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实际增长12.7%。
如何评价居民收入的成绩?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为何超过城镇?未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将面临哪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
“一季度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比去年要快,这是个好现象,也是我们乐意见到的一种局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他认为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局面,是因为这两年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出台了具体措施来支持居民收入增长。
“过去的许多政策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结构性减税等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起了一定作用;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各种惠农政策以及农民工工资的提高都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俊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针对数据显示的收入增长跟大家感觉不一致的问题,盛来运也做出了解释。他表示,“这可能跟收入的分布有关”。据盛来运介绍,统计部门对比了相关部门的记录,发现数据的增长是匹配的,像银行一季度新增个人存款同比增长16%左右,跟居民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是吻合的,他认为“不存在居民增长收入高估的问题”。
“过于质疑统计数据或盲信数据,这两种情绪都不正确。”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丛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应建立在微观感觉的基础之上,居民收入增长数据只是描述了一种统计情况,涉及总量和平均值,实际上我们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还应参考结构性和差距性数据,譬如说考虑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所以不能把一些问题归咎于数据不准确。”
农业收入增长有难度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前几个月农产品涨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民工工资提高起到的作用占一半还多。”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教研室主任梁朋说。
“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有差异,一些地方发展快,需要大量劳动力,譬如说东部就需要从中西部引过来大量劳动力,而在城市生活成本提升的情况下,如果不支付更高的工资,对务工人员根本没有吸引力。”张俊伟说。他认为这些流动的农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所以他们只能追求更高的工资,“今后如果农村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情况会好一点,也可以使农民工工资的增加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对于通过农产品价格升高来实现农民增收,丛屹并不看好。他认为,随着各种原材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和流通成本的上升,虽然粮食蔬菜价格上涨,但对农民增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其实是农民增收幅度相对较快,而不是农业收入增幅快,这点不能混淆。”丛屹说。在他看来,农民增收主要是非农增收,包括务工人员的工资增长、一些城郊农民的财产收益。“撇开这些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增长堪忧。”他说。
梁朋也表达了一丝忧虑,他认为,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整体还是处于弱势,只是在原本很低的情况下有所提高,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
把钱补到真正种地的人手里
“对农业,政府不得不给补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原部长丁宁宁对本报记者说,“如果不给农民补贴,谁种地呢?你看欧洲、美国到现在对农业还有补贴。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做才能把钱补到真正种地的人手里。”
“农民增收最终取决于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状况。”丛屹说。他认为,要提倡农业产业化即大农业概念,“农业现代化真正的特征应是工业反哺农业,包括各种化肥的生产、农业的种植和收购基本上都要实现产业化,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成本投入。
“又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达到增收目标还得防止通货膨胀。”梁朋认为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局面。“如果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都不愿意种地,我们只能越来越依赖进口,这对国家粮食安全不利。但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权衡做出取舍。他建议政府对农业不仅要有政策的鼓励和补贴,还要积极减少流通成本。同时规模化经营也十分必要,“农民要与市场更好地对接,必须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他说。
相关专题:收入分配改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