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末路狂奔下的服装城

本文由宅老师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01:

再厉害的预言师,也不会预言出,今年最流行的服饰,是口罩!

再厉害的经济学家,也不会预测到,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前夜。

世界是公平的,让所有的国家、组织、个人都面临同一个困境。

世界是不公平的,强壮的,有底蕴的,总会最先挣脱泥潭,恢复健康;而那些弱小的,终将无力挣扎,失去希望。

具体到地区,对我所在的中部城市太原而言,我并不认为疫情下的金融危机,第一个倒下的会是餐饮业。即便现在看似有难关,叫苦不停,实际上也不过是阵痛而已。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而且它还有涨价一条后路。

或许会有一批饭店关门,但仍会有后来者接盘继续开业,所以整体来看,餐饮业无忧,终究是能活的。

而活不下去的,最先可能崩盘的,大概率是朝阳街服装城商圈!

02:

所以,为什么是朝阳街商圈?

电商和新商业中心的冲击、成本上涨、利润下降……种种原因,导致服装城商圈的整体营商环境在逐年恶化,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估计还会想起2月份,正是疫情严重期间,那在各个微信群疯传的视频(聚集、横幅,嗯,不能太多说,具体你懂)。

后续结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即使在阳春4月,疫情消退,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各行业复苏之际,走在朝阳街上,却一点也不朝阳,仿佛仍置于寒冬之下。

档口的张姐,因为店铺在xx商城入口处,还开着门。谈到生意,她是满脸苦色,一声叹息:

“不好嘛,(里面)都关了,我这儿挨着门近,还开着,不开怎么办?”

“免租?商城是给免了2个月(房租),可已经4月了,马上就是半年,可人都没有,今年肯定赚不下钱,免那2个月根本不够,解决不了问题。”

“将来?说不上,先干着吧,其他也不会。”

纵观朝阳街一线的各个商城,有一些关了,歇了;有一些要求商户强制开门,看似灯火通明,但没有顾客,老板也不在,只有百无聊赖的售货员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或坐着玩着手机,或盯着空荡的过道发呆,等待那不知何时出现的客人或老板。

至于市场何时回暖,天知道。

在这种背景下,保守预估,今年朝阳街80%(甚至更多)的商户都可能亏损、赔钱;再考虑到不少商户与银行间、彼此间、与小额贷之间的庞大借贷周转,资金链极容易断裂,而干不下去(关门)的人将会超乎想象。

9000多家商户,4万名上至地产、银行,下至餐饮、物流的从业及关联从业人员,年销量达50亿元左右的太原标志性商圈,在今年,真有可能发生连锁性崩盘。

03:

如今冷清的朝阳街,也曾拥有过如火的昨天。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太原经济的起步,老百姓的穿衣需求开始增长。

1991年,太原第一家服装批发市场——太原东城服装批发市场在朝阳街建成营业。

凭借款式新、服务好、价格低、经营活的优势,其在太原迅速一炮而红,“服装城”也成了“太原朝阳街”的代名词。

随后,西城、精品城相继开业,再后来御都、龙马市场、名品、众爱布料市场、吉美内衣城、新港汇摩配市场、新东城、新西城、华北、东方红……众多商场依次建立,开一个火一个,市区、周边乡镇地市、乃至临省,天南地北的人,如潮水般涌向这里,太原朝阳街开始成为立足山西、辐射华北地区的大型服装批发、零售场所,朝阳商圈也成了太原名气最大的标志性商圈之一。

看起来红红火火,身在其中的人恍恍惚惚,其实理智分析,朝阳街商圈的崛起,也可以说是一个注定的必然。

大背景,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开始缓慢起步,到90年代初期,城市人口的基本已达到了吃饱饭阶段,手里多少略有余钱,对“穿”开始有了追求。

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的服装产业也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其实细说起来,90年代开始干服装的,无论是在城市哪个角落,除非天生缺陷,基本都做的不错。

朝阳街的优势,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优势。

别看去服装城的人都骂骂咧咧,厌恶那个不断向上的大上坡,但如果从地图上看,你就会发现朝阳街崛起的秘密。

挨着火车站很近,这意味着人流、物流的交通便利。

例如,早期服装城的商户们,坐火车去广州、天津等地进货,然后自己拖一大包裹吭吭扛回来,出了火车站,坐个三轮车,很快就能回到自己的店铺,上新货,多方便!

