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暂没有必要调整财政支出的基本结构,民生和“三农”支出仍将是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也没有必要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适时适度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助于在经济、财政都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对待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我们可以统筹利用既有财力、债务融资、资产处置和行政指导等资源,大力促进改革,全力推进创新,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局部质变性的改革和有序量变性的改进来应对当前困局。
在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快速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财政收入的基本态势,把握并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确定财政保障范围,是财政政策管理与实施的难点所在,应对挑战,积极有效优化相关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完成宏观调控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即: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的矛盾,以及财政收入放缓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反差形成的“悬殊额”不断拉大的矛盾。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包括基本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临时性因素三个方面,这可成为对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原因基本性质分析的框架。
基本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主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和其他经济因素形成的基本面增长总量(规模)相关。在分析中,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因素:(1)宏观经济增速应有明显的放缓甚至衰退;(2)财政收入显著低于GDP的增速;(3)主要固定资产的溢价能力下降;(4)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降。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主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结构(比例)相关。在研究中,主要分析以下五类结构性指标:(1)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化;(2)税收制度结构变化;(3)财政体制结构变化;(4)固定资产结构变化;(5)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临时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主要与某些具体改革和外部变化因素相关。在实际生活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突然变化导致的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下降;(2)因为农牧产品价格突然上涨而导致的无税收环节增加值的快速上升;(3)因为税收起征点等改革而导致突然减收;(4)因对重复征税的纾解而导致的突然减收等。
不同性质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解决方法不同。对于基本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我们只能采用将部分财政政策用以支持经济发展和资产溢价的办法作为基础,并适时调整相关收入改革进程的基本策略,必要时考虑政府支出“瘦身”;而若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则可以在保持整个收支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下大力气,有重点、有步骤解决好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纠正现行政策的扭曲;对于临时性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则可以通过政府的资产处置收入或是债务性收入对资金缺口进行临时性补充,待相关改革成效显现或风险因素消退后,再回归正常收支状态。
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改革的形势看,基本表现为结构性增速放缓的特征。因此,化解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的根本思路不是放缓减税改革,在维护财政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寻求发展;而是谨慎分析并研讨顶层规划的各个环节,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系统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制度和管理创新,用包括存量改革在内的方式开创财政经济发展新局面。
此外,当前还表现为临时性增速放缓的特征。主要临时性因素的构成,要么是不易控制的因素导致,要么是我们正在推进改革的一种短期效果。因此,不宜就因素本身来进行调整和控制,可采用加大政府资产处理规模或进一步扩大政府性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补偿和化解。建议在上述临时性因素尚未消退的情况下,2014年政府为弥补赤字的债务融资总规模至少仍应保持在1万亿元以上。
(三)近期财政经济形势变化对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财政改革推进的预期,展开对上述结构性因素影响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
1.国际经济总体呈加速复苏的环境,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在国际经济复苏的推动下,我国的出口环境有望改善,出口行业的产出水平、利润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望持续扩张,从而改善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和其他流转税的收入状况;此外,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利好消息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有望恢复增长,从而为资本性税收提供空间;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也有望保持上升的态势,提高进口环节的税收收入。因此,国际经济的复苏将明显缓解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定,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略有偏移
从投资结构来看,上半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投资占比明显上升,房地产开发性投资没有进一步挤占实体经济生产性投资的空间。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基本稳定,并略快于GDP的增速水平,有望通过设备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式带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短期表现为财政收入弱衰退后,将逐步转入支持财政收入增长阶段。
3.产业政策将继续在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力
从2013年产业政策的核心看,强调包容性的色彩,即:我国经济呈现出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性,无论是现代产业组织还是传统产业形态都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产业政策对税收优惠的要求基本保持在特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短期内呈现出弱减收效果,未来将随着经济的复苏而相应改善。
4.“营改增”改革持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和总量性增收有机统一
在短期内减税减收的同时,“营改增”改革有助于促进产业分工细化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从长期来看,财政收入总规模仍可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5.财政体制调整稳步推进,地方税制和转移支付有望进一步优化
目前,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将实现财政收入的逐步下沉和事权的有序上划,这一改革将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关系,从而为地方拥有并自主使用更多的财力提供空间。另外,房产税扩围、资源税从价改革等一系列有利于地方税制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上述税收有望逐渐成长为地方的主体税种,并进一步增强地方可支配的财力水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转移支付将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水平;而地方与地方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也将逐步建立。
