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经济新变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2013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形势略弱于上年。美欧日发达经济经济缓慢回升,新兴经济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各大经济板块呈多速复苏、缓慢增长势头。美欧日强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构想,亚太地区多种合作框架竞相发展,区域合作进入蓬勃发展的加速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一、各主要经济体多速增长,经济“引擎”或将进入切换期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出现诸多变化,其中突出的变化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出现了结构性转变。新兴经济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相对下降,美、日等发达国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但不确定因素尚存

2013年起,美国财政自动减支开始生效,政府支出呈负增长态势,同时随着个人税率上升,预期对个人消费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尽管如此,2013年以来,美国多项经济数据向好,总体形势明显回暖。据美国商务部2013年1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速终值达到4.1%,增幅不仅高于前两个季度的1.1%和2.5%,也创下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1] 其中商业投资增速超过4%,消费增速为2%,高于此前1.4%的修正值。值得一提的是,2013上半年,非政府部门支出形成的GDP增长分别为1.92%和2.68%,高于整体GDP水平,说明美国正在克服政府支出支撑经济增长的常态。截止至2013年9月,美国失业率降至7.2%。[2] 经过六年的调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13年呈持续回暖、量价齐升势头,旧房销售量连续第22个月同比上升,显示美国楼市的持续复苏势头。楼市反弹不仅直接对GDP有促进作用,也支撑了家庭财富和家庭消费,带动了建筑、装修、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美国经济应对财政紧缩冲击的能力。美国经济实现上述发展,主要得益于个人消费、私人库存、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尤其是设备和软件投资支出明显上升,预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趋势明朗。在以上利好因素作用下,加之购物季消费支出的支持,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仍将保持相当增速。

从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失业问题。虽然失业率持续下降,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013年9月,美国失业率降至7.2%,创2008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但劳动参与率依然维持在63.2%的35年来最低水平,非农就业人数和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仍然不稳定,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动力不足。其次是房地产市场面临金融环境趋紧问题。由于30年期按揭利率有所上升,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大幅提升,这对购房需求形成一定打压,新屋销售有滞涨势头。2013年7月和8月,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3%和1.2%,但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见明显增长,储蓄率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又拾升势,表明美国家庭对未来信心仍然不足。另外,美国主权债务问题并未缓解,仍在上升。据《华盛顿时报》援引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13年10月,美国国债已高达17.075万亿美元,已超过政府规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要求。未来民主、共和两党能否在提高上限问题上达成协议引人关注。

(二)日本经济平稳恢复,但前景难能乐观

“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元贬值20%左右,日经指数最高上涨到70%,日本出口能力增强,个人消费显著上升。2013年前两个季度,日本GDP增速分别达到4.3%和3.8%,第三季度增长因日元贬值势头中止,股市大幅波动影响,GDP环比年率增长1.9%,虽高于市场预估值1.7%,但相比前两个季度增速明显放缓。[3] 在第三季度1.9%的增长中,1.4个百分点是公共投资,其贡献率超过70%。此外,民间房地产投资也成为热点,增长率为2.7%,说明消费者期望在2014年消费税提高前购买房产,东京等三大经济商圈的房地产价格明显上升,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快速复苏还带动了就业发展,2013年6月,日本失业率降至3.9%,是四年来首次降至4%以下。[4] 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大选中大获全胜,提振了私人部门对政策刺激的信心。8月初发布的调查显示,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5点,达到78,为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

安倍“无限度”量化宽松和逼迫央行搞“人造通胀”的货币政策对日本的景气恢复确有成效,但市场出现的巨大波动也令人担忧。安倍政府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第一,一旦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外国热钱流出日本的步伐将加快,依靠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的日本经济、日本股市等能否承受;第二,日本政府债务已相当于GDP的2.4倍以上,这种“金融增长式”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持续。2013年5月中旬之后,日本股市连续暴跌,企业投资持续低迷,CPI增长率仍在0%左右徘徊,这些都反映了市场对安倍货币政策的担忧。此外,安倍政府将于2014年4月调高消费税至8%的预期,也给日本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无论是拉高通胀还是压低日元,都只能在短期内刺激内需和带动出口。日本老龄化社会导致的内需不振、日本企业创新乏力、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日本病”,其根本解决办法在于进行彻底的结构改革。

