哲学以绝对真理作为认识的终极目标,实践哲学认为真理除了绝对性还有相对性,一方面真理是绝对的、客观的、无条件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对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是有条件限制的、是有层次的、有阶段的。理论哲学认为认识世界是哲学的意义,因此理论是第一性的,实践哲学认为改变世界是哲学的意义,因此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世界只是过程不是结果。实践一方面是认识的来源,另一方面又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一切的正确认识都是可以实践的,一切的实践又返回来巩固、加深认识程度。认识和实践对立而又统一,反复以致无穷。
六、实践是可以改造世界的。
改造世界是相对于认识世界来说的,认识世界说的是人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理解世界,其中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理性的认识可以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用来解释世界,传统的理论哲学都是把解释世界作为哲学的目标,而实践哲学认为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世间万物不会主动地去满足人的衣食住行,人们需要通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来指导主体从事具体是实践活动,使得主体的根本需求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基本满足。在具体是实践活动中,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以及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改造世界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时还包括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如果实践发现认识是错误的,需要改造主观上的认识,使得主观符合客观。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观的认识被改造,客观的世界也被改造,主观需要和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主观认识和客观真理的对立统一,在实践中反复以至于无穷。
辩证法概论(五)实践辩证法
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矛盾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