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独立”对于美国能源安全的意义
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国家利益。1973年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提出实现“能源安全”的目标,随后很快上升为美国能源政策的核心目标[1]。正如曾任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詹姆斯·琼斯所言,所谓“能源安全”,意味着“足够的、可获取的、支付得起”的能源供给[2]。
美国对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供给安全的忧虑由来已久。二战前,美国曾是原油净出口国,原油产量居世界首位。二战期间,石油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美国一度面临石油短缺的境况。上世纪50-70年代,尽管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不断增长,但由于美国国内石油产量上升,国际油价持续下降,石油供给安全并非急迫的政策问题。然而,1973年美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受到石油危机的重创,面临供给骤减和油价飙升的双重困境。1979年伊朗革命和1990年两伊战争导致的石油供应短缺进一步使美国意识到保障石油供给的重要性。“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也一路攀升,最高时涨幅超过500%。
正是在对外石油进口依赖增长、国际油价上涨的大背景下,追求“能源独立”成为了美国历届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无论是1974年尼克松的《独立运动计划》、1975年福特的《能源独立法案》、1977年卡特的《国家能源计划》、1987年里根的《能源安全报告》、1991年老布什的《国家能源战略》,还是1997年克林顿的《联邦政府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源研发报告》和2001年小布什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历届政府都将“能源独立”作为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3]。概括而言,历届政府增强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增加本土油气产量、战略储备,努力扩大能源自给程度;二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寻找、扩大替代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产量,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奥巴马将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视作“国家面临的最严重威胁”,认为这种依赖将“为独裁者和恐怖分子提供资金,为核扩散买单”,使美国“任由变动的油价摆布、扼杀创新、阻碍国家竞争力”[4]。奥巴马政府通过颁布包括“确保能源未来蓝图”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将减少进口石油依赖、实现能源安全的目标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结合起来,使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政策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战以后,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由50年代的近15%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约20%[5]。与此同时,天然气在美国能源结构中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在美国国内的消费量逐渐攀升,所占消费比例仅次于石油。截至2008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总共占据美国能源总供给的85%,而天然气的供给量已达到22%[6],同时美国本土的天然气生产能够满足90%左右的国内消费[7]。
作为从页岩岩层中开采出来的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提高了美国天然气产量,并有望逐步满足美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积累。上世纪80年代前,源于政策限制等一系列原因,美国天然气生产规模长期处在较低水平。二战结束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存在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天然气法案》、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的《菲利普斯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美国天然气开发一直面临井口价格管制的局面。这直接导致美国天然气价格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生产商在扩大产量规模上缺少积极性,天然气生产在80年代甚至出现产量下降的时期。此外,在里根政府时期,由于采取减少政府干预、信奉市场主导的能源政策,对天然气产业支持力度有限。旨在减少进口石油、支持国内替代能源生产的人造燃料公司(SyntheticFuelsCorporation)计划被最终取消,包括埃克森公司在内的大能源公司也放弃了最初的页岩开采投资计划。
冷战结束后,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凸显,美国历届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天然气的生产和广泛应用。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对外依赖状况,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任内先后颁布包括《1992年能源政策法规》、《1993年国内天然气和石油倡议》、《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在内的一系列法案和政策,旨在降低国内天然气开采的成本,通过增加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保障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及能源安全。
(三)关键技术进步
美国能够低成本、大规模地开发页岩气,其关键源于掌握了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开采技术。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两项关键技术使页岩气开发在商业上实现低成本、在产量上实现大规模。水平钻井技术使得从水平井而非传统的直井中获得页岩气成为可能。从水平井中开采页岩气,其最终采收率是直井的3倍,而费用只相当于直井的2倍[8]。此外,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使用的凝胶压裂技术相比,水力压裂法可节约50%—60%的成本[9]。