(三)欧元区现止跌迹象,但难言结束衰退

2013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0.2%,连续六个季度处于衰退状态。第二季度,在德国、法国等国家经济复苏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出现明显变化,私人消费和固定投资逆转了持续下滑态势,净出口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力,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3%,是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欧盟经济也环比增长0.3%。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0.1%,合年率下降0.4%。[5] 由此可见,2013年欧元区总体经济形势好于上年,经济出现止跌迹象。

尽管如此,尚不能断言欧洲经济从此进入复苏阶段。

首先,欧元区失业率高位徘徊。2013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仍在12.1%的高位,其中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状况最为严重,分别达到27.3%和26.7%;状况最好的是奥地利,其失业率为4.8%;其次是德国和荷兰,分别为5.4%和5.5%。青年失业状况尤其引人关注,10月,欧元区25岁以下青年失业率高达24.4%,且仍呈上行趋势,西班牙青年失业率续创历史新高,达到57.4%,仅略低于希腊的58%,意大利和葡萄牙的青年失业率分别为41.2%和36.5%。[6]

其次,欧元区内外需求不足明显。在内需方面,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欧元区家庭消费已连续七个季度呈同比下滑趋势,直接影响内需拉动能力。在外贸方面,尽管近期欧元区货物贸易实现盈余,但因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疲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欧元区未来一个时期外贸形势并不乐观。

第三,欧元区经济复苏面临的其他不利因素。例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尚处于经济衰退之中。经过两次大幅度、长周期衰退,欧洲各国产出能力受到极大冲击,恢复“元气”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欧元区经济复苏需要取得结构性改革的切实进展,包括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僵化状态,降低失业率;创造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银行业联盟,推动银行体系正常发展等。欧元区国家虽在上述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并未实现突破性转变,欧元区经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道路并不平坦。有预计指出,如果全球需求改善,欧洲出口形势可能出现好转,欧元区的微弱复苏可能会得以持续。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能会达到1.1-1.3%。

(四)新兴经济体困难增加,难现昨日辉煌

第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呈疲软态势。除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同时下跌。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高于第一、第二季度的7.7%和7.5%,[7] 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1-9月,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5%,其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接近零,大大低于第一季度的1.6%和第二季度的1.2%。至此,俄罗斯经济增速已连续7个季度下滑,俄罗斯政府已将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大幅下调至1.8%,仅为年初预期的一半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认为,受投资疲弱和出口低迷拖累,俄罗斯经济2013年和2014年将分别增长1.5%和3%,这是IMF在2013年第三次下调对俄罗斯经济增长预期。[8] 印度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9%以上下滑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4.4%,为近三年来最慢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第三季度有所上升,但也仅增长了4.8%。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对大宗商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下降,这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影响较大。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增大。美国、欧盟通胀率控制在2%左右,而俄罗斯的通胀率达到7%,巴西达到6.5%,印度则连续8个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印度尼西亚通货膨胀率攀升至8.79%。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国际资本流出影响。由于发达国家景气复苏,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开始从新兴经济体撤出,转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资本市场“失血”现象。

第四,新兴市场国家股市持续暴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股市跌幅最深,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股市跌幅均创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长连续下跌记录。

第五,新兴市场国家本币相继贬值。2013年5月至8月,除日元、人民币和港元外,其他亚洲主要货币全线贬值,其中印度卢比下跌11%、马来西亚林吉特下跌8.8%、菲律宾比索下跌6.5%、泰国泰铢下跌6%、印度尼西亚印尼盾下跌5.7%。