南来北往批发进货的、买货的,也很方便来,方便走。

火车站正对着迎泽大街,迎泽大街是当时太原市真正的形象路、中轴线,交通发达,市区的人,可以周末坐公交坐到火车站,然后走两步就到服装城,很方便。

服装城丁字路口的建设路,也承载着同样的功能,它的公交,连接着太原城南,以及晋中榆次等地的客流。

城市商业有一条法则:人流=钱流,而坐拥火车站、迎泽大街、建设路三条交通大动脉的朝阳街,如黑洞般源源不断的把附近、市区、远郊、周边地市以及临省市的人流吸过来,生意自然红红火火。

松庄高速口的开通,松庄物流基地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快了商品流转速度,进货、发货,一个电话搞定,这也让服装城的商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毫不夸张的说,朝阳街红火的那几年,别说那些商户们,就连街上摆摊卖饭的、开三轮蹦蹦车的,都能赚不少。

那些年,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朝阳街以及建设路的交通堵塞问题。

那些年,是只要你肯干,努力做,就会有收获的黄金年代。

那些年,最终一去不复返。

04:

服装城的衰败,确实和电商的全面崛起脱不开关系,但把所有罪责扣在电商身上,我觉得是有失偏颇。

实事求是讲,电商是诱因,但服装城真正衰败的原因,在自己。

回看服装城的崛起,是有时代背景以及地利的优势,但更重要是当时的郝庄人,在耕地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阶段,看准服装这一发展机遇,果断建设服装城,然后大力引进当时在牛站开裁缝店的浙江人,通过最优厚的条件、真诚的劝说、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最终让服装城一炮而红。

而这成功的本质,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变”。

“穷则变,变则通”,有了主动求变,再辅以天时地利,才让服装城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上,越走越远,终成一番气象。

可惜好景不长 ,西方有句谚语:“屠龙者,终将变成新的恶龙”,服装城的创建者们也是同样。眼见朝阳街商圈一步步形成,眼见钱如流水哗哗涌来,当年的开拓者,也如古代帝王般,觉得天下安定,帝国万年。于是不再追求变化,而是固化成坐收租金的守旧者。

或许对他们而言,所谓的“变”只是手段,而繁华、金钱才是目的,目的达到,手段自然不在需要。

但他们忘了一个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间焉有千年帝国,不变的真理?时代发展浪潮下,你停下来,就会落后。

电商前夜,管理者们考虑更多是房租怎么涨、门口小贩如何撵走这种事,顺应时代发展?小商户换成品牌开发商就够了。

至于商业模式、商城转型?别开玩笑了,想来服装城租房的人每年那么多,好景当前,想那么远干嘛?

管理层缺乏远见,商户们也是烦恼不断。

眼瞅着租金、管理费、节日活动费等经营成本越来越高;眼瞅着服务员工资越来越高,还人心浮动,不好好卖货;眼瞅着厂家要品牌代理费,要向下压货,占用资金越来越多,库存一天多过一天;眼瞅着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客流开始变少,一年其他时间仅是维持,就靠年底2个月旺季赚钱。

说出来都是烦恼,但日子终究还是过得去,那就继续过吧。

直到新商业综合体在太原遍地开花。

直到电商如海啸潮水,势不可挡,汹涌而来。

05:

一条朝阳街,一部中国零售商业史。

就像全国各地的服装城、商业街一样,它挣扎求生,借势而起。它高速扩张,做大做强;它满足成就,故步自封;最后它被时代超越,落寞沉寂。

多少人的命运被它改变,多少人的一生在其中起起伏伏。这样一个时代的庞然大物,没有人想看着它默默走向衰亡。

时值疫情引发的经济低谷,有人提出来服装城的商户们要低价卖衣服,来刺激大众消费。但实际上,这基本就是个梦。

服装上游产业原材料、工厂等方面价格降不下,中间层商城房租、管理费降不多,下游物流等价格降不了,基本等于成本没降。

而另一面,经济低谷会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服饰消费欲望,毕竟,不吃饭要饿死,少买几件衣服没影响。实在想买,还可以去某宝某东,是真的方便又便宜。

可以说,商户们能做的努力,并没多少用。

管理层方面,缺乏远见并不代表缺乏聪明人。都清楚现在大众消费模式变了,去商城,休闲需求要大于单纯的购物需求,类似万象城这种新型商业综合体才是发展方向,但是,商城改造成本太大。原来盖商场是知道能赚钱,现在大改造,成本极高,却不一定保证见效,所以,先放下,看看吧。

也许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殊死一搏。

可真要殊死一搏时,却也可能错失了最好时机。

时运,真不好说。

当然,还有一个最后的解决办法,等政府出手。

截止目前,太原市政府对双塔寺片区有相应规划:双塔寺、白云寺修缮,太古里、爱琴海落户等等,但基本和朝阳街没什么关系。

唯一一个有关联的,是太原地铁1号线,其中有一站,叫服装城站,仅此而已。

“上帝不救不自救之人”,这句话放在今天的服装城,也可以理解为:转型改造成本这么大,你自己都不想办法,凭什么要政府接盘?

或者换个角度说,太原朝阳街服装城商圈,唯一的出路,就是政府与民间合力,共同谋划,共同努力去推动服装城商圈的整体转型。

而这,还需要时间。

还需要更多人去努力参与其中,去浴火重生,共铸太原服装城的美好明天。

还有希望。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末路狂奔下的服装城  服装城  服装城词条  末路  末路词条  狂奔  狂奔词条  
开店

 爱情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

爱情被认为通常是红色的:红色的苹果、红色的玫瑰、红色的心……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几乎在你看过的所有爱情片或电影海报中都能看到蓝色。海上钢琴师《海上钢琴师》中国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