开采页岩气的关键技术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最终取得了突破,其最初的实验努力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世纪50年代,压裂技术便开始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中。70年代中期,美国能源部与天然气研究所(Gas Research Institute)就开始共同研发从美国东部的页岩区块中开采天然气[10],并在获取低成本天然气的技术上取得初步进展,使得商业开采天然气的成本大大降低。伴随相关勘探设备的升级改造,这一技术在80年代初开始逐渐推广[11]。80年代开始,米切尔能源发展公司(Mitchell Energy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在得克萨斯州巴涅特页岩区(Barnett)应用了相关技术,并逐渐引发了位于传统油气资源地的海内斯维尔(Haynesville)、马尔塞鲁斯(Marcellus)、伍德福德(Woodford)、伊格福特(EagleFord)等页岩区的勘探,使得页岩油气资源开始迈向大规模商业开采时代。
(四)其他相关条件的成熟
除了在关键技术条件上实现突破,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繁荣还得益于配套设施、产权制度、市场机制、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条件的发展和成熟,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的完善。自上世纪30—4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同时得益于发展成熟的天然气市场,美国建成了总长度超过30万英里的天然气管道及210多个供气网络系统。这些都为上游生产的页岩气并网进入下游消费市场提供了便捷条件,使得页岩气开采能够快速迈入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阶段。
二是土地使用权交易的流动性高。由于美国的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程度高、交易便利,页岩油气资源开发企业能够以较快速度定位和转移工作区块、找到开采资源的最佳区块,同时在土地上面临较小的法律障碍。
三是市场自由化程度及开放度较高,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各种规模的页岩气生产商在相关市场能够充分竞争,促使生产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清晰的市场监管框架又为天然气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是对天然气产业的管制逐渐解除,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大。1978年通过的《天然气政策法案》部分消除了天然井口价格的管制,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天然气井口废除管制法案》,最终取消了这一管制。这些措施为解除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禁锢、激励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通过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究基金、实施税收优惠、增加补贴等措施为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扶持和鼓励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储量而言,美国现阶段探明页岩气储量巨大。根据美国能源部2009年发布的《年度能源展望》估计,美国探明天然气储量1759.5万亿立方英尺,其中页岩气储量达269.3万亿立方英尺[12]。此外,页岩气湿气探明储量在2009年末达到60.64万亿立方英尺,占全美天然气储量的21%,达到1971年以来的最高值[13]。相比于美国政府,一些市场机构的预测更加乐观。法维翰咨询公司(Navigant Consulting)2008年预测美国页岩气储量高达842万亿立方英尺。非营利组织潜在天然气委员会(Potential Gas Committee)在2009年的预测值为615.9万亿立方英尺[14]。
就分布而言,美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广泛。根据能源部2011年发布的报告,美国“下48州”页岩气储量丰富,其中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东北部(63%)、墨西哥湾岸区(13%)、西南地区(10%),排名前三的页岩区块分别为马尔塞鲁斯(Marcellus,141万亿立方英尺)、海内斯维尔(Haynesville,74.7万亿立方英尺)及巴涅特(Barnett,43.4万亿立方英尺)[15]。
就产量而言,近10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超过10倍,逐渐成为美国天然气生产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带动了美国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2012年发布的数据,2000年美国页岩气干气的产量尚不足4000亿立方英尺,占当年美国天然气干气总产量的比例不足1%。然而,仅仅10年之后,这一数字在2010年飙升至4.8万亿立方英尺,占当年美国天然气干气生产的23%[16]。长期来看,美国政府等机构对页岩气的长期可持续生产持积极看法。美国能源部2009年估计,未来20年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将继续保持稳定[17]。代表美国石油及天然气行业的咨询组织国家石油委员会(National Petroleum Council)在2011年的预期更加乐观,认为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美国页岩气及天然气的供给都将保持稳定[18]。
近10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的飙升基本使美国本土的天然气消费实现了自给自足。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2011年美国国内消费天然气总量的95%都能由本土生产满足[20]。然而,与此同时,近10年来美国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增幅却不足1万亿立方英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美天然气的年度消费量并未获得大幅提升,仅由2008年的23.28万亿立方英尺上升到2011年的24.38万亿立方英尺[21],直至2012年才上升至25.5万亿立方英尺[22]。
在消费端并未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同时受到北美基于市场供给关系的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作用,美国页岩气增产面临着天然气市场价格的挤压。自2008年至2012年,根据亨利枢纽指数(HenryHubIndex)显示,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从高于10美元/百万英热的高位快速下降至不足3美元/百万英热,触及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24]。尽管价格走势在2012年后期出现小幅回升,但直至2012年末也不足3.5美元/百万英热。
