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是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安排,其前身是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在2000年发起的清迈倡议。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严重流动性紧缺的亚洲危机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然而,这些国家在获得基金组织支持的同时,不得不接受诸多苛刻条件。对基金组织救助的不满,是亚洲国家建立自救机制的重要起因。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度强化了亚洲国家货币合作的意愿。2010年,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启动,在救助规模、决策机制、机构建设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是亚洲货币合作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本次再度扩容,增大了区域危机救助能力。根据目前的合作框架,成员国可以针对区域内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国家,以及很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国家,提供以自愿请求、协议限额、不同期限以及附加一定条件为原则的紧急救助。
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是防止危机在区域内扩散的重要手段。亚洲国家目前面临诸多的金融风险,例如发达国家普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公共债务货币化倾向,直接左右国际资本风险偏好,造成跨境资本流动的剧烈波动。这种流动性风险具有很强的跨境、跨部门和跨市场的传递效应,会对那些本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部门不具有竞争力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并会在有相同金融脆弱性的国家之间传递危机。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可以为濒临危机和陷入危机的国家迅速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体系的崩溃。
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如同亚洲金融防火墙,是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的重要环节。二十国集团已经达成共识,将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列入全球金融治理的一项议程。一个有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包括国家、区域和国际多层次危机应对机制。国家层面的外汇储备、宏观政策和审慎金融政策,以及资本管制通常是第一道防线;双边货币互换具有便捷、快速和灵活的特点;区域合作具有更充足的救助能力和快速反应的优势;国际多边(基金组织)救助具有更广泛的风险分担优点。这些应对措施相互补充,配合作用。比较而言,区域救助在如下几种情况下尤为重要: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耗尽;全球层面的应对措施具有时滞;区外流动性对本区域具有非对称冲击。可见,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是连接国家应对政策和全球多边机制之间的桥梁。
亚洲国家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继续增资不存在太多障碍。在制度建设上,2011年成立的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是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之间唯一的机构实体。随着更多人力和财力投入和经验积累,这一机构理应是亚洲区域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制度建设的雏形。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上,根据刚达成的协议,在年内区域资金使用与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性挂钩比例从当前的80%降至70%,并计划到2014年降至60%。与此同时,作为区域货币合作框架下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已经启动,中日韩之间又将商讨建立三方主权债券投资和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可以预见,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在框架、模式、规模、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清迈倡议多边机制向亚洲区域货币基金迈进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