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今,中美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但不能不看到,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
一、中美关系的竞争性骤显是偶然也是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向重视中美关系,致力于推动中美战略关系平稳健康持续发展。2012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40年前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以远见卓识果断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从那时起中国一直是看中对美关系的。1979年中美建交,更加坚定了这一势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于2012年2月访美。后来,习近平在接见基辛格等美国前政要时就中美关系发表热情洋溢而具有战略性的讲话,再次表明了中国政府一贯的对美态度。
习近平说,总结中美关系4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中方希望美方正确判断中国战略意图与发展道路,深化彼此战略互信。中方愿同美方坦诚相待,为促进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努力,同时希望美国正确判断和客观看待中国战略意图和发展道路,真正致力于同中国开展伙伴合作。
的确,40年来,中美在经济、安全、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合作。中美经贸关系突飞猛进,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合作大大跨越双边范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止核扩散等方面都保持着密切沟通。中美在新形势下尊重彼此核心和重要利益,妥善处理分歧;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在平衡世界发展,维护世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表示,世界和平需要美中合作,美中合作比对抗好;双方应承认彼此的国家利益,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开展合作;不应让中美间的分歧失控,应找到建设性办法予以化解。
然而,不能不看到,近2年来中美关系间的疙疙瘩瘩呈现上升势头。在政治、安全、经济等层面,美国对中国体现出的戒心、防范乃至对立情绪是不难看出的,一些保守的美国政客、智库学者或媒体人甚至以言行表达他们对中国强大的所谓担忧并进行遏制。类似事例很多。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转换看,奥巴马政府初步比较顺利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后,正在谋求推动2014年如期从阿富汗顺利脱身,在对伊朗不断加大制裁力度的同时力避陷入新的中东战争泥潭。与此同时,美国的重要关注点放到了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在中国周边的南海、东海等地域明暗发力,干扰中国的发展及安全维护。
比如,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从以前的保罗·基廷,到罗伯特·威拉德,到帕特里克·沃尔什,到2012年1月20日刚刚上任的塞西尔·哈尼,对中国的防范和猜疑心态一直比较重。无论中国怎么解释和宣讲和平发展道路,他们总是以莫须有心态看待中国军队包括中国海军的走势,渲染所谓前途不确定性,而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令中国多数理性的有识之士感到有些可笑的同时颇感无奈,也不能不严肃思考这些动向。
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为什么看上去连续刁难中国?中美关系短期内经历了如此的转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一面骤然突显?中美关系至此,奥巴马政府要负责任。某种程度上看,导致中美关系波折的最大偶然是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上台。如果共和党继续执政,未必会如此大张旗鼓对华发难。当然,中美关系如此波澜再起,更有来自美国方面的诸多主客观因素。
10年来,美国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绵绵无期。几年下来,美国猛然发现中国与美国的距离日益拉近,他们认为中国追赶和崛起的速度太快、势头太强,已经威胁到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美国要想方设法延缓、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美国和西方阵营的惯用手法还包括不断制造和利用所谓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以及“法轮功”等问题来干扰中国的稳定、发展与统一,更惯于利用延续几十年的台湾问题来拨弄中国人民心中的痛,妄图利用台湾这一“不沉的航空母舰”来制衡中国、消耗中国。综合利用各种问题企图延缓中国统一进程、延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尽管中国不必过于敏感,但美国维持并加强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当然也有为包抄中国布置棋局的一面。
二、非敌非友——中美关系的基本特质
2011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任内第三份国情咨文。奥巴马借国情咨文之机,宣布其2012年总统大选竞选主轴:争取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公平正义,以及“回归美国价值”,政策草案、公平制度、回归美国价值与国家永续经营等成为主要内容。与前两份国情咨文相比,奥巴马在咨文中五次提到中国,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首先面临经济问题的奥巴马政府,每每将其与中国联系起来,奥巴马鼓动美国企业将就业机会从国外带回美国,指责中国不按规则行事。他宣布建立一个贸易执法部门,专门负责调查所谓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并强调自己不会将风能、太阳能或者高科技电池行业拱手让给中国或德国。
