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其中指出:在双方共同坚定努力下,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双方都认为,全方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也具有全球意义。
这次普京访华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仅是因为两国发表了有份量的《联合声明》和一系列重要协议,还在于中俄目前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关系又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初至今,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建立起来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这一时期,从中国来说,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与多国关系,构成了中国国际战略态势的全局。俄罗斯既是大国又是中国的最大周边邻国,因此,发展对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从俄罗斯来说,普京执政后,从言论到行动,都强调俄中两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两国在国际事务的合作方面观点一致,中国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上述背景下,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充实与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7月16日,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同日在发表的《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中,谈到该条约的意义时指出:它“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条约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有人甚至评价说,该条约是指导中俄关系的“宪法”。
从普京这次访华与习近平会晤所谈内容与发表的联合声明来看,所提出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最为突出的是,双方就在国际上反对霸权有了进一步的共识,都积极主张世界多极化;都坚持维护二次大战的结果,2015年两国将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经济领域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中俄双方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高科技术领域的合作。
中俄关系缘何不断上新台阶,有没有稳定的基础,今后发展前景与可能出现什么新情况,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推进中俄关系的主要因素
有人问,不断跃进的中俄关系有没有牢固的基础?上个世纪建立的关系不是最终破裂了吗?笔者认为,推进中俄关系不断跃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是:
首先,双方吸取了过去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方面的教训后,都力求摆脱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中苏时期的两国关系强调共同的意识形态,一旦在这方面发生分歧,就会影响到政府间的关系乃至经济关系。上个世纪中苏大论战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自命为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结果不仅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还发生边境地区武装冲突。而中俄关系一开始就强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础与原则。
第二,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中俄双方反复强调,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确认,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习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讲演中也曾说:“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第三,中俄关系既不同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同于中苏60、70年代的对抗关系,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合作关系。中俄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1985年5月,邓小平谈及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时指出:“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现在中俄两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是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从地缘政治来说,中俄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这种状况在各国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中俄双方国内稳定、经济发展、互为友邦,对双方安全十分重要。历史证明,两国关系好,就可成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反之,则可成为发展的破坏力。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对抗,苏联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的战略地位,为了与中国军事对抗耗资2000亿卢布(按当时1卢布兑换1.6美元计算,耗资3200亿美元)。而这一时期,中国为了应对苏联军事威胁,也不得不把大量资源投入国防建设,大搞三线建设,把大批重要企业迁至内地与山区,使中国经济也遭受了极大损失。
第五,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同时应看到,这几年来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其中,由于中俄两国与美国战略利益的不同,因此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矛盾与分歧难以消除,地缘战略的争夺、挤压与反挤压、遏止与反遏止等方面的斗争将会加剧和长期存在。这些因素,使中俄更加认识到两国间存在着长期的共同的战略依托。普京于2012年2月27日在《莫斯科新闻报》发表的题为《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竞选文章中,特别强调俄中关系的重要性,他的结论性看法是,俄罗斯需要繁荣和稳定的中国,中国自然也需要强有力的和成功的俄罗斯。可以预见,普京在面临国内外复杂的情势下,需要强化与中国的关系,来改善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总之,二十多年来不断升级的中俄关系发展历史证明,中俄关系有着牢固与稳定的基础,符合两国长期共同利益的要求。
转化为务实的经贸合作
尽管在中俄两国关系中,地缘政治与安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要把业已建立起来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到新的高度,还必须借助两国高水平的经贸合作,依赖于两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依存度。
中俄经贸合作领域十分广泛,但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领域。
科技领域合作。从国家层面讲,不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要实现经济转型、经济现代化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加速科技进步与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靠本国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与增加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而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有着很大的潜力。
