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1月25日发表题为《中国改革,美国停滞》的文章,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文章称,三中全会是中国领导人制定经济政策的会议。11月12日结束的三中全会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应该从主要为美国和其他富国生产出口商品的增长战略转向得到13亿消费者越来越大支持的战略。
文章指出,有两个理由相信本届领导人的最新承诺是可靠的,改革将是大刀阔斧的,甚至可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个理由是,一年前走马上任的习近平有非常牢固的执政基础,对党、政府和中国军队的掌控不成问题。
第二个理由是,当今中国改革的迫切性超过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以来任何一个时候。就像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利用形势不稳颁布了“改革开放”这个以事实为基础的非意识形态政治纲领,为了避免增长衰退和防止社会动荡,习近平也必须这么做。
文章称,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所规划的经济改革表明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移。现在强调的是市场决定的价格(比如燃料、食品和药品等必需品)、服务,最终甚至是中国的货币人民币的价格,这些比政府随意定价更重要。
在资源和资本配置中强调市场为“决定性”因素的新提法将有助于解决诸多经济不平衡现象:制造业产能过剩;中央银行确定消费者储蓄账户的存款利率,这实际上补贴了银行,损害了储户的利益;严控货币造成的流动性过多。
由于限制人民币升值来支持出口,中国被迫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向其国内经济注入过多的流动性。这推动了房地产泡沫,导致中国很多家庭买不起房子。让其货币在外汇市场自由浮动有助于消除这些扭曲现象。
文章指出,或许中国政府最大的挑战是让中国家庭从忧虑驱动的储蓄者转变为更积极的消费者。三中全会提出放松独生子女政策来解决这种忧虑。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三中全会提出增加农民的权利,使土地权利制度更加合理并改进陈旧的户口制度,当今的户口制度使得近2亿农民工几乎不可能将自己的社会福利从老家转到打工的地方。
世界其他国家应该欢迎这种从生产者模式转向消费者社会的再平衡。不过,这对美国来说可能特别有挑战性。过去20年,中国和美国处于一种越来越不自在的拥抱中。中国生产廉价商品和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持美国的增长计划,而美国的消费则通过对廉价进口商品永不满足的需求来帮助中国。
中国将过渡到再平衡会改变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交往规则。面对这种可能性,美国似乎没有准备好。美国视中国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而长期依赖它,可能有一段时间难以面对这一现实:中国不再那么投入地让美国能够过度消费,更重视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投资,而非花钱购买美国国债和帮着降低美国的利率。
文章认为,中国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对美国这样增长乏力的经济体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中国消费者即将出现可能是本世纪全球最大的增长源泉,有利于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过,除非美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致力于通过储蓄、创新和投资来恢复竞争力,否则这不会成为现实。不对称再平衡——中国致力于改革而美国停滞不前——是失败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