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乏焦点。盛夏之际,世界杯之后是金砖国家峰会,紧接着一架马航飞机在乌克兰境内坠落。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背景,有娱乐,有变革,还有无处不在的危机。实际上,潜藏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是一个亘古未变的常识,这个世界的力量角逐从未停息,力量对比和变化每时每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和领域上演。全球经济领域,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和金砖峰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变量来源,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在国家力量的对决和博弈中正呈现出新的面貌。
改变游戏规则非朝夕之功
今年巴西峰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唱衰金砖国家的言论不绝于耳,所谓金砖失色的言论比比皆是。讨论的焦点主要聚集在三个方面:一是金砖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增速下滑,汇率波动幅度较大,金融出现明显不稳迹象;二是五个差异性极大的国家,从一个组合概念成为一个合作主体,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能够对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产生合力性的影响非常有限;三是这五个国家都处于转型和发展关键阶段,发展得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转型得不好,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和政治不稳皆有可能发生。从这些质疑的声音中,不难看出,金砖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力量的崛起,但是这种崛起的可持续性和力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第六届金砖国家峰会的召开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且看看金砖国家是如何给予自身定位并实施合作战略的。
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福塔莱萨宣言》宣称:“金砖国家是对现行机制进行渐进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实现更具代表性和更公平的全球治理、促进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增长,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其中,“渐进式变革”的表述,凸显了金砖国家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里的战略诉求是改良和改善,而非推倒重来或取而代之。“渐进式变革”的表达也是含蓄而克制的,一方面,一个刚刚走过5年合作历史的新兴组织,还存在不少未知数;另一方面,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存在太多的制度上的路径依赖,改变游戏规则非朝夕之功。
对金砖国家峰会而言,是否可以后来者居上,成功实现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渐进式变革”,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金砖国家的经济力量持续上升。说到底,经济实力是决定国家力量的基础,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决定了金砖国家的竞争力。近期,因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说明了金砖国家与美国经济的紧密关联度,这种关联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绑架来形容,美元统治下的国际结算体系,绑架了全球资金的供给和流向。受制于美元体系的金砖国家,或许渐进性变革才是更理性的选择。第二,金砖国家峰会机制的建设。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全球行为体,其组织能力和决策效率是关键,金砖国家峰会的机制化和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统一立场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全球最大的五个新兴经济体,代表了亚非拉广泛的地域特色,如果能够更多地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国际发声才能掷地有声。第三,全方位合作。金砖国家峰会缘起经济合作,可喜的是其合作议题和领域的扩展,政治安全议题的纳入无疑增强了金砖峰会机制的力量。只有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合作,拓展尽可能多的合作领域,在可能的国际体系空间里推动变革,才是金砖国家峰会机制的战略出路。
“补位式”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说到底,全球经济治理的要害在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美元主导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是构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金砖国家想推动在美元霸权之下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只能是“补位式”的。所谓“补位”主要是针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和空缺处的补充性机制建设。此次金砖国家峰会宣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成立,就是这种“补位式”的举措。此举被普遍视为新兴市场国家表达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不满的实质性回应,也是无法推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无奈之举。2008年以来,在G20平台下达成的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迟迟没有得到落实,金砖国家不得不另谋出路。这样的制度建设,更多的是着眼于自助和自救,而非对抗和竞争。
之所以说金砖国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是“补位式”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治理权的不对等上。根据2010年达成的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案,超过6%的份额移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过这次份额调整,发达国家的总份额占比将从2008年改革后的60.5%下降到57.7%,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占比将从39.5%上升到42.3%。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将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提高3.13个百分点,达到47.19%。这样一种份额调整是基于经济实力的变化,但是仍然不能从本质上扭转欧美主导下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从主导权看新兴市场国家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一直处于与发达国家不对等的地位。
当然,金砖国家合作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补位式”变革,不是简单的夹缝中求生存,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构建尝试。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一种新的平权模式,开创了全球发展合作的新模式。根据此次峰会的成果文件显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五个成员国各提供100亿美元,最终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银行首任理事会主席将来自俄罗斯,首任董事会主席将来自巴西,首任行长将来自印度。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同时在南非设立非洲区域中心。这样一种兼顾各方的制度安排,可以解读为平衡策略,但是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彻底摒弃了传统开发银行的大股东治理模式,探索一种平等共治的模式。
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是金砖国家推进“补位式”变革的集中体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对于其功能定位选择了相对集中和聚焦的功能领域,即基础设施建设。此举表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是为了弥补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的不足,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做特别项目的贡献,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融资支持。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金砖开发银行对于弥补资金缺口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地区性的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尽管对国际发展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相比于发展融资需求,资金供给总是显得捉襟见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条件约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自身而言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一举措表明了,金砖国家峰会不再是一个概念组合,而是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的力量组合。
同时,“补位式”式变革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应急储备安排的设立。该应急储备安排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其中中国提供410亿美元,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分别提供180亿美元,南非提供其余的50亿美元。该机制在帮助成员国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方面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将有助于促进金砖国家进一步合作,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并对现有的国际机制形成补充。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作为和作为效果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救助中,IMF的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欧盟在欧债危机救助中不得不建立地区性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清迈协议和后续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都是直接针对IMF的不作为和无效作为的回应。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也是一样的,这个储备安排的成立对于构建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金融安全网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举措证明了新兴市场国家的集体行动力,也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强力提醒,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进行改革,那么其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持续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归总起来,“渐进式”和“补位式”变革,体现了金砖国家现阶段合作的现实,这样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相对冲击最小的方案。由此可见,对于金砖国家合作,发达国家群体需要的可能不是提高战略戒备,而是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在现有体系下让金砖国家发挥更多和更大的积极作用。毕竟,展望未来,探索发展道路,塑造更为合理公正和有效的国际发展空间是一个利及多方的大趋势,也是这个时代赋予人类社会的共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