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国家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周恩来鼓励和教育侄子周荣庆也到基层锻炼,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这句话古已有之。据考证,清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王了望,由于不满官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给人题写了一副中堂,写的就是这句话。
后来,人们更多地把这句话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联系起来。据鲁迅的老师、书屋的主人寿镜吾之孙寿宇回忆和考证,三味书屋是寿宇的高曾祖父寿峰岚买下的。他本来经商,但时值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昏庸无能,对外割地赔款,对内盘剥镇压,经营难以为继,遂弃商从教,兴办学堂。寿峰岚规定,在三味书屋中只讲授文学古籍,不讲授试帖诗、八股文等考取功名所需内容。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三余”典出《三国志》裴松之注:魏国大司农董遇很有学问,有人慕名前来拜师求学,董遇对来者说:为学“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应该充分利用每一点余闲时间,发奋学习。寿峰岚让儿子把“余”改为“味”,并阐明“三味”即为:“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从此这句话成为三味书屋的教学方针和寿家的一条家规。
可以看出,上面两则故事的主人公都对“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句话青睐有加,原因都是因厌恶官场的腐败而产生了向往淡泊清静生活的想法。
相比之下,周恩来对侄儿讲这句话,则具有更深刻、更鲜活的涵义,饱含了他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和深刻教诲。笔者体会,概有以下三层意思蕴含其中。
首先,要养成并保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劳动锻炼中成长、成材。“布衣”和“菜根”是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穿和吃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并非锦衣玉食,何来“暖”、“香”呢?不为别的,只因它们是劳动人民靠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穿着、吃着,安心、舒畅。也只有经历过从辛勤劳作到收获成果全过程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谛,才能切实体会到“布衣暖,菜根香”的滋味。因此,周恩来常引用清朝八旗子弟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结果丢掉天下的教训,告诫晚辈和高级干部子弟,不要靠关系和特权,而是要靠艰苦奋斗,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和建设实践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社会财富、创造未来。当周荣庆到河南农村当了一名拖拉机手,并与一位当地姑娘结为伉俪后,周恩来欣慰地对他说:“这很好嘛,劳动之家光荣!”他还提醒道:目前农村确实比较艰苦,但艰苦能锻炼人,要艰苦奋斗一辈子。
其次,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培养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感情。着“布衣”而暖,食“菜根”而香,是一种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做官老爷的生活态度。周恩来一生奉行并要求晚辈们做到的就是这种态度。他一再教育晚辈要始终站在工农群众的立场上,自觉抵制特权思想的侵蚀,为此,他十分支持和鼓励晚辈们到基层群众中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做一名普通劳动者。1968年,在得知侄女周秉建决心到内蒙古牧区落户后,周恩来热情地鼓励道:“秉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走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周恩来考虑得很周详,他说:“要做好战胜各种苦难的思想准备。不要忽视困难。你过去不吃牛羊肉,到了牧区你还要锻炼吃牛羊肉,首先要过好生活关,这很重要。你去的是牧区,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和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到内蒙古牧区安家落户,一定要到贫下中牧民中间去,一定要虚心向那里的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要和蒙古族人民搞好团结。”1970年12月,周秉建在牧区应征入伍,所在部队地处北京市郊区。周恩来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侄女说:“你参军虽然合乎手续,但是在内蒙古这么多人里挑上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儿也不能搞。你要回到草原去,回到牧民身边,继续接受教育。你应该把参军的机会让给贫下中农和工人的子女。”“回去还是要住蒙古包,就和牧民在一起,这一点要百分之百做到。”于是,周秉建又回到了草原,和牧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和牧民们打成了一片。后来,周秉建回忆在内蒙古生活和工作的27个春秋时深情地说:“我对大草原和对西花厅的感情一样,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其三,要勤读书,读好书,认真体会书中的各种滋味,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关于学习问题,周恩来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造到老。”他认为,“停顿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思想生锈”。因此,他提出,年轻人要“抓紧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对自己的晚辈,周恩来更是如此要求。当周秉建到内蒙古牧区落户后,周恩来特意让邓颖超将《人民日报》刊载的介绍女知青张勇事迹的文章寄给她,嘱咐她仔细体会,感悟其中道理。周恩来另一个侄子周保章在青岛通用机械厂当工人,有一次,周保章在信中向周恩来和邓颖超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周恩来和邓颖超很高兴,特意把当时在地方并不容易买到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寄给他作为奖励,希望他好好研读。当然,在周恩来看来,学习书本只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方面,还要“向群众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脱离社会实际和群众需要的读死书、死读书都是不足取的。这也是周恩来鼓励晚辈们到基层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所谓“读书滋味长”,其深层涵义也在这些地方。
总起来看,“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周恩来对晚辈成长进步道路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就是立足基层和群众,投身社会实践,热心向书本、群众和实践学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周秉建在回忆周恩来教诲时说的一段话,或可作为对此比较贴切的一个注解:从我戴着红领巾当小学生时起,就知道伯伯很支持我的哥哥姐姐们热爱农村、志愿到基层工作的态度,因为他经常教育我们向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学习,长大以后要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
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对晚辈的教育,不只是个人的家事,更是关系干群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周恩来说得好:“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像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但是历史也可以借鉴。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领导干部“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对于干部子弟,要求高、责备严是应该的”,“我们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在对晚辈的教诲方面,周恩来堪称典范。
〔《党的文献》,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17;王皓羲,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