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是乌克兰危机的赢家。他吞并1954年赫鲁晓夫强制移交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的举动在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他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方政府的反应嗤之以鼻。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普京能否取得最终胜利仍然是未知数。
乌克兰目前这场危机始于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总统拒绝签署欧盟联合协议,转而选择与俄罗斯签订包括其迫切需要的融资条款在内的协议的决策。此举激怒了亲欧盟西部地区的乌克兰人,引发了长时间的民众抗议活动,最终推翻了虽由民主选举产生但却腐败的亚努科维奇政府。
但并非所有乌克兰人都不愿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实际上,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众多讲俄语的民众对亚努科维奇的决策非常满意。亚努科维奇在基辅长达数月的和平示威引发暴力活动并打死示威者后逃离乌克兰向俄罗斯求助。
普京不仅为亚努科维奇提供庇护,而且拒绝承认基辅新政府;他开始协助组织——和煽动——克里米亚主要民族俄罗斯族的抵抗运动。普京从向乌克兰租借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基地部署俄军(往往并不佩戴俄军标识),不费一兵一卒就掌握了对半岛的控制。
当西方领导人表达对俄国强制改变欧洲边界的愤慨时,普京丝毫不为所动,他援引15年前北约在科索沃动武及其后支持科索沃正式脱离塞尔维亚的例子,来证明北约的虚伪性。西方国家实施了对某些俄罗斯高官的针对性制裁,而普京则以禁止某些西方政客进入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回敬。
总之,有几家俄国银行的账户遭到了冻结;某些批次的敏感货物停运;卢布和俄罗斯股市也遭受了损失。但西方制裁措施产生的影响相对温和。
西方不愿加大制裁力度主要因为某些欧洲国家与俄国有着很强的经济联系。虽然对俄贸易稀少的美国会同欧盟发誓要制定进一步制裁框架并在普京派军进入东乌克兰的情况下予以实施,但要找到不损害欧洲利益的制裁方法其实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俄国在国际地位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索契冬奥会带来的声誉和软实力即刻烟消云散,俄国目前就差被八国集团赶出门去。俄罗斯被迫在联大面临一轮尴尬的投票,有100个国家对它的行为表示谴责。而且在海牙核安全峰会结束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俄罗斯身为地区强国对邻国采取的激进政策将其弱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些措施普京究竟在不在意?答案取决于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真如某些观察家所言是内心的不安全感造成了普京的侵略,那么他的成败很难说得清楚。按照这种解释,普京害怕在与俄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降低影响力。但尽管俄国对东乌克兰俄罗斯族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吞并克里米亚总体而言导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力降低,而且还重新激起了北约对普京的厌恶情绪。
普京或许还担心乌克兰革命成功可能重新激起抗议活动,类似活动曾在2012年他从梅德韦杰夫手中接任总统时给他带来过很多问题。吞并克里米亚后普京的国内支持率飙升,任何抗议活动真正破坏——更不用说推翻其政府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还有人认为恢复俄国的全球“大国”地位才是普京的主要目的。毕竟普京曾经是东德的克格勃特工,他曾感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事实上,有人说普京对西方怀着满腔愤怒,因为俄罗斯遭受不公平待遇而感觉遭到背叛和羞辱。在普京看来,邀请俄国加入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以及邀请俄大使参与布鲁塞尔北约会议等表面姿态均不足以弥补北约向俄罗斯边境扩张、在东欧部署反弹道导弹,或者肢解塞尔维亚的实际行动。推翻利比亚上校卡扎菲和持续破坏克里姆林代言人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总统只能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如果地位问题是普京开展克里米亚行动的主要动机,那么西方应对之策的影响可能会比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要大。索契冬奥会前(八国集团原定于六月召开会议),普京曾提出增强软实力是俄罗斯的重要目标——他在乌克兰动用武力导致提高软实力的难度明显加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巴马宣布俄国是因为脆弱而采取行动的地区强国,正如将俄国开除出八国集团一样,可能恰恰命中了普京的薄弱之处。普京在乌克兰的行动无疑为俄国带来了短期效益。但同时也付出了不那么明显的成本,普京的大胆举动是否值得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