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中国城镇化发展报告
制图/李潇雪
我觉得这个思路应该突破。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我们中国才3个,占1/8,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
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
蔡继明说,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并不客气地指出目前北京等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并不是“大”惹的祸,而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今年两会时,记者就曾采访过首次履职人大代表的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此前长达三届15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提交了近150提案,有媒体授予他“最勤快委员”奖。而作为经济学家的蔡继明,同样是最勤快的学者之一。
蔡继明说,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并不客气地指出目前北京等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并不是“大”惹的祸,而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大方向
城镇化应以大城市为主
华西都市报:城镇化的主打方向应该是什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蔡继明:这方面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大的,有主张小的,还有主张中等的,折中的提法是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显然不是同步发展,不可能把660个城市都扩大一倍,然后19000个镇也跟着扩大一倍。这个问题要从国情出发,还要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来考虑。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都是首先进入大城市,30年来中国农民工进城的路线也是首选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圳。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人口已经基本上达到70%以上,这时人群又开始向周边小城镇扩展。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城市没有进入这个阶段,所以过分地强调发展小城镇是不对的。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是达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我国660个城市中,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150多个。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在40多年内,到2050年,我们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应该以大城市为主。
可省2万平方公里土地
华西都市报:理由呢?蔡继明:第一,人口越进入大城市,越有利于节约使用土地,同时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我也做了一些测算,比如说到2020年人口达到14亿,城市化率60%。我们做了两个不同的测算,结果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比优先发展小城镇可以节省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能力治理污染。东京的空气质量、环境要比北京好得多,但东京的规模比我们大。所以大城市出现污染问题,不是因为大造成的,而是因为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还有待于改善。城市越大,环保部门越能够做到产业化。
第三,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能够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第四,强调大城市优先发展,并不等于不要小城镇。大城市发展将带动周边的卫星城、卫星镇发展。
大都市
千万人口级应建10个
华西都市报:在您看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虽然出现人口拥挤等城市病,但是城市的承载量还远远不够?
蔡继明:有人说,北京、上海、广州都太大了,似乎没有发展空间了,然后也不想建更多的超大城市。我觉得这个思路应该突破。全世界现在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25个,我们中国才3个,占1/8,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北京在这25个城市里面排到第20位,上海排到第10位。上海与东京比,只相当其人口密度的一半。我们现在感觉到拥挤了,感觉到堵了,肯定是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北、上、广之外,我们还至少应该有七八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产值大概只占到了GDP的35%左右,美国和日本三大都市群都占到了60-70%。所以,从相对规模上来看,我们的大城市都还有发展的空间。
进城意义
消费水平可提高两三倍
华西都市报:全国上下都说城镇化很重要,怎么理解?
蔡继明:近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外贸、消费需求和投资中,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大大地下降。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靠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这些年,消费需求之所以在整个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人口还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没办法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如果一个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收入水平相应地提高,他的消费水平一定会提高两倍到三倍。
华西都市报:就是说农民进城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带动内需,拉动经济。
蔡继明:农村人口进城,不仅其自身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而且由于留下来的农民数量减少,也能使务农收入大幅增加。我们现在农民户均土地规模大概都不到十亩,相当于美国的1/400。这么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给农民带来的农业纯收入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一个农户能有100亩以上的土地经营规模,其收入就可以跟进程务工人员大体相当了。
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定是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也是众多学者和政府都能够达到的一个共识。
进城进度
每年800万要三四十年
华西都市报:现在我们已经有2.6亿农民工往返城市和乡村之间,这个群体该如何实现城镇化?
蔡继明:农民工这个概念,说明农民已经转变了就业方式,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已经变成了工人,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他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城市居民的待遇。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就是要让农民工完成第二个转变,即身份的转变,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一旦完成了这个转变,农民工自然就消除了,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华西都市报: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转换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蔡继明:目前静态地说有2亿6000万农民工,预计到2020年每年还会有1000万农民进城,累计就有3.3亿农民工。
按照国家发改委最近正在草拟的城镇化发展纲要,在未来7年当中只能解决1亿农民工的身份问题,那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还有2亿农民工没有真正变成市民。而在2020年以后,还会有农民进城,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到2050年以后,才能逐步放慢。
但也有地方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路径。比如广州,正在推行积分制入户。有关资料显示,在2010、2011、2012这三年当中,实际上我们解决了2400万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户口,平均每年才800万。所以整体的城镇化仍然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北京报道
人物名片蔡继明
蔡继明,1956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校教授。
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已发表220余篇学术论文,8部学术著作,6部教科书,2部译著。
主要贡献有: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阐明了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促成了2008年国家假日制度的调整。
2007年被《南方日报》评为全国两会“十大言者”,2011年被新浪网评为最受媒体欢迎也是争议话题最多的政协委员。2011年获中国国际城市化研究委员会“中国城市化贡献力人物”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精彩语录
2050年
●至少在40多年内,到2050年,我们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应该以大城市为主。
7-8个
●除了北、上、广之外,我们还至少应该有7-8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