总体来看,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改革环境有助于缓解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的风险。因此,我们暂没有必要调整财政支出的基本结构,民生和“三农”支出仍将是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也没有必要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适时适度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助于在经济、财政都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对待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我们可以统筹利用既有财力、债务融资、资产处置和行政指导等资源,大力促进改革,全力推进创新,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局部质变性的改革和有序量变性的改进来应对当前困局。
适应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现实,首先通过优化税制结构开拓收入来源,扩大对“存量财富”征税;其次,在充分考虑近期和中长期财政可持续发展和统筹把握代内、代际平衡基础上,适度利用债务空间和规模,来度过短期财政支出压力;再次,加强预算管理;第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投资多元化渠道;第五,如果可用的手段仍不能应对增速放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需要我们在统筹考虑近期和中长期财政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能,对政府支出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瘦身”,在保障民生支出的前提下压缩政府投资和行政支出。
1.优化税制开拓新财源收入,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地方税体系
在现行税制注重对“流量”征税的基础上,探索加大对“存量财产”征税的力度,优化税制开拓财源,并结合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同时也强化社会公平调节。一是推进资源税改革进程。尽快实行煤炭、岩金矿、磷矿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二是推进不动产税制改革。在总结上海、重庆两地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制度,可考虑将原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整合,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房地产税。三是适时启动环境税改革措施。同时,注意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和严格法治规范,防止征收“过头税”。
2.合理利用国债空间,度过短期财经困难,促进长期结构优化
首先,在充分考虑近期和中长期财政可持续发展和统筹把握代内、代际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评估、适度利用债务空间和规模,来度过短期财政支出压力。其次,充分认识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我国200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性操作效果的下降,不能简单采用类似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措施,更不能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必须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实现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
为此,政府需要在短期需求下降和避免长期经济中枢快速下移之间做好平衡,自觉地把“需求管理”与中国特色的“供给管理”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即:在经济周期中的每一个高速增长期,通过积极主动的结构性“填平补齐”,尽量平稳地、有保有压地拉长其时间段;而当每一个相对低迷期来临,则通过“反周期操作”尽量以扩张和结构升级缩短其时间段。从而使经济又好又快的状态能够长期保持。
3.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强化资金统筹使用
统筹使用政府性资源收入,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强化一般预算收入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适合条件下可以考虑统筹使用一些资金,比如国有资产收益,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或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来增加财政可用财力。
4.在配套改革中压缩、节约政府行政经费
在守住民生底线,切实保障重点领域的民生支出不缩水的同时,对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并积极在配套改革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一是以政府层级扁平化为契机减轻财政负担。二是酌情进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精简结构,降低相关运行成本。三是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根据预算公开透明管理的要求,压缩“三公经费”,并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和细化的程度,加强人大、社会等多方面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一是加快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加强重大民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确保每一分钱花得公开透明。三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一些地方违法违规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逐步将地方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四是逐步建立绩效预算,做到预算编制时就有绩效目标,执行和监督环节都不断强化绩效管理。通过全过程绩效管理,把节约的资金用到急需资金的项目上,用到刀刃上,通过“少花钱、多办事”达到解决财政压力的目的。
6.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推进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多元化融资
一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争取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三是在基本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继续实施重点支持,并强调资金绩效。四是创新财税政策的实施方式,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体系。
7.积极推进民主理财、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
在保障民生支出的前提下压缩政府投资和行政支出,结合推进民主决策的进程,将财政支出项目的取舍纳入民主决策中予以规范考虑。
8.着眼长远提高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实现财政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1)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是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二是着力支持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升级换代。三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四是支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2)结合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二是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三是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四是完善消费税制度。
(3)构建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财税体制,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中国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公共财政更应发挥其应有的前瞻性和主动适应性作用,着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4)着眼改革,将短期促增长与长期结构优化和化解深层矛盾、追求长治久安的制度变革有机结合衔接,更好地服务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