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玛格丽特·撒切尔,150年里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1979-1990)以87岁高龄逝世后,西方世界里大部分的讣告和纪念文章都未提到,正是在她的首相任期里,中英两国政府谈判签署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英协议决定了香港的未来,是其今日成功的基石。
研究撒切尔时代的历史学家倾向于对香港问题轻描淡写,认为撒切尔从未对它倾注全力,只是简单地留给外交官去处理。但事实上撒切尔对香港问题极为关注,对其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在谈判中代表英方做出了事关香港未来的关键决策。今天,香港已是中国光彩照人的组成部分,在后世的记载中,撒切尔在香港主权和平移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成为她的一笔更重要的遗产。
撒切尔在香港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之所以被忽视甚至遗忘,可能是因为她不论在英国还是世界舞台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在英国,她是自19世纪80年代的格莱斯顿之后权力最大、争议也最大的政治人物。在1979年她出任首相前,英国政治生活的常规是集体行动、充分就业和受调控的经济。但在20世纪80年代她的领导之下,“自我中心主义”、自由选择和个体自由的理念成为新的主宰。她在公众的思想意识里激发起的这些观念首先在英国回荡,然后扩展到全球——在20世纪90年代影响到东欧,后来又影响到中国。
撒切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不久便对政治着迷。她在牛津学的是化学,师从一位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毕业后她研习律师业务,1959年当选为英国议员,代表伦敦的芬奇利区(Finchley),33年后进入英国上议院。1961年她成为一位初级政府官员,1970年成为教育部长。1974年保守党在选举中被击败、被迫下野后,她在1976年竞选保守党党魁。她原本并不是保守党的高层核心,但她在竞选中主动与希思(Heath)及其失败政策撇开距离(尽管她曾在希思政府中任阁员),从而赢得了党首之争。1979年她赢得大选,带领保守党重新执政,也成为西方世界的首位女性领导人。
20世纪70年代,受尖锐的劳资冲突影响,英国经济每况愈下,1976年甚至向设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资金援助,标志着一个工业与经济大国的急剧衰落。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撒切尔在党内找到了志同道合者,他们都受奥地利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影响,以新的方式思考经济与社会政策。1979年她成为首相时,已准备好采取与她的前任们截然不同的思维。
但直到1982年,她才觉得有了充分的把握来深入彻底地实施她的治国理念。那一年她力排众议,决心派遣远征军反击阿根廷对福克兰群岛的入侵。战争的胜利让撒切尔坚信,她比她的顾问们更懂得什么对英国更有利——不论这一信念是对是错。受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及《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感召,她从心底里觉得应该为追求个人自由、反对政府控制而奋力抗争。她以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信念,将国有企业中的政府股权出售,首先是在电子行业,1984年之后则是在天然气、电力、电信等公用事业领域。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第一任期里的国防部长温伯格(Cap Weinberger)是亲英派。美国1982年对英国的暗中支持是英国赢得军事胜利的关键原因。撒切尔与里根也因此发展起了紧密的私人友谊,这鼓舞里根大大提高美国防务开支,迫使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与美国就武器削减进行公开讨论,由此引发的政治变化最终毁灭了苏联与东欧的共产主义体系。与里根的特殊关系也使撒切尔从英国名人升级为世界名人。她的个人选择与自由理念也在世界各地激发经济与政治革命,包括中国。
英国是分几步从中国手中获取香港的,先是1842年得到香港岛,然后是1860年吞并九龙司地区,最终于1898年以99年的租约租借“新界”。1949年之后,周恩来对英国明确表示,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近代以来的各项条约、协定中方概不承认,中国仍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只是权宜之计。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因为到1997年,99年租约的期限就要到了,这促使中英两国都加紧寻求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案。两国在香港都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也都觉得需要就此达成一项长期协议。
1979年撒切尔在伦敦与华国锋的会面并未改变她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一个低效的、政府控制的共产主义国家,这些特征都和她坚守的效率、自由企业与个人自由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1982年,当中英谈判走出礼貌性接触阶段,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时,她最初的态度是充满敌意的。在内部会议上,她承认“新界”的租约将在1997年结束。但她问手下的官员,英国是否有可能在面对中国的敌对的情况下,依靠陆海军力量守住香港岛和九龙,能否在1997年之后与中国共享对香港的控制权。在1982年9月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与赵紫阳会谈之前,除了完全将权力移交给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方案,英国都考虑了。在那次会谈中,中方明确表示,虽然他们希望和英国达成协议,但如果达不成,主权问题优先于经济考虑,中国决心要收回香港。第二天邓小平在会谈时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立场。撒切尔对邓的强硬个性印象深刻。与邓的会谈让她深刻意识到,北京方面对于香港主权是决不让步的。虽然直到1983年10月英国谈判者都一直在就英国保留控制权讨价还价,但其实在与邓会谈之后,她已经明白1997年之后英国就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了。
在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一些不安的背景下,双方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达成协议。双方都做出了明显妥协:英国放弃香港控制权,中国同意制定一项《基本法》,在主权移交之后50年里对香港有效,即所谓的“一国两制”。
1984年12月在北京签署的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是国际外交的重大胜利,因为双方是从完全针锋相对的立场上开始谈判的,而香港问题的历史背景又令中国人想起他们近代史上的失败,唤醒屈辱感。联合国秘书长称这一结果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有效的平静外交最突出的典范之一”。今天,香港不顾那些悲观者的预测,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和稳定的地区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撒切尔。1984年的联合声明将被视为她最重要、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