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抛出全球经济分化时刻论。《金融时报》说:“今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趋势——如果这一论断不错得离谱的话。事实上,美国仍以相当大的优势稳坐世界第一大国家经济体宝座。
整个故事的起源是4月29日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发布的一份报告。ICP的工作很有价值。每隔六年,我都会翘首期待使用其新的估计结果,包括关于中国的结果。
ICP的数据使用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而非市场汇率比较各国GDP。如果要比较真实(经通胀调整的)人均收入以测量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比较是正确的。但若要衡量国民收入以测量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这样比较是错误的。
基本要点在于,以两种标准算——人均收入(以PPP汇率衡量)和总GDP(以市场汇率衡量)——中国超越美国的时刻都在未来。这并不是说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记录不重要——以10%左右的速度连续增长三十年,这绝对是一个历史奇迹。
按市场汇率,美国经济仍比中国大几乎一倍(准确地说是大83%)。如果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保持比美国高五个百分点的水平并且汇率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还要12年才能从总规模上赶超美国。如果两国增长率之差达到八个百分点——比如由于人民币每年以3%的速度实际升值——中国将在八年内赶超美国。
PPP和市场汇率之争对国际经济学家来说并不陌生。这一令人厌倦但不可回避的技术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产出以人民币计算,而美国收入以美元计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换算数字以使它们变得可比?
一个明显的办法是使用当时的汇率——即把中国的人民币GDP乘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而以美元单位比较两者。但随后有人提出,如果你想衡量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你必须考虑许多在中国更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花在中国的人民币比花在外国的人民币值钱。
基于这一理由,如果你想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就需要用当地购买力平价衡量,ICP就是这么做的。PPP在很多方面很有用,如了解那些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成功。
在人均收入方面,即使用PPP很像,中国仍是相对贫穷国家。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在短时间内上涨了很多,但现在仍和阿尔巴尼亚相当——即位列199个国家的中游。
但和中国不同,阿尔巴尼亚经济很少吸引媒体眼球。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充满着活力,也是因为它拥有世界最大人口。将中等人均收入乘以13亿多“人口”,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大人口和中等收入的结合给了中国经济实力,也给了它政治实力。
类似地,我们之所以将美国视为在任第一号强国,不仅是因为它富有。如果人均收入可以作为评判标准,那么摩纳哥、卡塔尔、卢森堡、文莱、列支敦士登、科威特、挪威和新加坡都比美国排名靠前。(对于这项比较,使用市场汇率还是PPP汇率并不十分重要。)如果你要选购公民身份,或许会想要这些国家中的一个。
但我们不会考虑把摩纳哥、文莱和卢森堡作为世界“领先经济大国”,因为它们太小了。让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经济大国的是其庞大的人口和高人均收入的组合。
这一组合解释了为何将中国经济规模或实力与美国相比较是一件令人如此兴奋的事,特别是挑战者现在是否能够取代长期领先者这一问题。但PPP汇率不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工具。
原因在于,当我们谈论一国的规模或实力时,我们谈论的是一系列范围很广的问题——以及一系列范围很广的对话者。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中国市场有多大?从全球金融市场角度看,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吗?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多边机构角度看,中国可以贡献多少资金?应该回馈给中国多大的投票权?从在南海立场上不同的国家看,中国海军可以买多少艘舰艇?
对于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与总体经济实力相关问题看,有用的指标是市场汇率GDP,因为我们想知道的是人民币可以在世界市场上买到多少东西,而不是人民币可以在国内理多少次发、买多少国产货。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中国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买的东西都要多——除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