广泛地看,近来美国政要不时释放对华怀疑和不友好态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毫无必要的不自信和所谓焦虑。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月宣布推出一项新军事战略,强调美国虽然面临预算压力,但将努力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同时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美国国防部同时强调将确保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队,国防部长帕内塔警告全球的对手,不要对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里削减军事开支一事做出误判,美国仍会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投入战场。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评估文件”称“中国崛起可能影响美国的经济和安全”,中国继续发展非对称手段抗衡美力量投送能力。美军将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活动,通过维护与亚洲盟友及伙伴的关系,保持亚太地区稳定。
同时,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家和学者排除渲染成分,对中国的评价较为客观理性。2011年11月,基辛格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成为一场零和博弈。12月8日,来华出席第12次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表示,美中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彼此经济利益紧密交织,有数百万人奔波来往于美中之间,美中关系与众不同,肯定不是“敌对关系”。她同时强调,美国“重返亚洲”说法不准确,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本身就是一个亚太地区的国家。但美国没有打算在亚洲遏制中国的意图。美国与老盟友澳大利亚加强了关系不是针对中国的,期待将来与中国也有类似的合作。
2012年初,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客座学者马文·卡尔布认为,中国不是苏联,美国没有必要与中国对抗。中国公开声称对南中国海享有主权,在非洲的经济立足点日益扩大,在阿富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伊朗关系密切。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些举动都不能被理解成对美国的重要国家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至少现阶段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从一个经济弱者向一个经济发展引擎转变过程的合乎常理的延伸。中国的历史没有表明中国正在走战争道路,或者有意与美国竞争太平洋的控制权而发生大战。美国已经面临很多挑战,不需要设想和树立一个新敌人。中国在外交上和贸易上的确令美国头痛,但它不是苏联,没有对美国构成致命的威胁。如果奥巴马总统自认为是外交上的现实主义者,他应该停止把中国设想为一个潜在的敌人,美国没有理由与中国对抗,却有充分的理由与之合作。
2012年1月,在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之际,代表近240家在华做生意的公司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表达不满,尤其反对奥巴马提及的轮胎案。该委员会主席傅强恩发表声明认为,不同意对中国低端轮胎征收关税的举措会对美国就业和经济有任何积极影响,美国公司已从低端轮胎转向价值更高、反映我们生产和技术优势的产品上。傅强恩指,中国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华出口年均增长15%,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在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时,美国公司有多个选项,直接与中国谈判是处理美中商业问题的最好的第一方式。
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中国牌”成为美国选举的热点议题。与中国的和谐出发点不同,美国政客们在对外战略方面总是需要树立一个假想对手乃至假想敌,为美国在世界发挥影响、为国内军工财团扩张服务。但美国又不想因“走钢丝”失手而弄巧成拙、弄假成真,陷入自己制造的假想陷阱。因此选择较为温和理性的中国作为不断的炒作对象,显得有些顺利成章。从美国内外的一些迹象看,美国政界与军界、学界如果在此方面走得太远,的确有可能引发局部的战略误判。美国一些独立的媒体界人士指责政府要瓦解正常的国际生活,企图用这些威胁为增加军事开支找理由。美国经济和政治学家威廉·恩达尔等不少专家认为,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对美国当前的全球政策表现得相当克制,但如果美国不加以克制将导致俄中走近,产生令美国后悔的战略组合。
三、中美竞合关系的平衡延续与发展
尽管美国目前正在经济、金融、安运筹等方面经历着困难和挑战,但美国在可见的几十年内毫无疑问仍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虽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可能出现较快速地提升,但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口数量庞大、环境与社会问题多多、安全战略性不强等弱点也说明,“超级大国”这一称号对中国而言,无疑具有不可承受之重。不论如何,中美之间经济量的变化会导致两国之间有一个相互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在这期间,两国尤其是美国难免对中国的经济总量感到丝丝酸溜溜的心理,中国也将对美国不时向中国发出的抵触情绪产生一些反抵触。但只要在一定限度之内,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本质而言,中美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美国在亚太地区具有无可匹敌的重大影响,中国也将继续发生日益积极而明显的影响。太平洋足够广阔,能够给中国和美国提供一个开展广泛的战略互动与合作的平台,中国不排斥美国并尊重美国在太平洋的历史与现实存在,美国更不应排斥中国并尊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太国家的正当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
