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朴实的话语,透漏着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淬炼的初心和坚定的使命。
走进梁家河,初次看到这样朴实的字眼,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标:我15岁在做什么?22岁我又收获了什么?我们是否也如年轻时的习近平一样,用有限的时间淬炼了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信念?答案是否定的,细观当代青年,“迷茫”已是大多数人的标签,对工作的迷茫、对人生的迷茫、对情感的迷茫等等,迷茫无孔不入,初心和使命反而没有了“立足之地”。如何“拨开云雾见光明”,重识初心,勇担使命是当下青年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初见梁家河,除了延绵不断的黄土高坡,我想象不到还有什么词能够让我去描绘对梁家河的第一印象。然而就是这样的地方,却是青年习近平待过七年的地方,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也在此地一一攻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由最初的“北京人”到“知心人”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七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田间地头一同滴洒的汗水,最难忘那碗来之不易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最难忘寂静深夜里一豆萤火下煤油灯的味道,还有依依惜别时眼中的不舍。”也正是因为这种密切联系,让青年习近平在迷茫之中找到了“初心”的种子,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人民是第一位。对于当下青年,我们更需要有这样的“人民观”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初心”,为迷茫点燃灯塔。
梦想在这里发芽,又在这里出发。越是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越是想尽自己微薄之力,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正是这样一颗“为民”的初心,萌芽了青年习近平发挥自己所学所长,为百姓做事的想法,“建沼气”“办夜校”“公厕改革”“打井”等等,都在七年中一一实现,虽然看似细小的事,但是对于当时的生存环境来说,都是一次次重大的挑战,然而比起“为民”的初心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这些挑战都阻挡不了梦想的发芽和再出发。对比当下青年迷茫之中的手足无措,保持一颗单纯之心,坚持务实作风,才是扫开迷雾、终结迷茫最有效的方法。
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七年知青岁月的切身体会与实地体验,都将青年习近平的心紧紧栓在梁家河,知他人冷暖,体他人苦乐。习近平曾说:“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七年知青岁月,成就的是青年习近平更加理性的认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作为当下青年,更应有这种认知,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时刻将自己的心与老百姓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增加“初心”库容,减少“迷茫”存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新时代发展奋斗终身。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大桥现代产业园 黄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