如此低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濒临美国页岩气开采的成本价,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根据著名能源研究机构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的估计,全美页岩气平均成本约为4美元/百万英热。由于开采和生产页岩气的收益率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一开采即亏损”的状况,生产商扩大页岩气生产规模的积极性受挫。从2011年年末到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量的增量逐渐趋缓,与此前产量持续走高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源于天然气和石油在市场价格上的巨大差异,为谋求利润并实现转型,不少页岩气开发商逐渐转向开采商业价值更高的页岩油及天然气凝析液。这一转向进一步带动了美国石油产量的迅速增长。根据能源咨询公司Purvin&Gertz的估计,2012年美国页岩区的钻井开发计划快速地由干气转向富含天然气液体产品和石油的地区,美国干气钻机数量所占的比例已从2009年初时的近80%大幅削减至约40%[27]。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2008年美国每天原油生产能力为500万桶,这一数字在2010年升至约550万桶。2012年,美国每天原油生产能力的增幅较上年76万桶,创下自1859年美国开始商业开采原油以来的最大增幅[28]。
三、争论中的“页岩气革命”:影响及可能前景
(一)影响
1.经济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阴影,“页岩气革命”无疑为美国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这场革命的支持者看来,作为美国经济的新一轮强劲增长点,页岩气产业繁荣带来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的天然气,这将有效降低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成本,进而带动美国制造业的复苏、拉动相关产业比较优势。美国相关产业振兴不仅能够创造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而且可以逐渐减少美国对外石油进口、稳步促进美国本土的油气资源出口,进而有效平衡贸易赤字。
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31],迄今为止页岩气革命为美国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仅在2010年,页岩气相关产业创造了760万亿美元的GDP和60多万个新增工作岗位,并将在未来继续增长。第二,创造新税基,提高政府收入。2010年页岩气相关产业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带来了180多亿的新增税收,并有望继续增长。第三,降低能源开发和应用成本,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1年,非常规天然气井的开采成本比常规天然气井的开采成本降低40%-50%,同时较低的天然气价在可预期范围内将使电价降低10%、并提升2.9%的工业产值。这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回归至美国本土,并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第四,实现天然气自给,降低天然气价格。据预测,得益于较低的天然气价格,2005年以来美国家庭平均每户每年在能源上节省的开销高于800美元,然而如果大量依靠天然气进口,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至少将攀升至现有价格的2倍。
2.环境后果:
页岩气开采可能导致的负面环境后果一直是困扰这场革命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时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指定能源部长咨询委员会页岩气分委员会研究水力压裂法的环境影响并提供政策建议。虽然该委员会已于2011年就相关技术导致的环境影响发布最终报告,但政府、科研界、行业团体、普通民众等群体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仍然莫衷一是。总结而言,页岩气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主要包括:
一是耗费和污染水资源。开采页岩气井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对水资源稀缺的地区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国际能源署2011年的报告也指出,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将渗透到地下或者溢出地表污染水层,此外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也可能直接进入引用水源,造成巨大的环境隐患[32]。然而,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报告[33]也显示,过去10年全美开采的超过20000多个页岩气井,仅有43起水污染事件,总体而言页岩气开发对地下水造成的风险可控。
二是美国气候政策面临倒退的风险。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页岩气的广泛使用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趋势[34]。页岩气产量的增加逐渐挤压其它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产业空间和市场份额,进而为美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三是存在诱发小型地震的可能性。尽管水力压裂法与地震之间的关联度一直处在争论之中,2012年4月美国内政部下属地质调查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发布的报告显示,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是近年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5]。
3.对全球及美国能源供需结构的影响
伴随美国页岩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供需格局来看,全球能源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所趋缓并逐渐走向平衡;从能源结构来看,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渐增大,逐渐改变了石油独大的局面;从生产和消费的中心来看,北美油气资源产量正在逐步升高。
就美国石油产量而言,过去30年北美原油产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20%减少到2010年的15%。然而,自2008年起,北美原油日均产量逐渐增加,从1040万桶上升到2012年的1220万桶,这一显著增长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北美页岩油产量的飙升[37]。
就美国能源进出口格局而言,近年来随着美国本土原油及石油产量的增长,相关产品进口逐渐减少、出口逐渐增多。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渐攀升,占美国国内消费量的比例也不断提升。2011年美国每日进口原油和石油制品量约为每日1140万桶,相较于2005年的峰值已下降17%;2011年美国石油出口达到每日290万桶,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时仅为每日120万桶。因此,201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较二战结束后的峰值点2005年下降33%[38]。对美国而言,进口石油和出口石油之间在数量上的巨大差异随着本土油气资源的开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2011年美国进口的石油量依然是出口石油量的3倍左右,但相对于2002年进口量高于出口量7倍的峰值已大大降低[39]。
(二)可能前景的探讨
1.页岩油气资源储量及产量的持续性?
