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不是药神》的营销套路,不止30亿

最近被一部电影洗脑加刷屏,那就是《我不是药神》。

周末,拉着小芒果一起去影院观看,真是进去小美妞,出来哭成狗。流干了脑子里进的水后,我细思极恐,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营销教科书啊,容布丁姐姐给你们一一道来。

先从电影内容的角度来说下所运用到的营销理论。

营销第一课:挖掘用户痛点

程勇是一个靠卖所谓的印度神油勉强维持生计的小商人,后来白血病患者吕受益找到了他,让他从印度走私仿制抗癌药。

印度药跟正版药效果相同,但是价格却相差20倍,这是个好产品,而且市场需求很大。

对于患者来说,药就是命,这是刚需。

需求即痛点,这也是营销的核心推动力。

营销第二课:适合才是最好的

有了产品,就要开始找渠道。

刚开始程勇两个人去各大医院的病人聚集区推销,也尝试着让吕受益以身说法,这些看似应该有效的方式却都遭遇了滑铁卢。

直到最后,他们找到了团队的核心成员:QQ病友群的群主。通过其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影响力带来了第一批忠实用户。

产品再好,渠道不对;找到了目标用户,转化点不对,所有的努力都等于白费。

营销第三课:团队即竞争力

一个病人,一个钢管舞者,一个养猪场杂工,一个神父,一个小药贩子,看似杂乱无章五个人却组成了一个黄金团队。

有管理,有渠道,有外联,有客户资源,有外勤,各司其职却齐心协力,从因为神父大闹假药贩卖现场到最后黄毛的以命谢再造之恩,可谓承包了所有的泪点和笑点。

一个团结的目标一致的团队,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营销第四课

用户是渠道,口碑是业绩

程勇卖的是走私药,做的是违法事。

所以他不能大肆宣传,但是他的药供不应求躺在钱堆上笑,而且警察也找不到他,因为他没有贪得无厌病人都愿意护着他,而且印度药确实有效。

后来假药贩子威胁程勇让出销售渠道,不到两年就被一锅端还全国通缉,因为他把印度药的价格从5000提到了20000一瓶,失去了病人的信任和心。

用户是最好的营销渠道,口碑是业绩增长的突破口。

除去电影内容,《我不是药神》的营销套路也值得称道,布丁姐姐从网络营销的角度简单总结了一下。

口碑营销

《我不是药神》的大火,要从点映的口碑说起。

点映的过程中有业内专业人士,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评价,就等于取得了很多免费宣传平台。

然后在上映前将这些好评口碑密集释放,形成了从明星、媒体、影院经理到普通观众口碑的层层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现象,就是看过的人都说好,没看过的人应该去看一看,不看好像就落伍了。

当然,电影本身精良的制作以及演员的演技和话题性也是是口碑的根本。

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无非分为两种形式:借势和造势。

一般来说,造势可控性强但是成本高,借势成本低但是不可控性太强而且时间节点随机。

在我看来,选择借势还是造势是需要从成本和效果预测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的选择。

但是《我不是药神》的营销,恰恰这两种手段都用到了。

造势

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看过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聚焦医药医改高价进口药等民生话题,可谓是电影未播,已经炒热了话题。

这让我想到了世界杯期间的华帝,说: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虽然这次造势很成功,但是法国队现在已经顺利进入决赛,不知道华帝的老板会不会在默默的数着要赔多少钱呢?

借势

点映之后,《我不是药神》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9分。

在历史上,一共有七部华语电影达到了这个级别,分别是霸王别姬、大闹天宫、大话西游、活着、饮食男女、无间道、鬼子来了,可谓每一部都是传世精品。

精明的片方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借势捆绑宣传,一下子抬高了电影的质量度和话题度。

电影上映以后,突然出现一个话题叫“山争哥哥”,话题阅读量一下过了5000万+,徐峥的超级话题也冲到了明星榜前十,排在了流量明星鹿晗和吴亦凡之前,阅读量超过3.8亿。

蒸饭们还把如今有演技的中年演员比了个叔圈创造101,让徐峥C位出道。虽然这个话题出现的,连山争哥哥本人都是懵的,但是片方还是利用了这个话题和徐峥本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加了电影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以及传播度。

 好的营销案例离不开好的产品。

到底是产品决定了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了产品?

很多的网红以及网红产品,从炒作到冷掉超不过半年,这样的营销模式是你想要的么?营销的本质,还是用户需求。

沉淀下来做产品,做口碑,回归到营销应该走的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套路  套路词条  不止  不止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营销  营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