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选对方向很重要。最近研究养老产业,延伸出这个主题,到底还有哪些行业还有投资创业的新空间新机会?
本文不是专业学术文章,所以在产业分类上不会追求逻辑的严谨性。同时,我会毫不避讳的大量引用我看到的不同行业的代表性公司。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给你带来触动。
商业总有共通之处,下面我就一边分析一边学习。
一、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主要包括: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养老相关产品四个领域,中国有句古话叫“养老送终”,所以我把殡葬产业也归到养老产业。
而且直接触动我的其实是殡葬产业。作为养老产业的一个分支,这是一个典型的相对封闭又市场空间很大的领域。
现在的婚庆服务抢着做,殡葬服务很多人不愿意涉足。但是相反的是未来殡葬服务的市场也许会超过婚庆服务。
一是因为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需求量的激增;二是服务内容内涵外延的拓展会让市场容量成倍数的放大。就像美容美发行业,原来叫“剃头匠”,现在叫“美发师”,把简陋的理发店变成既可以理发又可以美容又可以按摩的美容美发会所。政府虽然提倡生态殡葬,但是它主要诉求是“节地”和“环保”。至于公民个人为逝去的亲人进行超度、美容、甚至花高价“太空旅游一趟”……花更多的钱,其实政府不管甚至鼓励的——拉动内需嘛。
2008年至2012年,我国殡葬业增长率为13.10%,预计2017年殡葬业市场总规模将达约1000亿元。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2亿,老龄化人口的增速是16.5%。民政部旗下中国殡葬协会在2014年预测到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亿,到2023会达到万亿。
《非诚勿扰2》里面的李香山,在得知命不久矣的情况下,提前给自己开了个追悼仪式,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就能看到人们对自己的怀念。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对死亡的从容,对生命的尊重。社会对殡葬行业的宽容度扩大,把葬礼变成仪式感极强,既怀念逝者又教育生者的庄严会议的需求也许会越来越多。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的创新服务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因为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行业,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离去的尊严。
电影《非常勿扰2》里面李香山给自己办的葬礼
除了殡葬产业,和养老相关的服务比如:老年护理、老年旅游、医疗健康、老年培训教育等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养老产业喊了很多年,忽悠太多,干实事的太少。有人把心用在如何争取政策优惠或补贴上,太多的投资都进入的是简单粗暴的地产行业,而给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细致入微的服务领域,至今还没有一家专注于养老服务的知名品牌出现。
像复星医药、仁济医疗管理、凤凰医疗、华夏医疗、银康医疗等国内和养老会相关的健康产业公司目前大多更关注的是医疗而不是养老,对于养老产业来说,则更需要的是医养结合,所有的医疗资源是围绕养老服务做文章的新模式和新服务。
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5%,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少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并长期保持4亿人的规模。
人口变化趋势是推动经济变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钱又有闲的庞大老年人群体是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需要的是用心和创新服务,潜藏着无数的创业机会有待开发。
单从医疗费用这块来看,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为3:1到5:1之间,特别是75岁以上人口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
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来看,“老人潮”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丝毫不逊于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只是,面对这个还没准备好就降临的老龄化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养老产业并不缺少资金,缺乏的是服务和管理人才,就像中国的高端酒店行业基本都由老外来管理一样,对于中国本土养老产业来说,服务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障碍。
二、媒体产业
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传统媒体的封闭属性。新闻、出版、电视基本都属于有关部门直管的国有企业。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个格局。我所理解的媒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和时政社会热点相关的新闻报道,具有实时性、监督性和公共利益属性的内容。一是信息产业,更多的是某一个垂直领域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比如汽车之家、电脑之家、摄影网站、地方论坛等。它的商业属性更强。如果说前者有门槛有风险的话,后者却是可以完全放开干的领地。
新闻门户和客户端已经在时政和社会热点领域成为大众的主菜,微博成为中国最大的新闻聚合平台,不仅网民在上面围观,连各路媒体记者也在上面发现新闻线索。
