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前缅甸对华认知分析

缅甸中国建交63年以来,对华一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认知。一方面,和其他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担忧心理一样,缅甸始终对华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提防心理,因为中国这个“大象级”的邻居综合实力太强。缅甸这种心理时强时弱,当防华情绪强烈时,常常会以封杀华文报纸等方式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在过去60多年里,缅甸对华友好认知基本占主流。缅甸前总理吴努曾与中国前总理周恩来(还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等)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民众认为中国人勤劳、节俭,称两国友谊为“胞波情意”,即视中国为兄弟姐妹。缅甸语中被称为与缅甸有“胞波”关系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可见其对华的亲近感。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1962年3月至2011年3月的49年里,缅甸长期由军人政府统治,其对华认知的形成与改变,缅甸政府和领导人起着决定性作用,民间对华认知受到官方引导和控制,且对中缅关系的影响一般不大。然而,民选的吴登盛政府2011年3月30日上台以来,大力推行民主化改革,社会更趋多元化,缅甸对华认知也日益多维化,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迅速增多,并对中缅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拟从缅甸政界和民间两大层面来阐述缅甸对华认知现状,并简单预测其未来几年走势。

缅甸政界的对华认知

吴登盛政府执政后,缅甸政界的对华认知也开始多维化,尤其是一些在野党,出于各种原因与目的对华负面认知增多。

与军政府时期相比,当前的缅甸政府对华认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担忧加大,但总体上仍然比较积极和理智。一方面,缅甸高层认识到中国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邻国对缅甸发展十分重要,可以向其提供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因此,需要搞好与中国的关系。缅甸不少高层官员多次公开表达对中缅关系的重视,并对中国支持缅甸发展表示感谢。比如,缅甸总统吴登盛上任后正式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便是中国,他执政两年以来,共访华三次,使得中国成为其正式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他在2011年和2013年两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还有一次是亲自率团出席2012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可见其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友好感情。吴登盛总统2013年4月访华时表示:“缅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提供的宝贵帮助,珍视缅中传统‘胞波’友谊和睦邻友好关系。缅方将为推动东盟同中国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在解决缅北冲突方面,缅甸政府信任并请中国予以协助。在中国的协助下,缅甸政府代表(包括政府军代表)和克钦独立军代表曾在中国云南瑞丽多次会谈,冲突双方逐步走向停火。2013年4月,吴登盛总统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缅方愿努力推进缅北和谈进程,希望继续得到中方支持,促进边境地区安宁和发展。”5月30日,缅甸政府与克钦独立军在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达成初步停火协定(缅甸民族组织代表、中国缅甸大使馆代表、联合国秘书长缅甸问题特别顾问南威哲出席了会谈),让缅甸这场持久内战再现和平曙光。缅甸谈判双方均对中方为促进和谈而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表示感谢。

但另一方面,缅甸政界也有人对快速崛起的中国感到担忧。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邻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军费规模均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缅甸有些政界人士甚至直接称中国为“超级大国”或认为中国正在变为“超级大国”,尽管中国据理否认,但并未能打消这些疑虑。缅甸政界这种几年前不可能有的认知,是在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缅甸新领导层认为,过去20多年中,缅甸军政府过分依赖中国,导致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特别是,中国缅甸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与外贸伙伴国,中国缅甸投资200多亿美元,占缅甸吸引外资总额的一半左右。当前的缅甸政府正尝试通过民主改革来改善缅甸国家形象和国际环境,大力发展与印度、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的关系,更加回归传统的中立主义或者说大国平衡外交政策,以摆脱对华过度依赖局面。

与政府相比,缅甸主要在野党派对华认知差异很大。由于民主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缅甸目前党派众多且日趋活跃。缅甸军人政府执政期间,政党基本被取缔,只是在2010年11月7日大选前才允许成立政党,大选时共有37个政党参选。当前,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为议会第一大党,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为议会第二大党,两党议席总量占联邦议会选举议席的80%左右。其他30多个在野党均为中小政党。缅甸在野党对华认知存在一定的正面成分(主要以民盟等为代表),但多数在野党由于对华了解少、不全面,常存在一些误解,甚至存在一些极端的反华意识。主要原因有:一是来过中国缅甸在野党成员不多,对华了解有限。缅甸在野党党员对华认知往往受到国内和西方对华负面舆论的影响,难以得到全面、客观的信息源,因为除部分当地华人知晓汉语外,绝大多数缅甸人不懂汉语,而精英层英语基本都很好,喜读西方新闻;二是缅甸推动民主改革才两年,曾经历长期军人统治的民众不太了解西方的民主理念和规则,缅甸国内存在一些极端意识,如“反军方、反华就是民主”,指责缅甸前军政府与中国签订的合作项目不透明、破坏环境等。众多中小在野党为备战2015年大选,要迎合这些极端民意,扩大影响力,争取更多支持者。部分在野党屡次在议会提出要求重新审查中国缅甸前政府签订的大型合作项目的议案。

