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发达国家应抓住低利率契机

近来,美国就业数据惨淡,欧洲金融压力日益上升,来自中国的消息令人泄气,这些都让全球经济正回归健康增长之路的观点看上去极其站不住脚。

随着不断下降的收入导致信心日益低迷,进而导致支出减少,这又造成收入进一步下降,悲观论调有可能再次占据上风。金融压力将损及实体经济(特别是在欧洲)并加剧现有压力。随着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萎缩,依赖出口的新兴市场将受到冲击。

问题不在于目前的政策道路是否可以接受,而在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要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先考虑一下很多工业化经济体非同寻常的利率水平吧。美国政府5年期名义借款利率为0.5%左右,10年期为1.5%,30年期为2.5%。德国的利率远低于美国,日本则更低。

更引人关注的是通胀保值债券利率。按实际利率计算,市场愿意向美国支付逾100个基点购买5年期国债,支付50多个基点来购买10年期国债。若要这种指数债券利率变为正数,其期限必须达到20年以上。同样,在德国和日本,实际利率甚至会更低。值得注意的是,上上周,英国50年期债券的实际利率为4个基点。

长期债券的低利率意味着,市场正提供一个将长期借款成本锁定在低水平的机会。例如,在美国,政府可以承诺在5年后以2.5%左右的名义利率发行5年期债券,实际利率非常接近于零。

所有这些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意味着什么呢?欧美很多人都支持继续推出定量宽松政策,以推低较长期利率。鉴于在目前经济疲弱的情况下,政策反应不足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反应过度,这或许是合理之举。

然而,人们不得不考虑,有多少投资是企业不愿在当前超低利率下启动,但若利率再下降25或50个基点就愿意启动的。此外,我们也有理由质疑,企业认为在实际利率为60个基点时无利可图、但在利率更低时会选择启动的项目会是何种质量。另一个问题是,超低、看似安全的实际利率是否会催生各种泡沫。

此外,市场再度关注定量宽松颇为怪异。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缩短债券的期限,包括公众持有的债券,以及综合公共部门(政府和银行)发行的债券。任何一位私营部门的首席财务官,都会将眼下视为延长债务期限并锁定低利率的时刻,这与央行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例如,在美国财政部,有关债务管理政策的讨论强调的就是这点。但当央行在所有债券市场都积极行动时,财政部无法单独控制债券的期限。

那么,我们要采取何种措施?与其关注于下调已经处于极低水平的利率,享受如此低的借款成本的政府倒不如通过增加借款改善它们的信誉。它们还可以在改善未来财政状况方面进行投资,即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正面的需求刺激效应。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时代,假设维修成本的上升速度等于或高于整体通胀率,那么加快一切必要的维修项目以及发债,会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富,而不是更穷。

正如我的同事、哈佛大学(Harvard)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原则适用于加快军需品的替换周期。类似的,政府如果决定发行债券,然后买下目前租用的空间,将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就是说,只要债券利率低于租金相对于建筑价值的比率,就可以取得这种效果。在政府借款利率不到2%的情况下,这个条件几乎肯定可以满足。

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因为其中实际上包括套利,在这种套利中,政府可以利用其信用以更低成本提供基本一样的服务。如果实际回报率远远高于零的公共投资项目不是很多的话,那才令人吃惊。假设有一个1美元的项目,通过扩大经济的容量或创新能力,它可以永久性地每年令GDP实际增加4美分。这个项目将每年至少为政府带来1美分的收入,这取决于项目所在国。在实际利率低于1%的情况下,即使不计入任何凯恩斯效应,该项目也能收回成本。

这一逻辑表明,被视为风险避难所、能够以很低成本借入长期资金的国家,应该赶快把握这个机会。对日益逼近的债务危机最为担忧的国家也应该持有这种观点,因为你越担心未来的借款能力,现在借入长期资金的理由就越具有说服力。

当然,更多的借款是否会加剧人们对一国政府信誉的担忧的问题仍然存在。只要借款收益要么用来削减未来支出、要么用于增加未来收入,这个问题就不应存在了。

任何一个理性的商界领导人都会利用这种时机,把短期债务变成长期债务。工业国家的政府也应该这样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发达国家应抓住低利率契机  契机  契机词条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词条  利率  利率词条  抓住  抓住词条  
智库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现代化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多数农民的城镇化;最大的风险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农业和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严重...(展开)

智库

 政府改革需要正向激励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之下,政府官员面临的压力大增。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在当前整肃政纪、强力反腐的政治氛围下,官员队伍做事普遍趋于谨慎,常常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