美国能源部2012年发布报告称,2035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20.5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产量总共将达到26.1万亿立方英尺,从而使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然而,这些乐观前景大多都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尽管对美国政府对“页岩气革命”前景的预测较为乐观,然而页岩气在储量和产量上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造成这一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已知的页岩区块规模较大,其中仅有一小部分的实际产量被勘探过;二是多年来许多气井已高度开发,长期开采的可持续性尚待探明;三是支撑页岩气区块继续增产的技术强劲尚不明朗[44]。
页岩气储量及产量的不确定性也在近两年来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事实中有所体现。2012年1月,美国能源部降低了对国内最成熟页岩区块之一马尔塞鲁斯(Marcellus)的产量估计,降幅高达66%[45]。根据著名的对页岩气繁荣持反对态度的加拿大地质学家戴维·休斯对美国31个页岩区块的6.5万个页岩井的分析,自2011年12月以来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占总产量80%的五大页岩区块中有不少区块的产量已呈下降趋势[46]。以巴肯(Bakken)页岩区块为例,在产量在前三年内由69%下降到26%[47]。
持续开采页岩油也面临类似的不确定性及疑虑。美国能源部2012年预测,2035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将达到780万桶,其中页岩油将占280万桶[48]。然而,相反的观点却认为,虽然处在勘探和开发中的页岩油井不断增多,但是页岩油产量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2012年全美25000多个新油井产油总量与2000年全美5000个新油井的产量持平[49]。现阶段,超过80%的探明页岩油储量集中于北达科他州的巴肯(Bakken)和德克萨斯州的伊格福特(EagleFord),高产量的优质油田资源相对稀缺[50],开采的可持续性尚存疑。
2.页岩产业商业回报的增长性?
尽管“页岩气革命”带来了相关产业和市场的繁荣,然而反对者却认为这场“繁荣”仅仅是炒作起来新一轮经济泡沫,并将矛头直指华尔街。页岩气开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然而,由于页岩气产量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2012年整个页岩气产值仅能达到325亿美元,然而维持行业生产的资金却需要420亿美元。因此,华尔街投行急于出售或者重组页岩气资产,从中赚得高额利润及中介费用。2011年,页岩产业并购案总额超过465亿美元,成为了华尔街投行赚钱最多的业务之一[51]。
与此同时,“页岩气繁荣”使得大型能源企业看好未来美国和全球的油气市场,纷纷斥资收购页岩区块和页岩生产商作为战略储备,其中包括埃森克美孚2010年并购XTO公司、必和必拓2011年并购Petrohawk公司及切萨皮克公司部分区块、中石化并购德文公司部分区块、中海油并购切萨皮克公司部分区块等。然而,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并购的页岩区块在经营中尚处于亏损状态。正如2012年埃森克美孚首席执行官曾指出整个页岩产业所面临的困境[52],现阶段整个页岩产业的商业回报并不乐观。中国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也表示,美国“所有页岩气生产商普遍亏损,这是现实”[53]。长远来看,天然气价格在未来是否会回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页岩产业的商业回报和长期发展前景。
3.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并从中东抽身的可能性?