缅甸政坛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党中,缅甸最大反对党、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对华认知相对理性、积极。尽管昂山素季曾参与反对中缅合作大项目——密松电站的抗议示威,民盟部分成员也参与对中缅合资标志性项目之一——莱比塘铜矿的抗议,但昂山素季本人对华认知基本正面。她的母亲杜庆芝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昂山素季家族还收藏着周恩来总理赠予的礼物。昂山素季认为中国缅甸的重要邻国,缅甸必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她已经与中国驻缅大使多次会晤,还经常公开表示,非常希望尽快访华,与中国民众交流。

2012年下半年,缅甸部分极端人士抗议中缅合资的莱比塘铜矿存在征地补偿不够、破坏环境等问题,冲击铜矿作业区,迫其停产并接受调查。昂山素季领导的调查委员会2013年3月中旬公布调查报告,称铜矿项目不存在严重问题,在增加征地补偿、改善环保措施等之后,可以继续。昂山素季的举措使铜矿项目暂时避免了被关停的命运,维护了中国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中缅经济合作的发展和缅甸自身的发展。由于昂山素季是在民盟具有超强影响力的领袖,其对华理性而积极的认知也影响着民盟的中高层。虽然民盟中还是有不少人对华存在一些批评态度,但其作为一个相对成熟和力图在2015年大选中获胜的政党,能更加理性看待中缅关系,一般不会极端反华。

缅甸也有一些活跃的中小政党,如以若开民族发展党等为首的缅甸民族民主政党,有着较强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并试图通过反对军人利益和中国投资来扩大影响力。它们抨击中缅油气管道、密松水电站等大型中缅合作项目存在不透明及破坏生态等问题,以若开民族发展党为首的缅甸民族民主政党联盟曾三度向联邦议会提出议案,要求重新审议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它们甚至带头组织相关抗议示威活动。此类言行在缅甸社会不断增加,加剧了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程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缅甸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民间组织——近期迅速崛起的“88年代学生”组织,成为恶化缅甸民间对华认知的重要推手。该组织主要由归国的缅甸流亡分子组成,其骨干是1988年被军人政府镇压而流亡美欧的一批民运分子,他们近两年回国后,打着反对军人、反华的旗号,试图扩大政治影响力,为其组建政党、参加2015年大选造势“。88年代学生”组织的对华认知极为负面,且十分极端,有成为缅甸反华先锋之势。该组织是反对莱比塘铜矿的主要推手,其领导人拒绝参加昂山素季领导的事件调查委员会,甚至公开威胁称“要搞掉中国缅甸前军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项目”。“88年代学生”组织的极端反华言行,将继续推动缅甸民间反华情绪的蔓延,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跟风抗议中国

缅甸民间对华认知

2011年以来,随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社会自由度迅速提高,民众可以自由示威、自由发表言论,既可以表达合理诉求,也可以发泄对政府不满。因此,缅甸军政府统治之下被长期压制的民怨出现井喷式爆发,2012年甚至被称为“抗议示威年”。在此大背景下,缅甸民间对华不满情绪也在滋长,针对中国缅甸企业和项目的抗议活动不断。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近两年明显上升,也日益公开化,对缅甸政府对华关系决策以及中缅关系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与缅甸军政府时期政府绝对主导对华政策的情况完全不同,是中缅关系几十年来未有之新状况。概而言之,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1962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由于缅甸军政府实行高压统治,民众生活困苦,缺乏人权,无法参政议政和表达诉求,对政府敢怒不敢言。军政府2011年3月30日被解散后,民选政府上台,快速推进民主化改革,讲求自由,放开言论,允许民众示威。在此背景之下,民众不再畏惧当局,对前军政府的不满爆发,批评声浪此起彼伏。由于缅甸不少民众认为中国缅甸前军政府关系密切,其对军政府的不满也自然而然地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引到中国头上。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近210亿美元(含中国香港、澳门对缅甸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矿产等开发能源资源的领域,缅甸民间很多人士认为,中国对缅投资尽管给缅甸带来了一些利益,但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缅甸民间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印象和批评主要有:大量征地和移民,使缅甸一些农民失去生产和生活资料;破坏生态,却将大量资源和电力输往中国中国企业信息不透明,被怀疑滋长缅甸官员腐败;中国将优质产品出口西方,而让一些价廉质次乃至假冒伪劣产品流入缅甸,危害缅甸民众健康,这是对缅甸民众的蔑视;中国企业忽视对缅甸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的投入,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缅甸民间很多人士对中国企业的印象整体负面,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缅甸投资的真实情况,中国企业对缅甸发展是有贡献的,也做了一些惠民工程。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存在负面认知甚至误解,主要有几大原因。第一,部分中国企业在缅甸确实存在不负责任乃至违法行为,如贿赂当地官员、工程大量移民、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忽视当地民众诉求等。

