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一波 通讯员 冯联清
下午2时,一辆邮递摩托车驶过曲折小路,停在了四团镇东街一幢老屋前。
“王老师,给您送药来了。”投递员王单荣将配来的复方降压片、胆结石药等放到桌上后,顺手拿起扫帚做起了家务:“王老师,今天身体好口伐 ?”一旁的老人王长根忙招呼:“单荣,快坐下歇歇……”
今年80岁的王长根是镇上小学的退休教师,由于自小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只能靠轮椅出行;84岁的妻子宋月英也因长期患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老夫妻俩无儿无女,“都说膝下无子老来忧,遇到了单荣,却是我们的福气。”
说起和王单荣的结缘,还要回到5年前。那时,年仅22岁的王单荣刚当邮局投递员。在印象中,他经常要为镇上小学的“王长根”老师送信。一次,他刚从学校送信出来,看到一名老人开着残疾车来到学校门卫室,颤颤巍巍下车后,拄着拐杖走上台阶进门卫室取信。尽管只有两三级台阶,老人却十分吃力。王单荣特别留意了一下,原来眼前的这位残疾老人正是他经常送信的收信人王长根。
“王老师,以后您的信,我就直接送您家吧。”王单荣一边将老人扶上残疾车一边说道。看着眼前的这个毛头小子,王长根笑笑:“好啊!”
第一次来到老人家中,王单荣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老人住的还是低矮的平房,他“就出生在这房子里,八十多年了也没有翻新过”;尽管如此,墙上却挂满了他当教师时获得的各种奖状。残疾的老夫妻两人,四目相对,静坐在家中……送上信后,王单荣对着老人承诺:“以后,有啥需要做的,我来帮你们。”
老人的家距离邮局大约5公里,距离王单荣家约12公里。王单荣不仅每次都会把信送到老人家,还会帮老人买菜配药。有时上班来不及帮老人做家务,他就上班前或下班后从家里直接去老人家帮忙。“一天不去,王老师就会想我。”王单荣说,“有时王家阿婆还会打电话给我”。
一次雨天,王单荣给老人送报纸。为了不让雨水淋湿报纸,王单荣把雨披裹在了报纸上,自己却让雨淋着。到了老人家,王单荣拿出没有一点雨渍的报纸递给了老人,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真是个朴实的好孩子!”王长根感慨不已。打那以后,老人更信任王单荣了,甚至将工资卡和密码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由他每月代领工资;还将存折交给王单荣,由他存取钱款。“给单荣,一百个放心!”
王单荣成了老人的“手”和“脚”,更成了须臾不能离开的亲人。一个隆冬的深夜,王单荣已入睡,家中电话突然响起:“阿婆头很疼,怎么办!”电话里,传来王长根焦急的声音。“别着急,我马上来。”王单荣一边安慰老人,一边从温暖的被窝爬起,骑着摩托车冲入寒风中。赶到老人家后,王单荣立即将阿婆送到镇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诊断,老人为脑梗,医生马上采取了紧急救治措施。一切忙碌妥当,天已微微亮……
最近,王长根因多年糖尿病引起的“老烂脚”毛病又复发了。王单荣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带老人到浦东大团镇看特色门诊。由于路远,王单荣所在单位还专门派车接送。老人家门前的路狭窄,汽车无法驶入。每次,王单荣都要扶老人上车,老人体态较胖,瘦小的王单荣常常扶得汗流浃背。挂号、诊治、配药……一陪就是一个上午。
为解除老人的寂寞,结婚后的王单荣还经常将妻儿接到老人家里,一起买菜烧饭,和老人聊天,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
五年多来,王单荣几乎每天都要上门,为老人送信配药领工资。五年多来,王单荣在这条“爱心邮路”上走了数万公里路。而他的这条“爱心邮路”上,也凝聚了越来越多人的爱心:有家人、有单位同事、有医院医生,更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这条‘爱心邮路’,我将一直走下去。”王单荣说。
作者:陆一波 冯联清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