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同是颠覆,AI与互联网有何不同;网络与新媒体

 

概要: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过去我们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IT互联网每次变化的时间跨度都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在互联网之后,我们几乎还没有喘息,AI(人工智能)就接踵而来。AI与互联网不同,很可能带给我们一场更为持久且深刻的变革。

2016年9月份,彭博社做了一份按市值来的公司排名,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已经全都变成了IT公司:苹果以5710亿美元的市值高居榜首,之后依次是Alphabet(谷歌)和微软,市值分别为5400亿美元和4410亿美元。亚马逊(Amazon)以3640亿美元的市值紧随其后,第五位为Facebook,市值为3570亿美元。在中国如果说过去15年里最为成功的企业,那显然是BAT,截至2017年9月27日,百度市值为783亿美元,阿里巴巴3927亿美元,腾讯2.96兆港元。

显然,这是过去三十几年里范式转移的结果,IT和互联网行业巨头崛起,深刻改变了人们从购物到沟通,从出行到饮食等诸多方面。

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过去我们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IT互联网每次变化的时间跨度都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在互联网之后,我们几乎还没有喘息,AI(人工智能)就接踵而来。AI与互联网不同,很可能带给我们一场更为持久且深刻的变革。

AI=超级自动化

要想看清AI对商业的冲击,首先要对AI的含义进行界定。若要想对AI的含义进行界定,那就一定要把AI和这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区隔开来,而更多地去关注它究竟会带来什么。

有这样的视角切换后,我们就会发现对AI最好的描述是:AI是一场更为彻底的自动化,其落地过程就是一个世界实现超级自动化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并不开始于这次深度学习的进展,而是开始于软件编程,其历史长度与IT行业相同。

此前的软件编程同现在的AI,核心差异只是一般软件的智能非常初级,只能处理预先定义好的事情,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则能进行推理,进而能够处理并没有在程序中预先清晰定义的事情。(网络与新媒体)

这种差异就好比是:传统的软件可以让高铁在固定的轨道上按特定的速度从北京行驶到上海,但这一次AI挑战的则是没有轨道,不限定具体的A点和B点及车况,让汽车总是能从A行驶到B。

而之所以把这一过程定义为超级自动化,核心原因在于,泛化的自动处理不只发生在物理世界也发生在数字世界之中,并且很多时候需要打穿两者才能达成最终目的。正因为这点,AI的核心特征与互联网不同,影响范围也不同。

AI的典型特征是软硬融合,很大一部分AI应用实际上是要和物理进行结合的,这与互联网有巨大差异。

如果AI是一场会同时影响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超级自动化,那这会对现有经济体系形成怎么样的冲击?

大部分人会失去经济价值

有一件事是百分百确定的:AI会取代现有经济体系下可见的各种职位。

职位本身越容易清晰定义,那取代的就会越快。如果一个职位人可以做,AI也可以做,从性价比最优的角度看,这类职位最终一定会替换成AI。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压力越大,这种替换发生的速度就会越快。从结果来看,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只有少部分人工作就可以创造更大经济价值的经济体系。

按照AI其实是编程的延续这一视角来看,这种趋势事实上并非是未来才会出现,而是已经发生相当长的时间,只不过人工智能让潜在的趋势凸显得更加鲜明。

比如说:钢铁企业往往会有数十万人,而互联网公司只用四五万人就可以支撑几十倍的销售额和利润,电商平台所优化掉的传统渠道人数也一定比电商平台自身雇佣的人数要多。

总结来看,我们会迎来这样一种状态:一部分人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多,但很难创造社会财富;一部分人则越来越忙,负责支撑起巨大的经济体系。

这种区隔很可能会彻底分离两类人群,在过去,即使是在大型制造工厂里工人和CEO也是通过某种层级关联在一起的,而上述状态下,大部分人很可能和既有经济体系是隔离的,和经济体系里的人也是隔离的。

那么在一个“人”会逐渐失去经济价值的趋势下,商业模式会发生何种变化?

AI下的商业模式

信息通信技术曾经带来多次商业模式变迁。

在芯片主导的硬件时代,商业模式最为简单,就是单纯地卖货并追求毛利率;Windows为代表的授权模式对这种卖货模式稍有修正,销售的同时还要达到培育生态的目的,但本质变化不大,还是卖货赚钱模式

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后端变现模式则对此形成根本性颠覆,互联网模式下,前端的量越多,后端变现的通路就越通畅,本质上和追求毛利率授权费的模式有冲突,对于互联网模式而言,追求毛利率和要求授权费是增加收入的阻碍,所以才会有硬件免费这类极端的主张;此后出现的云服务则是比较典型的出租模式

在通往人工智能的路上主流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变成下面两个:

一是出租模式。随着智能程度的上升,设备的精密程度也会上升,但人们的收入水平却只可能平缓增长,甚至下降。唯一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出租,按使用计费。

如果真有机器人,那大部分人并不会拥有一台机器人,而只是会按需进行租用。具体谁负责运营这样一种复杂的租赁系统,既可能是滴滴、神州专车这样的专门运营平台,也可能是奔驰宝马这样的生产企业直接运营。

这种模式下胜出的公司需要同时具备互联网和硬件基因,国外有 此属性的公司是苹果和亚马逊,国内则是小米。

另一个则是后端收费的模式。彼时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但经济上的自由程度却未必就提高,因此,很可能游戏、文娱、VR/AR这类消耗大量时间的产品会获得空前发展。

不少人打游戏之初往往并不是因为游戏好玩,而是因为无聊,一旦沉迷,游戏本身就会变成一种驱动力。只要人们的空闲时间增加,并且没办法在物理世界释放,那数字世界里的消费内容就只可能越来越繁荣,也许是游戏、直播或者其他。

在这种模式下胜出的公司更会像是腾讯这类有社交网络,并且拥有丰富的后端内容的公司。

无论是哪种模式,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未来的商业必然会越来越中心化。前一种也许会按品类(比如汽车、机器人、AR等)催生不同的巨头,后一种也许会强化现有互联网巨头的统治性地位。

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甚至有可能吞噬掉现有的整个商业体系。(网络与新媒体)

当它取代一切现有经济体系中的职位时,那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下总的供给会极大,但总的需求会极小。此时经济体系不能完成自救,必须导入其他维度力量(比如政府的力量等)的干预和再平衡才可能突破自己完成自救。

这种转变无疑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我们也许会像过去那样经历新的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会成为变革的导火索。至于这种变革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发生,眼下我们还很难清楚预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颠覆  颠覆词条  不同  不同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媒体  媒体词条  网络  网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