而且,一些中国人非法移民到缅甸的曼德勒省、掸邦、克钦邦等地区,存在抢占当地土地资源和经商机会、非法购买缅甸身份证等不良乃至违法行为,引发缅甸民间反感。第二,中国投资企业在缅甸也做了不少惠民的善事,但宣传滞后,不为缅甸人所知。比如,中资企业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征地补偿标准也较高,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改善饮水条件,等等。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多奉行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原则,很多惠民举措不为人知,没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民间树立良好形象。第三,缅甸及西方的一些反华人士、团体专门收集和炒作有关中国企业的负面新闻,忽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诸多善举,给其扣上“损害环境、破坏当地百姓生活、攫取资源”等“黑帽”,煽动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的反感情绪。其中,缅甸河流网、瑞天然气运动等组织和媒体是抨击中国企业的旗手。而且,由于缅甸媒体在过去两年迅速自由化,数量急剧增加,很多媒体从业人员资历浅,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受西方媒体部分反华舆论影响,跟风炒作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甚至可以借此更轻易地获得西方国家媒体奖项。其实,很多缅甸人的对华负面认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是被误导的。比如,缅甸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精英人士深受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环保理念影响,片面追求没有任何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发展,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奉行极为严苛的投资标准,后者稍有占地、污染等行为,便会遭遇抗议。

缅甸民间对华的负面认知情绪呈蔓延之势,导致一些民众对中国企业的抗议活动频发,对中国缅甸的项目和投资、对中缅经贸关系都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中缅经贸合作的三大标志性项目均受到冲击。由于缅甸部分人士大肆渲染密松电站电力90%输往中国、破坏圣地文化和环境等,民间掀起抗议声浪,缅甸政府2011年9月30日宣布暂停电站建设;由于部分人宣扬莱比塘铜矿存在补偿不够、破坏生态等问题,铜矿因为受到抗议冲击而一度停工数月,接受调查;由于瑞天然气运动组织等频频污蔑中缅油气管道存在侵犯人权、破坏生态等问题,缅甸民间对管道的反对情绪蔓延,对管道投产和运营造成较大舆论压力。

缅甸吴登盛政府力推民主改革,宣称政府决策更加尊重民意。因此,当缅甸民间爆发反对中国项目的抗议示威时,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安抚本国民众,稳固政府统治,在对华政策上难免要顺应国内民意,尽管缅甸民间的对华认知存在误解。受密松电站被暂停事件冲击,中国对缅投资骤降,从2009—2011年的年均数十亿美元(其中2011年为85亿美元)降至2012年的刚刚超过10亿美元。因为中国企业十分担心在缅投资的安全,不敢大举增资。

缅甸对华认知走向

未来几年,如果中缅关系不发生大的负面事件,缅甸朝野政要,特别是理性的政要,对华认知应该基本保持正面(当然,程度会时高时低),他们会客观认识中国中国在缅投资和中缅关系,一般不会持有极端反华情绪。因为中缅是有着2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居,中国缅甸最大的邻国、外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国。在西方经济普遍低迷、西方投资谨慎而较少入缅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和市场对缅甸长远发展而言极为重要,且十分便利。

缅甸一些中小政党、非政府组织、民间极端人士等社会力量,对中国及其企业的负面认知仍将继续存在,范围可能有所扩大,程度可能会继续加深,并将维持几年时间。如果任其继续蔓延,势必严重干扰中缅关系发展,也会最终损害缅甸经济发展及其民众利益。从经济层面看,缅甸民间对中国企业的负面认知及其抗议行为不仅挫伤了中国资本,也令其他国际资本对投资缅甸十分谨慎。这是缅甸近期外资流入骤减的一大原因。缅甸2012—2013财年(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吸引的外资总量仅为14亿美元,而2011年缅甸吸引外资达到峰值时曾超过100亿美元。

当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也可能经历一个由加深到回归理性的过程。一方面,中国政府、商界、学术界等已经高度重视改善在缅甸的形象,加强与缅甸当局、在野党、非政府组织、媒体、学界的交往。在官方层面,中国缅甸使馆经常与缅甸各党派、组织、人士交流,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缅甸阐释中国对缅政策,解答缅甸朋友的疑问。此外,近年来,中国缅甸民众遭遇纳尔吉斯风灾、吉利风灾、塔雷地震时均及时提供援助。比如,2012年11月17日,中国驻缅大使李军华专程赴曼德勒,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向缅甸灾区捐赠五万美元,用于支援灾后重建。李大使还代表中国驻缅使馆捐赠一万美元,用于受损小学的修复。曼德勒省行政长官耶敏代表灾区政府和人民接受捐款并对中方慷慨解囊援助缅灾民表示感谢,称此举充分体现缅中两国“胞波情谊”,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