从未来走势看,由于新兴市场国家不仅面临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等内部问题,同时还需应对外部经济环境不振、出口形势短期内难以好转等困难,短期内经济恢复高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二、美国推进“两洋”战略,区域合作走进全面推进期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加强合作意识明显上升。国际社会增加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整合监管框架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与此同时,各种双边、多边自贸区谈判建设成为各方扩大贸易、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重要抓手,几乎所有重要经济体都在启动或深化自贸区安排,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一)美国“两洋”战略齐发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已进行了19轮谈判,平均每年5轮,每轮进行长达10天的高频度、高强度谈判,凸显了美国的领导力和掌控力。其成员国已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了12个,目前还有韩国、泰国等国跃跃欲试。对美国而言,加入TPP就是将美国经济与亚太市场紧密捆绑在一起,实现国家集团能量的最大化,为美国“重返亚洲”、主导亚太事务提供重要平台和途径。同时,美国在2013年年初又宣布启动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设定进一步开放市场、增进美欧投资关系、消除所有贸易关税、处理非关税壁垒、增进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减少监管与标准方面差异、制定全球关注的规则、促进中小企业全球竞争力共八个目标。2013年11月,美欧在布鲁塞尔展开第二轮TTIP谈判,涉及服务、投资、能源和原材料等领域,谈判的关键议题是如何协调监管以减少贸易壁垒。从经济规模看,美国和欧盟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者经济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一半,双边贸易额约3.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在欧盟的投资近2万亿美元,是其在亚洲投资的三倍,欧盟企业在美国投资达1.7万亿美元,是其对中印两国投资总额的八倍。因此,拥有8亿人口的美欧FTA一旦建成,无疑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国认为,现有的世贸规则对发达国家的“红利”正在衰减,美国希望在其优势明显的服务业、环境、知识产权等方面制订有利于西方国家的国际标准。美国积极推动TPP、加快TTIP步伐,以迂回和内外兼容的方式推动地区FTA发展,其经济规模约将占全球80%以上。如果谈判取得成功,将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美国希望通过建立跨越两洋的经济圈,通过制定和实施新规则,将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架空,重掌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以及“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建立未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重居主导地位。

(二)日本双边、多边谈判并进

日本在宣布加入TPP谈判的同时,启动日中韩自贸区谈判,并开始与欧盟开启双边FTA谈判进程。日本加入TPP谈判后,使TPP谈判参加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将达到26万亿美元-2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40%,贸易总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左右。日本加入TPP谈判,为美国重返亚洲提供最大推力,也为日本恢复亚太地区影响力赢得主动。中国崛起乃日本心中“重石”,特别是中国近年来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张力凸显,使日本在该地区影响受到影响。为此,尽管北有中日韩FTA吸引,南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牵连,日本仍将战略重心转向TPP。日本加入TPP的政治考虑明显大于经济收益。一方面,日本希望借助TPP谈判,为日本对外贸易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意图是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拉近日美一边,同时拉开中日、美中一边,实现日美经济、安全的全面捆绑。另一方面,日本加入TPP,使之经济规模约占全球近四成,贸易总额将占全球贸易三成,将使中国在亚太舞台上力显单薄,制约中国的影响力。当然,日本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仍将采取中日韩FTA和TPP同步推进策略,利用双边和多边FTA体制,兼获各种贸易安排的实惠,抵消风险,以最终实现助美抑华的战略目标,重振在东亚和亚洲的雄风。因而,加入TPP实乃安倍外交的“一石多鸟”之举。

(三)东盟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发展

2012年年底,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东亚峰会宣布全面启动。2013年5月和9月,RCEP分别在文莱和澳大利亚举行了两轮谈判,谈判委员会分别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问题召开了工作组会议。在货物贸易方面,各方重点讨论了关税减让模式和章节结构及要素等问题,并就关税和贸易数据交换、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等问题进行交流,决定成立原产地规则分组和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分组。在服务贸易方面,各方对协定章节结构、要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就部分国家感兴趣的服务部门开放问题初步交换意见,投资组重点就章节要素进行讨论。此外,各方还就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和争端解决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东盟推进RCEP,将整合和优化东盟与中日韩等6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改变规则过多、操作易乱的现状,将覆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和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争端解决等方面,最终建成一个拥有占世界50%左右的人口,占全球年生产总值三分之一的高质量自贸区,实现更大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谈判预计于2015年底结束。

(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开盘”

作为东亚经贸框架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三方分别在2013年3月和7月完成了前两轮谈判,讨论了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11月,第三轮谈判在日本东京启动,谈判围绕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并举行了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工作小组会议和有关环境、政府采购、食品领域的专家对话。

尽管受到日本参加TPP谈判等不利因素制约,但中日韩三方经过十年努力终于有序开展谈判,仍可视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进展。

