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与时光细语;岁月的流失可以改变一切,但总有些故事牢牢印刻在心间,如儿时爷爷讲述的红色故事、刚毕业时的触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点滴感动……汇聚成了我的入党初心。
孩童: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是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我和爷爷奶奶便成了家的“守卫者”,在没有手机、电视的儿时,一张板凳、一把凉扇、一盘瓜子是记忆中我和爷爷每个夏夜的标配。虫鸣时,爷爷摇着凉扇,开始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黄继光堵枪口、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英勇就义、放牛郎王二小等等……儿时还不明白“使命”为何意的我只是津津有味地听着,觉得由爷爷讲述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印象中,经历过抗战、饥荒年代的爷爷,总喜欢拿着我的地理课本,指着中国版图告诉我哪里闹过饥荒、红军走过哪些地方。每个故事的结尾,总是爷爷的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再后来,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亮剑》《海棠依旧》《恰同学少年》成了家里经常观看的节目,在爷爷的不断解说下,我逐渐明白了“中共党员”这一词的含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是中共党员、青年时期立志报国的毛泽东是中共党员、英勇顽强的江姐也是中共党员……
于是呀,我的儿时故事是红色。
毕业:帮扶干部“小王”到我家
2017年夏天,是我人生又一次面临选择的时期,刚从大学校园毕业的我如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一道选择题,是继续留在毕业的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未来分别给出了考题……
7月,刚结束毕业论文答辩的我回乡探望爷爷奶奶,帮扶干部“小王”的出现让我有了新的选择。
每月第四个赶集日的第二天是奶奶最期待的日子,自然,赶集日天成了奶奶最忙碌的日子,水果、瓜子、面粉、饮料一概不落住进了奶奶的购物清单,第二日清晨,奶奶便起了个大早,忙碌着制作蒸糕、茶点,瘫痪在床的爷爷则安静等待着“小王”的到来。
原来,“小王”是脱贫攻坚“帮一带一”中我家的帮扶干部,2014年,脱贫攻坚吹响号角,我家因学因病成了村里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小王”便与我家“结缘”,成了我家的帮扶干部。
在与奶奶的谈话中了解到,“小王”是县直单位的一般干部,每月“小王”都会抽个一两日到家里探望爷爷奶奶,还会定期打电话给在外务工的父母,一年以来,干部“小王”成了家里的熟客,帮忙奶奶整理家务、为爷爷寻医问诊、为在外的父母讲解政策变化等等,俨然成了爷爷奶奶的“半个儿子”。
此后,村里发展村集体经济,在社区干部和帮扶干部“小王”的帮助下,我家将荒着的几亩地流转给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了“股东”、弟弟妹妹也因教育扶贫政策每年领着补助金,不再为生活发愁、医疗扶贫政策也给家里减轻了负担……一系列政策的倾斜,让这个贫苦的家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这个家,多亏有党的好政策和如小王一样的贵人相助。”一日傍晚,奶奶将家的变化和帮扶干部“小王”一一讲给了我听,嘱咐我一定要学会感恩,毕业当一个如“小王”一样的人,温暖且善良。
于是呀,对未来的选择,我便有了答案——回乡、到基层。
工作:点滴小爱汇暖流
2017年10月,经过备战省考,我如愿加入到了选调生的队伍,成了众多基层工作者中的一员,工作中将眼光、脚步、笔头对准农村、农业、农民时,一幕幕感动的瞬间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记得,易地扶贫搬迁中,为让最偏远最贫困小山村的群众摒弃老旧思想、走出大山、走进幸福,50多岁的村委主任连续两个月,风雨无阻攀爬着陡峭的山路,只为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党的好声音带进大山……
我记得,人居环境改造中,为抢抓工期,党员干部当起了水泥工、泥瓦匠,搬砖、和沙、挑石头不在话下,黝黑的皮肤见证了改造成效……
我记得,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中,青年企业家返乡创业,从盘地、雇工、分红、再到带动周边青年创业,产业给青山添了绿、共享给生活描了红……
我记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抗洪救险中,有太多奋不顾身的身影、有“让我来”的豪迈、有“我是党员”的坚守、有“别担心,有我在”的温情……
于是呀,我的使命是红色。
2021年1月1日,新年的钟声敲响,在迎来建党100周年纪念的重要日子,我决定给自己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入党申请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想,新角色、新使命将翻开我人生崭新的篇章。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委组织部 邹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