从地区层面讲,东北三省调整与改造工业的一项共同性任务是,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为此,必须靠领先的科技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来牵动工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跨越式的发展。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单靠东北三省和国内自身的科技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
中国在一般民用科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俄在科技合作方面存在互补性。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要求。这次普京访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提出高新技术领域合作项目,如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空间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
积极推动能源合作。中俄能源合作进程较复杂,但经过双方努力,这一领域的合作仍取得进展。从两国的长远战略利益与互利互惠的原则出发,从扩大两国经贸合作领域与提高质量客观要求加以分析,今后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是因为: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出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旺盛。这是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
长期以来,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地区是欧洲,近几年,俄罗斯日益认识到,能源出口的单一化对其是不利的。因此正在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向东移,转向中国等亚洲国家是俄罗斯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
俄罗斯学者评论说:如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对亚洲的出口量占到总出口量的20%一30%,就可摆脱对单一进口商的依赖,在与欧洲就新的天然气项目进行谈判时,立场可以更加强硬。”特别在乌克兰危机后,能源出口战略东移,面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其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在增加,合作潜力将进一步发掘。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可以说,该项合同签署是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积极推进区域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毗邻区域间的合作是深化中俄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国将政治互信转化成务实合作的主阵地。远东是俄最大的经济区,面积为621.59万平方公里,占全俄国土面积的36.4%,但仅有人口626万。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已发现的矿物有70多种,煤炭储量占全俄的40%,石油与天然气分布在雅库特与萨哈林两大油气盆地,并有多处有开采前景的含油构造,木材蓄积量占全俄的26%,另外还有极其丰富的鱼类与海产品资源。远东地区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尚未充分开发的地区,也是俄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2012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在会议举行前夕,俄罗斯总统普京撰文指出,俄罗斯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缘角度看都是亚太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融入亚太是俄罗斯未来成功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最重要保证。2012年5月,普京签署命令,在俄政府中设立远东发展部,该部设在紧邻中国的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俄罗斯用4年时间、花了210亿美元精心筹备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主要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APEC会议,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向世人宣示俄远东在亚太地区的存在,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积极与亚太各国合作做好准备,使远东成为俄“走向世界”的前哨,连接亚太地区的重要接口。
俄罗斯开发分与开放远东战略,为中国东北三省参与远东地区的合作创造了良好机遇。2009年5月2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边境地区合作会议上,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中国永远是俄罗斯最有经济发展前景的伙伴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吸引中国在我国远东地区投资。远东和外贝加尔崛起必须与中国东北的发展计划协调一致。”2009年9月23日,中俄两国已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2018年)》,为今后中俄区域经贸合作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来讲,加强对俄远东地区合作,既是实行全方位开放、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也考虑到以下战略因素:
首先,适应对外开放格局调整趋势的要求。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所实行的地区倾斜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内陆地区的开放。今后,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中国将着力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在这一指引下,特别是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沿边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新疆与内蒙对外经济活动取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开放北移,实行沿边开放的宏观战略中,以上省区的开放十分惹人眼目,而这几个省区的沿边开放的对象国主要是俄罗斯。
其次,从沿边战略来看,中国东北三省,在实行沿边发展战略加速对外开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这样,既可加速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又可对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中俄区域合作重点应放在三个领域:加强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俄罗斯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较为落后。普京在中俄经济论坛上谈到加强两国区域合作问题时指出:“地区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发展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立边境贸易综合体、过境站和过桥通道。我们希望,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企业家应把现钱投出来建设基础设施。”