关于出版,在这个IP稀缺的年代,可以出版电子图书的途径太多。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安妮宝贝、小四、唐家三少等都是靠网络成名的写手。
注意力是媒体的核心指标。那么,你养了200人的报社办了一个份报纸只有几十万人看,大部分还都是老年人;别人就两三个人弄了一个自媒体号,结果有几百万人天天看。你说你做这件事还有意义吗?这就是传统媒体目前的困境。
传统电视行业虽然有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综艺节目,但是仅仅靠一两档节目撑着的电视台看起来就像一个畸形怪胎,在眼球的争夺中早已落下了阵脚。对于想做点事的电视人来说,离开体制,焕发第二春,视频、直播行业在向你们招手。安徽电视台的主持人吴婷创业4个月的“我有嘉宾”就已经估值4000万。罗振宇、马东、王凯、张泉灵、姚长盛、武卿等知名人士更不用说了。
其实重点想说是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成就了自媒体,微信和资讯类客户端功不可没,再加上直播的火热,自媒体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内容创业成为了潮流。
视频领域,一条的徐沪生做的风生水起;电影领域,毒舌电影独霸头筹;汽车领域,玩车教授几乎具有压倒性优势;读书领域十点读书拥有了超过600万的粉丝,八卦领域的关八是少女们的挚爱,餐饮领域的餐饮老板内参、自媒体排名领域的新榜等等……
任何一个垂直领域,微信公众号搜索都会发现有公众号注册,包括一些非常冷门的领域。比如:读懂新三板——专注于新三板领域研究,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金融领域的票据细分业务,龙泉宝剑——宝剑等冷兵器爱好者,大排摩托——摩托车爱好者的领地……
还有一些地方社区也转型自媒体,比如化龙巷、淮安网、燕郊通等,耕耘好自己本地的一亩地,线上线下结合活得很滋润。
本来封闭的传统媒体行业目前已经被彻底瓦解,用户话语权也进一步丧失,各个自媒体在自己的领域傲视一方称王称霸。传统媒体人出走创业已经成为一道现实风景。
未来所有的产业都会具备媒体产业属性,中国行业可以细分到成千上万,这些都是创业者的机会。
三、物流行业
由于之前公司有企业建站业务,不少行业都有接触。所以知道了一些闷声发财的模式。比如现在要说的物流行业,之前研究过一个叫化工物流网的网站,在上面注册会员是要收费的,一年好几千,注册之后可以获得货主的需求信息推荐。尽管页面很丑,体验一般,挡不住货车司机注册的热情,这种简单的货&车信息配对业务养活了不少平台。
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开始出现一些知名的APP,比如货车帮经过好几轮的投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上亿美金。
物流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变现快的行业。围绕行业的人人、车、货有很多的挖掘点可以价值。
近两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8%左右,是发达国家的2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降低物流成本是经济结构改革的任务之一,除了流通体制改革,互联网渗透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物流业是当前的发展“短板”,其中蕴藏着巨大潜力。发展互联网+物流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
互联网行业人士往传统行业渗透,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用户体验上更胜一筹,在网络营销上轻车熟路,在商业模式上的见多识广。
传统产业的很多土豪都想转型互联网,你如果有一个很好的idea可以嫁接到他的业务上,他都有很高的热情与你合作。只要你愿意下沉,真的能够深入这个行业。
关于物流,还有一个不被关注的领域就是国际货运或航海业务。中国要成为21世纪的海洋大国,海运航海业的发达是一个必备条件。
一个朋友合伙参与的项目叫运去哪,是国内首家一站式国际物流在线服务平台,拿到了源码资本数千万美金的投资。
当前的海运业基本上是被国企垄断相对封闭的行业,普通大众基本接触不到。最近又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子不好过:“海运业巨亏中国远洋 中海集运裁员 个别高管涨薪3倍”(界面新闻)。随着自媒体的发达,一些航运业的资深人士开始撕开本行业的潜规陋习,比如@航海衣羊,@薛船长在上海,相信随着信息的透明能够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气象和新的机会。
四、家庭服务
我一直认为很多通过互联网赚到钱的人反而是不太懂互联网的人,在他们眼里,互联网就是工具,工具就是要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简单、直接、高效。
比如一位江西老表,初中文化,和儿子两个人在上海从事空调维修业务,通过百度竞价和信息分类平台做推广,一年能赚上百万。当然,这人宰客的事情是经常发生。最过份的是帮人家修壁炉,敲人家2000元。在他眼里,很多时候是看人下菜,住得起别墅,用得起壁炉,肯定有钱。你可以想像,当时这家别墅主人当时的心情。我想这种体验很多人都有遇到过,我自己修洗衣机的时候有过。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教人学坏,而是想说不透明的非标行业蕴藏着很多创业的机会。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抱怨越大,机会越大。
中国的中产人群数量在增加,但是能够给他们提供相对应的高品质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却是远远跟不上。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其实更多依赖服务业。
举几个实际的企业例子:
维修行业的蚁匠家修获得了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还有一个APP以滴滴打车的分享模式来撮合维修人员和户主。
家政行业的e家洁融资已经到了C轮,背后有腾讯的背景,云家政拿了几轮数千万的投资,还有家政圈等更多创业公司。
想多说一点的是家政领域的收纳服务,比较有代表性,就是帮助别人整理家庭橱柜物品。收纳师都可以作为一个职业,家政领域还有多少新的服务有待开发。
五、教育培训
世界是平的,教育培训是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平?