2005年以来,美国能源部不断降低对未来进口石油量的估计,并指出油气产量的持续增长将使美国逐渐实现能源自给,同时改变美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进而改写全球能源政治版图。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美国从海湾及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国际能源署也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在石油上将不再依赖中东,实现“能源独立”。根据这一逻辑,这一变革将对美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及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可能将大大降低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和军事介入力度,从中东“抽身”。
对于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论断,沙特石油大臣直接予以反驳,“2012年下半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量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任何时候,美国在将来仍依靠包括中东在内的能源供给,结束能源依赖的论点过于天真”[55]。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尽管美国对于进口原油的总需求在下降,然而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不降反升。截至2012年11月,美国当年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总量超过了2009-2011年每年的总量,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美国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进口首次超过总量的15%,从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也在9年以来首次超过25%[56]。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和政策受到政治、安全、宗教、军事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影响,并非仅仅出于获取石油的考虑。现阶段而言,维护全球石油供应稳定和石油价格平稳、保障主要能源及贸易运输线安全等利益对美国仍然至关重要,而这些利益无一不包含中东因素。短期来看,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巴以冲突等议题决定了美国不愿意也不可能从中东完全“抽身”。中长期来看,中东在政治、经济、地缘等层面的战略意义及美国在该地区错综复杂形势中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也难以使美国完全超脱于中东事务,断言从中东“抽身”为时过早。
四、页岩气合作是中美能源合作的新亮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美能源合作已逐渐成为双方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扩大双方共同利益、夯实双边互利共赢基础等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双边能源合作肇始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前,由不定期、零星、个人层面的交流逐渐拓展为双边和多边层面定期、机制化、部门间的合作。在双边政府层面,中美能源合作有代表的项目包括中美能源政策对话、中美石油及天然气行业论坛、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就能源议题的对话等。此外,中美能源企业、能源研究机构等主体间也开展了范围广、层次多、内容丰富的合作项目。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迅速推进,探索页岩气领域的合作逐渐成为中美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和新亮点。开展这一合作的大背景在于,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在提高能源自给率、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升级、减排温室气体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相对于煤炭和石油,现阶段对于中美而言,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页岩气是自给率更高、更为清洁的一种能源,同时也契合了近年来两国天然气需求量持续上升的要求。
在美国页岩气开发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同时,中国也有条件成为页岩气开发的大国。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显示,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巨大,约为25.08万亿立方米[57]。同月,由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国力争2015年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年,2020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年[58]。尽管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尚受到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短缺、开采技术瓶颈、管道及其它配套设施落后、负面环境影响、政策机制困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然而从2011年及2012年已经完成的两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来看,这一产业的发展已进入试水阶段。
虽然“页岩气革命”蓬勃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中美在双边层面已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美政府间合作,内容包括联合科研、政策交流、开展培训等。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能源局与美国国务院签署《关于页岩气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于2010年5月又签署《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组工作计划》,双方各自成立了资源工作组,美方派出工作组专家到中国就页岩气开发和资源评估技术进行交流,辽河东部凹陷的资源评价研究工作成为中美政府间首个页岩气合作项目[59]。2012年9月,中美两国政府间页岩气监管研讨会在美国召开,美方重点介绍天然气行业监管的发展历程、政府在促进页岩气开发方面发挥的作用、页岩气区块矿权管理、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执行与页岩气相关的生产、环境和安全监管、页岩气开发对交通设施的影响等,对页岩气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0]。2013年4月,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贸易发展署在四川联合举办第一次中美页岩气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页岩气地质选区评价、地球物理、储层评价等技术[61]。2013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就继续扩大页岩气合作、支持两国企业开展天然气投资和贸易等达成基本共识[62]。
