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偶然之间发现的,它躺在田坎上至少已经数十年了。”昨天下午,在永康市花街镇倪宅村,该市象珠二村石头收藏爱好者王敦贤老人告诉记者,“但是这块碑是谁立的,为什么会在这里,我还没有搞清楚。”
寻找奇石发现墓碑
本月初的一天,王敦贤老人像往常一样背着干粮和水壶来到花街镇倪宅村找奇石。
当他顺着倪宅村小溪边长满杂草和荆棘的堤岸前行了一段路后,停下脚步想休息一下。突然,一块奇怪的方石板跃进他的眼帘,上前一看,上面似乎还有刻字的痕迹,爱石如命的他连忙用手从田里不断地泼水过去,把上面的泥斑小心翼翼地清洗干净,终于看清上面刻着的“三十二年冬立”和“抗战阵亡将士”几个繁体字,尽管古体字“亡”他不认识,但是,他已猜到这是一块抗战纪念碑。
记者看到,这是一块大约60厘米长、40厘米宽的石碑,尽管年代久远,经过清洗“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八个刻字依然清晰可辨,其左边落款刻着“义祭本境无祀同胞”;右边还刻着“三十二年冬立”。
墓碑从何而来无人知晓
有碑就有墓,那么,它的墓应何处呢?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跑到这个田坎上的呢?记者向多名村民打听,大家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块墓碑在这个田坎至少已经数十年了,我们还真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只知道过田坎时用到它。”当地村民说。
“抗战期间,我们村确实驻扎过国民党第21师,并曾打死过一名日本军官。但是,从没听说有我方将士阵亡的消息。当时我已十三四岁了,如果有的话,这么大的事应该知道”。该村80多岁老人倪贻斋说。
倪贻斋透露,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当了17年的村长,负责过分田到户。平时村民自己从一个墓上移来墓碑可能性很小,最有可能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村里做水库,当时山上很多无主墓被推掉,一部分墓碑抬来搭桥铺路和搭田坎。但是对这样的一块墓碑他也没有任何印象。
据永康市政协的文史专家介绍,由政府立的抗战墓碑永康市只有两块,一块在方岩,另一块在现在的永康市气象台附近。倪宅村发现的抗战墓碑从碑文上时间推断,是立于1943年冬天,而且应该是民间群众自发立的。
会不会是下宅方村搬过来的
去年和今年,本报曾经报道了永康市花街镇下宅方村的潘茂威老人和妻子陈生球几十年为173名抗日阵亡将士守墓的事,当时下宅方村作为国民党陆军后方医院,阵亡的将士被安葬在那里,并立有墓碑,新中国成立后,墓碑不见了。前段时间迁建新墓时,只好重新刻了一块墓碑。
听了记者的介绍,倪宅村的许多村民就猜测这块墓碑会不会是从下宅方村搬过来的。但是下宅方村离倪宅村路有点远,那么远的地方抬这么一块笨重的石头过来不是很容易。而且从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下宅方村为173名抗日阵亡将士立碑是在1946年,而并非1943年。
“这块墓碑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当年抬石头的几位当事人,但是,这些地方的田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几易其主,要找到当事人真的很困难。”倪贻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