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国有林场瓦上护林点,海拔1000多米,是歙县林业保护区最边远、最艰苦的护林点之一,管护面积达4000多亩。洪晓春、黄淑萍夫妇俩在这里已经生活和工作了28年。
洪晓春夫妇的主要工作是巡山和育林。
22岁时,洪晓春被分到瓦上工区。“当时的林场老场长问我‘小伙子,你耐得住寂寞吗?你确定能守护这里的草草木木吗?’我当时回答说,耐得住。”洪晓春没想到,随口的一句话,真的成了承诺。上世纪90年代末,瓦上工区最多时有13人,先后离开了。洪晓春没走,妻子生了女儿后,也上山了。
“当时条件非常苦,没电灯又没路,点煤油灯,大米都背上来。”说起28年前的情景,洪晓春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张窄小的床,一个破旧水壶和炉子,一根竹竿做的衣架,还有那茫茫的林海……
洪晓春说,开始确实不适应。后来,待习惯了,对这座山也有了感情,树木、鸟儿,似乎都成了朋友。再后来,夫妇俩即使有机会离开,也都谢绝了。
28年来,晴天就是信号,夫妇俩要出工巡山。巡山一趟来回24公里,夫妻俩时常是鸡鸣出门,天黑入家。一个苹果、一盒麻饼、一瓶茶水,就是他们的午餐。只有下雨天,夫妇俩才在家里吃热饭菜。黄淑萍说,天冷的时候,脸上的汗都能结成冰。
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在夫妇俩细心巡逻守护之下,这些年没发生过火灾。
28年来,夫妇俩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山上没电话,手机基本没信号,电视机也看不了几个频道。山里没有别的人家。楼房破旧了,烧开水还是用铁壶和木柴。不过,现在总算有了电灯。
夜里,山风袭来,只有树木被风吹的声音、鸟儿和虫子的叫声。他们的生活,伴着松涛林响、月亮星星,一天天过去了。
“山上也种些菜,但是一年有六七个月没菜吃的,要到山下买。买的东西吃光了就出去一次。”洪晓春说,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个多月,采购必需的生活补给,如蔬菜、鱼肉、米面等。
尽管才50岁,黄淑萍却满面沧桑,山里生活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许多,这也是洪晓春愧疚的地方。“要不是为了和我在一起,她真不用在山上待这么久。”洪晓春说,他不走,妻子也不愿走了。
山林间有众多的珍稀植被,百年以上的映山红、数百年的华山松和稀有的鹅掌楸等,都是洪晓春夫妇种植的。
有珍贵的树种,还有不少野生动物。于是,偷伐的、偷猎的也跟着来了。但自从来了洪晓春夫妇,这些人就没得手过。“后来,我和他们都成了朋友,他们也听我的劝,不仅自己不搞了,还劝说别人也不要搞。”
山路难走,柴刀是夫妇俩的开路工具。在大山深处,他们每天就在山林荆棘中跋涉,穿行。“我们不想走了,我们只想一直待在这里,一直到老。”洪晓春说。
“想想挺不容易的,可我们都觉得这辈子值了。”黄淑萍说。
28年来的执着与坚守,洪晓春夫妻俩成了山里的“活地图”“铁脚板”。
洪晓春口中的“值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老场长的嘱托;黄淑萍口中的“值了”,是她能够陪着丈夫,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句承诺,一诺千金,他们用28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