二是中美企业间合作。根据中美2009年签订的《中美能源合作项目(ECP)的谅解备忘录》,ECP作为中美企业间能源领域合作平台正式成立。根据2013年的最新数据,CEP成员公司已从最初的17家增长到44家,下设的工作小组也已经扩展到10个,其中包括页岩气合作[63]。此外,中国公司收购美国部分页岩油气区块也成为了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美国天然气价格较低,美国不少中小页岩气公司获利空间受到挤压,寻求出售页岩气资产,而与此同时中国公司也将其视作回报乐观的投资机会。2010年11月,中海油收购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在得克萨斯州的EagleFord页岩区块33.3%权益[64];2012年,中石化以收购德文公司在美国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州的TuscaloosaMarineShale、科罗拉多州的Niobrara、和密西西比州的Mississippian、俄亥俄州的UticaShale、密歇根州的MississippianBasin等5个页岩区块33.3%的资产权益[65]。
五、余论
总而言之,美国“页岩气革命”迄今所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它在长达几十年时期内累积的技术优势、政策保障及其它领域的成熟条件。美国在页岩油气资源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美国不仅在页岩气技术和规模开发上处在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将进一步抓住这一机会,加大能源自给、扩大能源出口、提高能源安全,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进而维持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当然,这场革命的前景尚待进一步密切跟踪和系统研究。现阶段而言,页岩油气资源在产量和商业回报上能否持续增长尚存较大变数,带来的金融障碍和负面环境后果有可能阻碍下一步的产业化进程。即使事实证明“页岩气革命”的繁荣并非新一轮经济泡沫,美国能源供需市场的变化对地区和全球能源市场格局的影响也有待继续观察,随之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国际关系的调整恐怕并非一蹴而就。
尽管美国“页岩气革命”前景明朗与否尚待具体观察,中美两国在页岩气领域的合作已经迈出了务实步伐,并能够为两国下一阶段的能源合作带来有益的启示。具体而言,两国在页岩气开采关键技术、页岩区块的勘探和开发、液化天然气(LNG)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若能顺利推进,将可能为中美扩大共同利益交汇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奠定又一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周琪等著:《美国能源安全政策与美国对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76页。
2.AmericanEnergyIndependence,http://www.americanenergyindependence.com/security.aspx
3.张茉楠著:《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及影响分析》,《中外能源》,2012年第17卷
4.WashingtonPost,ObamaAnnouncesPlanstoAchieveEnergyIndependence,Jan26th2009,
http://ar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09-01-26/politics/36897771_1_prices-nation-energy-urgent-action
5.来源:英国石油公司(2010),转引自ChathamHouse,TheShaleGasRevolution:HypeandReality,Sep.2010
6.U.S.DepartmentofEnergy,OfficeofFossilEnergy&NationalEnergyTechnologyLaboratory,ModelShaleGas
DevelopmentintheUnitedStates:APrimer,April2009
7.StephenP.A.Brown,StevenA.Gabriel,andRuudEgging,AbundantShaleGasResources:SomeImplicationsfor
EnergyPolicy,ResourcesfortheFuture/NationalEnergyPolicyInstitute,April2010
8.崔青:《美国页岩气压裂增产技术》,《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第10期
9.同上
10.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WorldShaleGasResources:AnInitialAssessmentof14RegionsOutside
theUnitedStates,April2011
11.同上
12.EIA,AnnualEnergyOutlook2009,March2009
13.EIA,http://www.eia.doe.gov/oil_gas/natural_gas/data_publications/crude_oil_natural_gas_reserves/cr.html
14.StephenP.A.Brown,StevenA.Gabriel,andRuudEgging,AbundantShaleGasResources:SomeImplicationsforEnergyPolicy,ResourcesfortheFuture/NationalEnergyPolicyInstitute,April2010
15.EIA,ReviewofEmergingResources:U.S.ShaleGasandShaleOilPlays,July2011
16.EIA,http://www.eia.doe.gov/oil_gas/natural_gas/data_publications/crude_oil_natural_gas_reserves/cr.html
17.U.S.DepartmentofEnergy,OfficeofFossilEnergy&NationalEnergyTechnologyLaboratory,ModelShaleGasDevelopmentintheUnitedStates:APrimer,April2009
18.NationalPetroleumCouncil2011,PrudentDevelopment:RealizingthePotentialofNorthAmerica’sAbundantNaturalGasandOilResources,2011
19.EIA,AnnualEnergyReview2011,Sep.2012
20.EIA,http://www.eia.gov/energy_in_brief/article/about_shale_gas.cfm
21.EIA,AnnualEnergyReview2011,Sep2012
22.《美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量创新高》,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30301/161414692237.shtml
23.EIA,AnnualEnergyReview2011,Sep2012
