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刘伟老师的《一个“为”字看“小白”的公文修炼路》开始,先锋文汇连续推荐了《从公文修炼路看年轻干部成长路》 《公文写作当以“三有”破“三团”》等文章。作为一名基层写作“小白”,笔者在拜读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到底怎样的文章才能称为“好”呢?
记得第一次接触公文时,扭扭捏捏、挤牙膏式“憋”出一篇来,东拼西凑完全没抓住公文写作的“要领”,写出来的文字也失去了“灵魂”。或许是因为自己心中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越是艰险越向前”,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丰富,看到的、学到的好文章不断增多,也慢慢领悟到:一篇好文章应该是“有骨有肉”“穿着漂亮”的。
一篇好文章要以“逻辑”做“骨”。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应该将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文章逻辑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体现。初写文时,总习惯于借鉴他人的好词好句,东拼西凑出一篇看似华丽实则毫无逻辑的文章,结果肯定是“不及格”。逻辑犹如一篇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倘若一篇文章毫无逻辑可言,就像一个人失去了骨架,散乱无力,读起来不仅让人味同嚼蜡,更失去了书写文章的意义。因此,写作之前,要理顺文章的逻辑层次、抓住文章的主线,这样写作思路才会如汩汩涌泉,取之不竭;奇思妙想就会似吐玉射珠,喷涌而出。这样的文章,读者读来自然一气呵成、回味无穷。
一篇好文章要以“情感”做“肉”。法国著名作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的心”。叶圣陶先生也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见,不管古今中外,情感真挚都是好文章的必要条件。现实中,有的作者痴迷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忽略情感的传递;有的通篇讲道理,不谈感受;有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情感不真实。这样的文章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算不得好文。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人泪眼朦胧,鲁迅先生的《呐喊》让人空虚、无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让人怜悯、悲哀。是因为各位先生把人生经历和真情实感融入了文章作品。由此可见,情感就如一篇好文的“肉”,它包裹在“骨”的外面,给文章带来温度,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篇好文章要以“技巧”为“衣”。一篇文章要抓人眼球,需要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句,这就要求作者要有相当的写作技巧。“笔杆子”们在写文时,或是各种名言诗句信手拈来,以增添文章说服力;或是把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得炉火纯青,以增加文章趣味性;亦或是在文章中埋下伏笔、首尾呼应,增添文章的可读性,时常让读者不自觉拍手称赞。法国作家朱尔斯·勒纳尔说:“言词应该只是精心定做的,与思想相适应的衣服。”确实,一篇好文除了要有清晰的逻辑、充沛的情感,还要有精心、精美的词句,就如同再好的身材,也需要衣物去装饰,才能释放出最大魅力。
写作就像是一位朋友,与他“相处”越久就越喜欢他。也许与“笔杆子”们相比,我现在只能算是“小白”,但我已决心终身“修行”,与我写作的文章一起成长,让彼此变得更“好”!
四川省合江县荔江镇党政办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