中日韩三国均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和进出口市场,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合作密切。2012年,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之和达14.3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和亚洲经济总量的20%和70%。同期,三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5%。中日韩缔结FTA之后,将形成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中日韩FTA的形成将大大提升三国总体贸易水平,也将对东亚地区区域合作产生强有力的推进效果。据预测,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将使中国的GDP增加1.1%至2.9%,日本增加0.1%至0.5%,韩国则将增加2.5%至3.1%。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很多双边、多边区域合作谈判开启。

三、国际经济新变化对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带来影响

(一)货币宽松潮易导致通货膨胀

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先后多次启动宽松政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央行下调利率至0.75%的历史低点,随后出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宣布无限量购买欧元区成员国主权债券。到2013年上半年,日本安倍内阁也推出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为解决西方发达国家高额债务的路径。欧美日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上限,美国QE3规定了每个月购买债券规模,但并未规定结束时间,这意味着总规模没有上限,欧洲央行的直接货币交易对购入债券没有数量限制,日本央行购入金融资产也是无限量的。

此轮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缓解欧债危机、促使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但并不能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和结构性问题。一般认为,一旦债务国把货币控制作为拯救债务的手段,债权国就可能受到债权权益缩水与货币紊乱的双重打击。目前,量化宽松的真正效果直接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和汇率“竞争性贬值”,量化宽松导致的绝大部分汇率调整成本要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来承受。从长期来看,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全球通胀压力。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货币体系中,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如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货币战风险做出充分评估,并理清应对之策十分关键。对中国而言,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迫使人民币处于小幅升值态势,未来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同时,需要保持对货币汇率、资本流出入的掌控力,严防国际游资快进快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带来的冲击。

(二)西方大国自贸区战略可能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份额

继2009年美国高调介入TPP谈判之后,TPP成员国已扩大到12个,美欧FTA谈判启动标志着奥巴马连任后的美国全球经贸战略驶入快车道。其目标概括而言,就是要以TPP和TTIP两大谈判为左右驱动轮,以贸易翻番为近中期目标,以自贸机制的高标准、全方位为旗帜,以区域贸易自由化为主导,最终实现构造全球自贸新格局的目标。就近中期政策目标而言,该战略聚焦于服务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尤其要以扩大美国出口为杠杆,实现2014年出口翻番,增加美国国内就业,改变经济恢复速度低迷的困境。由此可见,美国的全球再平衡战略,不仅仅包含安全和政治的内容,也包含未来全球经济格局演变方向。

美国加速推进TPP和TTIP谈判,阻挠东亚经济一体化等一系列动作,是在通过正常的经济竞争难以抑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之后,凭借机制化霸权而对中国采取的战略围堵。在此背景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前景将更为艰难曲折。未来中国在考虑和制定地区经济战略中应有更加客观、全面和长远的考量。

(三)保护主义加剧可能导致中国对外经贸摩擦增加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疲弱、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贸易出口环境仍较严峻,突出表现是面临的贸易摩擦日渐增多,保持持续稳定的外需难度较大。对此,中国需根据现有世贸规则进行有理、有利的周旋、斗争,并实行必要的反制措施。同时,中国应更加注重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培育自主品牌、自有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着力稳定和拓展新兴市场,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贸易摩擦机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中国海外企业的正当权益。

注释:

[1]“美国三季度GDP增长4.1% 为2011年以来最高”,《华尔街日报》,2013年12月21日,http://www.hk.wsj.com/GB/20131221/bus084006.asp。

[2]“美国第二季度经济进一步回落”,《华尔街日报》,2013年11月7日,http://chinese.wsj.com/big5/index.asp。

[3]“2013(平成25)年7~9月期四半期別GDP速報”,http://www.esri.cao.go.jp/jp/sna/data/data_list/sokuhou/files/2013/qe133_2/pdf/gaiyou1332.pdf。

[4]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2013年11月14日,http://www.esri.cao.go.jp/jp/sna/data/data_list/sokuhou/files/2013/toukei_2013.html。

[5]欧盟统计局数据,2013年11月14日,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eurostat/home/。

[6]欧盟统计局数据,2013年11月29日,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eurostat/home/。

[7]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data.stats.gov.cn/。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13年9月24日,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变化  变化词条  面临  面临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智库

 低迷与繁荣并存的2015中国宏观...

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六大特征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全面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攻坚期,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这些特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