中国在继续发展与缅甸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多年友好关系的同时,正与缅甸多个在野党展开更多接触。中国驻缅大使已经与昂山素季等缅甸在野党领导人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近年来多次邀请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民盟、若开民族发展党等多个政党访华交流,而且密度越来越大。比如,2013年5月和6月,民盟两次派高级代表团访华。中方邀请缅甸政党人士参观中国经济开发区、考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其介绍中国在缅投资真实情况,对改善缅甸各党派对华印象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加强民间交流、学术交流等方面,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缅友好协会以及部分中国在缅投资的大型企业,与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哥哥莱等领导的智库——缅甸发展资源研究所、缅中友好协会、缅甸媒体、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也在增加,对改善缅甸各界尤其是民间对华认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2013年5月14日,中国缅甸民间交流圆桌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以“汇聚民间智慧,共促双赢发展”为主题,来自中缅两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以及工商界的60多名代表就加强中缅民间交往、推进务实合作、交流发展改革经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圆桌会分为中缅关系与发展改革经验交流对话会,民间合作对话会和双赢发展对话会三场活动。其中,民间合作对话会以民意沟通和民间合作为主题,以两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和友谊为出发点,立足当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双赢发展对话会以经济合作和互利互惠为基调,紧扣发展和双赢两大主题,围绕投资开发、金融支持等议题,深入探讨了两国如何在经济领域里合作共赢,尤其是如何让中缅经贸合作的成果能惠及到广大民众,特别是缅甸的民众。双方都认为,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努力让自身的发展惠及对方,部分消除了中缅在经贸领域存在的一些误解,坚定了双方对实现平等互利合作的信心。哥哥莱表示,缅中传统友好关系坚不可摧,并呼吁双方建立更多类似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缅中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深入发展。中缅民间友好交流工作正在不断加强,加上缅甸媒体的宣传,缅甸民间对华的客观乃至正面认知会逐渐增多。

中国企业也已经开始注重在缅甸进行互利共赢的投资,重视回应缅甸百姓的诉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缅甸改善经济发展条件,给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缓解缅甸严重的贫困与失业问题,让中国投资惠及缅甸更多百姓,使中缅两国建立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比如,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在缅援建了医院、学校等;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和中电投云南国际电力投资公司2012年11月分别向缅甸中部地震灾区捐款5万美元现金和25吨价值1500万缅币的救灾物资;缅中友好协会代表团2013年5月下旬访华期间,光荣缅甸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资企业)向缅甸赠送了1000套太阳能发电设备,帮助缅甸偏远农村地区民众缓解用电难的问题。相信当缅甸民众能更多切身感受到中国企业和投资给当地带来的好处后,一些反华的污蔑言论便会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缅甸朝野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危害性,有意识地引导民间形成正确的对华态度。吴登盛总统2013年4月访华时表示:“缅方期待着同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保持交往,推进互利合作,落实好有关项目,推动缅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新进展。缅方致力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希望继续得到中方支持,欢迎中国公司继续参与缅甸经济建设。”这些恳切言辞也被缅甸媒体大量报道。昂山素季领导莱比塘铜矿事件调查委员会经过长期实地走访和科学调研,对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她还亲自赴铜矿所在地安抚抗议民众,称铜矿造福于当地社区,如果随意停止外资项目,就会使缅甸丧失信誉,吓跑外资。她要求示威者停止抗议,接受项目。

综上所述,缅甸民间对华以负面为主的认知可能会维持几年,在多种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种认知将逐渐改变,缅甸民间会以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正确看待缅甸国家利益和中缅关系。当然,缅甸民间要消除对华不满情绪绝非易事。比如,在调查委员会公正报告的影响和昂山素季的安抚下,莱比塘铜矿事件虽然暂时有所降温,但仍有数百名极端人士指责项目存在严重问题,威胁要“一直抗议,直至其下马”,示威者在2013年4月下旬再度与警方发生流血冲突。要引导缅甸民间形成积极正确的对华认知,需要中缅双方有识之士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当前缅甸对华认知分析  缅甸  缅甸词条  对华  对华词条  认知  认知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智库

 从“经济大国”到“ 仁智大国”

一、中国的累积式巨变纵观最近一段时期的历史,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讲,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追求强国梦。中国从一个积...(展开)

智库

 西方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

在西方自由民主制当中,事实占有神圣的位置。每当民主似乎跑偏,当选民被人操纵或者政客躲避问题,我们都诉诸事实。事实无力支撑共识然而,事实似乎渐渐失去支撑共识的能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