一个物理教师一次课收入上万的事情上了新闻联播,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这次授课,2617名学生购买了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后,该老师一小时的实际收入是18842元。这让一个月工资2000元的物理教师作何感想。互联网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德勤咨询的一份教育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教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为1.6万亿元,预期至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近3万亿元,并实现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在这个爆炸式增长的在线教育行业里,新东方、沪江网、猿题库、阿凡题、100教育等都是拿钱拿到手软级别的大平台,而我更关注的是小微企业甚至自由职业者如何赚钱。
在线教育行业给现行的教育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将取代金字塔型的教育结构。
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的知识体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这些都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下面我们看一张亿欧网的对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教育融资情况的汇总表:
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刚上线的有可能学院也名列其中,这是互联网老司机阿禅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当然,这个领域看的再多一点,你就会发现水份泡沫也不小。有泡沫是好事,哪个有前途的热门行业没泡沫。反正机构越大越傻逼是投资界的真理,你唯一要做的是受到天使的青睐。
六、鲜花礼品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过送礼时的困惑。尤其是送花,你会发现城市里的实体花店延续几十年的经营模式满足不了你的需求了。送花只是表达下心意,便宜的丑,好看的太贵不合算。
花加的出现帮我解决了这个困惑,用户每月花费98元或168元,就可以每周在来自7大不同产地、20多个品类的鲜花中选择一束送到自己手中——作为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合算的买卖,不仅便宜,更重要的是省去了我挑选的麻烦。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原来鲜花预订网站很多,但基本都是你下一个订单,我配送一次鲜花,只是把实体花店简单搬到线上。所以,花加这个模式出现后,原来的线上鲜花平台会开始学习这个模式。
集中采购的优势是降低了成本,貌似鲜花就是应该直接从农庄或者鲜花中心配送到消费者手里,放到店里再出售只是满足临时少部分人的需求。如果是这样的话,实体鲜花店的营业额就很难支撑昂贵的房租和人工成本。线上鲜花配送终将让部分实体店关门。
也许一个月四次还是不够人性化,应该是人工设定某些节假日来送更加合理,这样是不是可以推销年卡?一旦有了创新的钥匙,新的服务思路就会打开。
再说礼品行业。送礼绝对是一门学问,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会送礼的人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不会送礼则钱也花了,也没让收礼的人满意。
这样说,礼品行业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服务业了,不应该归为商品销售类。
90后的温城辉创办的礼物说赶上了风口,拿到数千万美金的投资,不仅向90后提供礼物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延伸到90后的整体电商导购业务。
其实面对万亿级的礼品市场,只有一个礼物说是完全不够的。什么值得买不是做的很不错吗?做个“什么值得送”如何?
七、农业服务
一亩田的刷单丑闻应该算是2015年农业电商领域的一件大事。日均3亿流水——是不是施了金坷垃肥料才达到了这个疗效?随后的裁员风波又让这个当红炸子鸡跌倒了谷底。也让这个热闹的行业开始冷静下来。
农村的天地虽然很广阔,但是激流涌动,暗礁重重:不透明不规则,不确定因素太多,投资大,回报期长。但是市场前景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大家都看衰一亩田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如果它挺了下来,之前的挫折也算得上一次磨炼,后面又有崛起爆发的可能。一是资本真金白银投入那么多不会轻易放弃,二是我看到农民真的开始上网了,经过前期的地推,在农民中间一亩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改变从参与开始,农民已经用行动在拥抱新事物。
以上是农业领域2015年到现在的部分项目融资数据,由谷社观察整理。
农业领域太多的非标准化产品或服务:农畜良种、农牧物资、农业技术、农产品流通、农业资讯与农民培训、金融保险、农业旅游等等,很多领域都是粗糙的未开垦过的处女地。比如,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C端专门为农业用户服务的养殖信息平台,围绕这个的养殖技术培训、饲料贸易、兽药销售、养殖产品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也是很丰厚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养猪报告,蛮有意思,这么认真的对待母猪育种工作,让我这个农村出来的都开了眼。有知识的人开始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年轻人的进场一定会带来行业的变革。