农业合作。俄罗斯远东人烟稀少,空旷肥沃的黑土地有着无限的开发潜力。俄东西伯利亚与远远东地区有近50%的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俄准备进一步加大农用地的出租规模。在回应各国投资者关注的有关农业开发问题时,普京在APEC会议上曾指出:“我们希望少购买些商品,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来发展俄罗斯农业,大量尚未开垦的农业土地,是我们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中国长期以来向俄罗斯出口大量农副产品,以后,东北三省与俄远东农业合作将重点转向投资开发农业。应该说,中俄加强农业合作,不仅对改善俄远东地区农副产品的供应有重要作用,而且,如果合作得好,对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积极发展旅游业。这次习近平访俄在“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凸现了中俄两国对开展旅游业合作的重视。旅游不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并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加强友谊与交流文化的桥粱。2012年双向往来330万人次。中国是俄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俄是中国第三大旅游客源国。
除了上述三个重点合作领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货物贸易。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中俄两国货物贸易的品种结构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即俄难以改变经济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模式,而中国依然是向俄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各种消费品。
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例,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服装、鞋类、纺织品出口一直占据着贸易的主要份额,占比达50%以上。吉林省对俄出口商品以汽车及零部件、轻工产品、服装、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而要改变这样低水平的贸易结构,切实提高双边贸易数量和质量,需要通过投资合作促进贸易水平的提升。
存在的不利因素
上面我们主要分析了对促进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一些有利因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矛盾与摩擦难以避免。这是因为,不论从整个中俄关系来看,还是具体从区域经贸合作来分析,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
第一,俄对中国的崛起,在经济上超过它,感到难以适应,心态失衡。俄有不少人士十分顾忌在经济上对中国过多的依赖。
第二,从长远来看,充实与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济合作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中俄经贸关系今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将增多。
本世纪的头10年,中国作为大国快速发展,国际经济摩擦由原来的隐性阶段进入了—显性时期,与俄罗斯亦不例外。这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作好准备。特别要考虑到,俄罗斯是个变数多的国家,出现问题,应冷静、理智和大度从容地去对待。
第三,俄担心作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中亚地区受到中国的排挤。2009年12月14日,中、哈、乌与土四国领导人,一起开动了“世纪管道”,这种正常的商业合作,有可能刺激俄罗斯。作为中亚国家主要产油国的哈萨克斯坦,2011年向中国出口1121.10万吨,中亚国家大部分石油从俄罗斯里海油管输向欧洲。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能会刺激俄罗斯。这里有必要谈谈2011年10月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战略,笔者认为,“欧亚联盟”其实质是以俄、白、哈关税同盟为基础,在争取更多独联体国家参与下,构建横跨欧亚大陆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
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战略后(2014年5月29日,俄哈白签署了成立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吉尔吉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即表示赞同,这样在中亚与中国接壤的哈、吉、塔三国,就有可能向西开放,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面临挑战。2010年7月俄、白、哈关税同盟启动后,这三国的关税水平均有提高,使我国新疆对哈的出口立即下降了约30%。
还应看到,在“欧亚联盟”战略和由俄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在推进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下,中国与上合组织的经贸合作功能可能会弱化。这是因为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大部分重叠与经济功能局部重合,中国不是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所以,中国商品进入该地区市场可能遇到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会受阻与被边缘化,面临更多的挑战。
第四,在分析中俄经贸关系前景问题时,不能忽视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FTA”的构想。2012年5月13日三国领导人在北京就正式启动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谈判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
2010年,三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19.6%,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8.5%,而目前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中的水平并不高。在上述情况下,随着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深化,特别是一旦FTA形成,如果中俄经贸合作机制没有重大创新,那么中俄经贸合作将会面临更多挑战。
第五,至于中俄双方特别强调的相互增加投资问题,一直是两国经贸合作中的一个主要弱点,坦率地讲,投资合作未能取得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能否改善投资环境。这次普京访华,中俄成立了投资委员会。
第六,在区域合作中,中俄共同开发的一些项目难以启动,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筹资能力较差,缺乏资金有关。
第七,俄有时缺乏双赢的思想,过度地强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在能源合作特别在输油管道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上述情况告我们,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并且有很多特殊情况的国家,研究其投资环境尤为重要。应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供国家对俄罗斯投资作出战略决策的水平。特别是有关俄罗斯出台的一些法律我们研究很不充分。
中俄在发展经贸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互信与加强立法等途经逐步解决。正如李克强指出的:“中俄共同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像涅瓦大街一样平坦’,一路上也会遇到困难,但相信,中俄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总是能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