24.EI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9490
25.EIA,http://www.eia.gov/forecasts/aeo/MT_naturalgas.cfm#natgas_prices
26.EI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81907.626
27.《美国页岩气开发计划从干气转向液体》,《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2年第4期
28.ABCNews,USOilProduction:RecordRisein2012,Dec11th2012,http://abcnews.go.com/blogs/business/2012/12/us-oil-production-record-rise-in-2012/
29.EIA,AnnualEnergyReview2011,Sep.2012
30.同上
31.IHS,EconomicandEmploymentContributionsofShaleGasintheUnitedStates,Dec2011
32.IEA,Areweenteringagoldenageofgas?,May2011
33.MITEnergyInitiative,TheFutureofNaturalGas,June2011
34.IEA,GoldenRulesforaGoldenAgeofGas,May2012
35.FinancialTimes,Frackingwaterlinkedtoearthquakes,April14th2012
36.IE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710
37.IE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11711
38.NeeleshNerurkar,U.S.OilImportsandExports,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April2012
39.IE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9230
40.NeeleshNerurkar,U.S.OilImportsandExports,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April2012
41.EI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9230
42.NeeleshNerurkar,U.S.OilImportsandExports,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April2012
43.同上
44.EIA,http://www.eia.gov/energy_in_brief/article/about_shale_gas.cfm
45.Bloomberg,UScutsestimateforMarcellusShalegasreservesby66%,Jan23rd2012,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1-23/u-s-reduces-marcellus-shale-gas-reserve-estimate-by-66-on-revised-data.html
46.DavidHughes,DrillBabyDrill:Canunconventionalfuelsusherinaneweraofenergyabundance?,PostCarbonInstitute,Feb2013
47.RobertU.Ayres,ShaleOilAndGas:TheContrarianView,http://www.forbes.com/sites/insead/2013/05/08/shale-oil-and-gas-the-contrarian-view/,May8th2013
48.EIA,AnnualEnergyOutlook2012,June2012
49.RobertU.Ayres,ShaleOilAndGas:TheContrarianView,http://www.forbes.com/sites/insead/2013/05/08/shale-oil-and-gas-the-contrarian-view/,May8th2013
50.DavidHughes,DrillBabyDrill:Canunconventionalfuelsusherinaneweraofenergyabundance?,PostCarbonInstitute,Feb2013
51.EnergyPolicyForum,ShaleandWallStreet:Wasthedeclineinnaturalgaspricesorchestrated?,Feb2013
52.TheNewYorkTimes,AftertheBoominNaturalGas,Oct20th2012
53.张国宝在“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的发言,2013年6月29日,http://news.gtxh.com/news/20130701/gangjiegoucaigang_443705524.html
54.EIA,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9230
55.AlJareezaEnglish,Saudiminister:UStoremainenergydependent,April30th2013,http://www.aljazeera.com/news/americas/2013/04/2013430181940134457.html
56.AjayMakan,USoilimportsfromMiddleEastincrease,FinancialTimes,Feb25th2013,http://www.ft.com/intl/cms/s/0/d792c648-7f46-11e2-89ed-00144feabdc0.html
57.国土资源部:《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发布会》,2012年3月1日,http://www.mlr.gov.cn/wszb/2012/yyqzy/
58.发改委:《关于印发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2年3月13日,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2tz/t20120316_467518.htm
59.国家能源局:《中美政府间首个页岩气合作项目完成》,2012年3月12日,http://www.nea.gov.cn/2012-03/02/c_131442794.htm
60.国家能源局:《中美两国页岩气监管研讨会成功举行》,2012年9月17日,http://www.nea.gov.cn/2012-09/17/c_131854462.htm
61.国家能源局:《中美联合举办第一次页岩气培训班》,2013年5月13日,http://www.nea.gov.cn/2013-05/03/c_132357621.htm
62.国家能源局:《张玉清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能源安全小范围会议》,2013年7月16日,http://www.nea.gov.cn/2013-07/16/c_132546766.htm
63.《中国能源报》,《中美就能源合作“对话”》,2013年4月25日,http://www.nea.gov.cn/2013-04/25/c_132339301.htm
64.中国经济网:《中海油21.6亿美元收购美德州页岩气项目顺利获批》,2010年11月16日,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011/16/t20101116_21973148.shtml
65.路透社:《中石化、道达尔共投资45亿美元收购美国页岩气资源》,2012年1月4日,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NE803005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