早在10多年前,美国所谓现实主义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就曾渲染中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越来越明显、日益迫近。这些言论无疑是危言耸听,事实证明这些压根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中美之间发生冲突乃至对抗是不可想象的。这不仅是因为两国实力都达到了一定规模,也因为两国在经济、贸易、金融、文化、科技以及战略安全等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如果发生冲突,将导致两大块头迎头相撞并导致连接纽带撕裂,其后果不仅对两国,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国内一些年轻的有识之士以及著名智库都在清醒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及其影响。哈佛大学贝尔福中心研究助理温尼在CNN网页撰文指出,中国崛起让世界重心向亚洲移动,但“零和游戏”理论并不适用中美关系,国际社会足以容纳中国崛起和美国的领导地位。即便中国成为最大经济体,其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25%,而且连中国高层也承认中国的发展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以便不断完善。中国军方暂时无能力对抗美国,也无意与美国对抗,国际体系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如何在彼此竞争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取得平衡。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发表报告认为30年内中美都不会出现冲突。曾有调查显示,1600名美国国际研究学者认为中美爆发战争的机会只有23%,属于偏低范畴。
中国一方面要客观和泰然看待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所谓疑虑,同时也要认清,美国针对中国发出的许多猜疑和不自信言论其实是美国释放出的烟幕弹。美国真的衰落了吗?美国的军事力量、科技研发、政治体制运转优越性、文化风靡性传播等许多方面,真的不行了吗?美国在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真的被严重挑战吗?事实并非如此。是美国自己在炒作这些东西,久之周边国家和国际舆论就进行附和。其实,美国依然很强大,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自二战结束后美国登上霸权顶峰宝座以来,至少有8次美国衰落论的纷纷议论。但没有一次成为事实,每次过后美国都取得了新超越和新发展,美国以发展事实不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在此方面美国许多政要内心是非常明白的,他们之所以还是不断抛出自我贬低的“美国衰落论”,是要提高忧患意识;更是要试探所谓潜在对手的反应、试探日本等所谓盟友的忠诚。
四、奥巴马连任后的对华关系走势
美国大选经常拿中国说事,这主要是基于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见。加之美国对经济总量跃居第二的中国心态复杂,因此更为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但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候选人在赢得大选后,对华政策会有一些波动,但并不会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中美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体态势在美国总统大选后不会有大的改变,中美关系稳健发展的大方向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中美关系正常化尤其是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与美国的关系发展一直保持着基本平稳,大方向和基本盘没有发生改变。2001-2008年,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执政8年,美国出于反恐需要等诸多因素,中美关系发展较为顺畅。
但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执政4年中,尤其是2010年美国大力推动所谓“重返亚洲”,也即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平衡中国是重要目标。美国强化了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盟国的关系,并拉拢印度、越南等等盟友或准盟友与中国搞不愉快。尽管美国一再表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是针对中国,但从客观结果看,很明显美国的言行严重不一致。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影响下,中国的周边环境复杂一面上升、热点升温,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借领海领土争端与中国叫板,干扰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环境。但即便如此,美国也不会直接介入有关争端,以极力避免与中国迎头相撞、全面摊牌的风险。实际上,中美之间在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与中国对抗得不偿失。
回过头来看,如果是罗姆尼获胜,那么他可能更重视中东地区,奥巴马政府的战略重心东移战略可能遭遇重大改写。就中美关系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信号,将较大地减轻中国在亚太地区来自美国直接或间接的压力。而今,奥巴马连任总统,已经没有竞选连任的包袱。奥巴马政府以及美国军方无疑将更坚定推进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中国承受的战略压力会更大一些,周边形势会更加复杂一些。但即便如此,中美关系大盘依旧可以保持基本稳定。日本、菲律宾等国可能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利用美国牵制中国,但中美在不少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也有相互的发言权和建议权。有关国家试图拉美制华仅仅在一定限度之内,根本看,美国还是重视中国。
大国关系本质上拒绝危言耸听,它有其自身发展逻辑和规律,关键时刻它是相对清醒理性的。在一定限度内,它仍有其固有基础和理性,目前它还不会像上述专家说得那样严重。中美关系依然有其固有的良性轨道和基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继续发展,但不至于走向战略结盟。在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大国之间,不等边但相对稳定的三角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大国关系发展的常态。当然,仍要指出的是,前提是美国不要做得太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