浙江临安“最具幸福感”猪舍 带操场和游泳池
八、保险行业
互联网金融曾经很火,互联网保险也会火起来。
在举例之前,先说我对目前保险行业的看法:
一帮精英把它玩复杂了,造成了畸高的成本。保民的钱大多数变成了高楼大厦、营销公关和权贵的金库开销。
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取代了精算师。与其说保险是金融公司,还不如说保险是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它一方面可以小成本启动,不一定非得需要庞大的政府信用做背书,另外一方面由于透明财务体制的实施,保民可以随时监督“云保险”公司的运行。因为所有的财务信息都在实时云上公开,任何一个投保人都可以随时查看这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
保险公司的各项成本支出清清楚楚,管理人员即使拿高工资保户也心服口服。甚至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公司都将是上市公司。
财务人士将逆袭金融人士。个人对财务和金融的理解分别是这样的,财务:透明、客观、数据、确定性;金融:不透明、投机、赌博、不确定性。将来的保险行业会是一个确定性更加强的行业。
7月19日,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获准企业征信,中国的征信越来越发达。这对保险行业来说是个利好。因为每个人都将更加透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保户的骗保成本在增加,也意味着保险公司对保户的画像也越来越精确:什么时候得病?容易得什么病?甚至什么时候去世……都可以得到预测。
下面举一些新玩法的例子:
阿里蒲公英互助计划(这个不算新了,算是个引子吧)
一个员工一年80块钱放到一个资金池里面,员工80,阿里公司就会放160元到这个池子里面。一旦员工不幸得了白血病,相关信息确任之后,20万直接打到员工的账户。(阿里已经3万多人)这个计划就是帮助员工解决不幸的突发状况。
你说这是一种保险吗?阿里为什么不通过给员工购买商业保险来解决这个问题?保险的本质是什么?是互助。这样既简单又便宜的做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为什么还要多花冤枉钱呢。
不管是不是得益于阿里蒲公英互助计划的启发,现在有不少团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一是水滴互助。美团10号员工创办的,5月份上线,已经拿到了5000万的投资。用户充值9元即可成为水滴互助社群的会员。经过观察期后,便能享有购买抗癌保障计划的所有权益。
二是17互助。以经费的形式实现互助保障。最低3元就能加入互助计划,最高可获取30万元的保障,费用视当年互助事故发生情况而定。经过精算测算和目标会员情况,不同类型的保障项目每年收费不一,比如789重大疾病互助,预计一年费用120元;比如留守儿童互助计划,预计一年费用50元;公共交通意外,预计一年费用9元。(B12)
当然大家都经营的都不是保险业务,只是一种互联网互助模式。截至2016年5月,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有超过100家,2015年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虎嗅网)
以上是从行业上看,可能存在的一些机会。
这些行业部分特点是原有从业者素质比较低,一直比较封闭,大部分是服务业,信息不透明,产品或服务都是非标品,甚至有很多行业潜规则。但是客户都是中产以上家庭。他们大部分在这个行业都有过体验很差的经历,对产品或服务升级有迫切需求。
更有效率的模式代替低效率的模式,更有人性化的服务取代粗暴冷漠的原有服务,更有创新更有内涵的服务出现,这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还有四个方面我想单独强调。
一是养老产业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根本的。但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掌握好节奏,太早有可能先驱变先烈,为后来者做公益;太晚门槛就高,机会就少。
二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分享经济
这个可以说很多行业无所不往的利器。可以分享的资源太多,打车、打菜、空间、硬件资源、数据、技能、甚至大脑智慧都可以分享。
三是直播
一旦不让脱了,平台顿时失去了生机,眼下的直播平台很苦恼。其实,直播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只是会玩的人太少。
前一段参加一个网红大会,了解到一个叫出爆的项目,把直播镜头对准商品的仓库,比如袜子,专做库存尾货特卖。这让我脑洞又开了:把全国各地在菜市场门口卖日用品的流动摊主整合起来,统一在直播平台销库存——这些民间跑江湖的推销者口才非常好,我几年前曾经在上海见到过一位,印象深刻,和他相比,春晚上那些说相声的简直弱爆了。说了好几分钟,都不带重复的,遣词造句都很押韵,一边说,一边演示——大妈们纷纷掏钱。如果把他们整合到直播平台,电视购物是不是可以歇菜了?
四、体制红利
中国经济为什么长期看好,中国的创业机会为什么目前在全球还是最多的,体制红利是一个因素,中国政府手里的牌很多。任何一项哪怕很小的实质性的体制松绑,都会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虽然这个红利真的是让人感觉怪怪的,但是现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