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个主体,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行为参与资源的配置。财政的作用,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观察。从财政收支总量来说,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反映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程度,对应于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与紧缩财政政策。从财政收支的结构来说,可以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同类别的占比,分析财政收支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角度,即财政收支平衡程度的角度,结合世界最大的四个经济体美中日德,进行大国间财政平衡程度比较,并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
一、财政收支平衡程度的常用检测
方法及其缺陷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上相等,财政收支平衡程度则是指预算年度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平衡相对于财政赤字和财政结余,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为财政结余,反之为财政赤字。对财政收支的平衡程度分析主要通过指标进行,从而实现同一国家不同年度间,以及同一年度内不同国家间的比较。同时财政平衡程度的衡量指标,可以作为中间变量,继而研究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目前,国际在财政平衡程度衡量方面,主要指标为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赤字依存度和财政平衡度(率)。
(一)财政赤字(结余)额
财政赤字(结余)额为衡量财政赤字的绝对量指标,其一般公式: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各国之间财政赤字(结余)额的计算差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界定范围不同,二是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不同。不同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界定范围的差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总结为公共部门的界定范围不同、财政收支的记录时间不同以及计价方式不同等方面。财政收支计算方法的差异主要是是否将公债本金收支和付息支出纳入财政赤字计算中,公债收支列入财政收支计算所得的财政赤字称为硬赤字,不将公债收支分别计入财政收支的赤字称为软赤字。西方国家一般使用的财政平衡公式是:财政经常收入-(财政经常支出+财政投资支出+公债付息支出)=当年财政结余或赤字。我国在2000年之前将公债收入和支出分别列入财政收支计算赤字,从2000年起使用西方国家的软赤字口径统计财政收支。
财政赤字(结余)额为0时财政平衡,大于0时为财政结余额,小于0时为财政赤字额。使用财政赤字(结余)额指标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变化程度比较时,要求所比较的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如果既有正数也有负数,或者有0,则无法比较。例如某国2001年财政结余额为0亿元,2008年财政赤字额为-200亿元,正负之间除可看出是否赤字外,分母为0无法计算出财政平衡程度的变化率。同样的绝对额,由于两年间财政规模不同,也很难判断结余或者赤字偏离财政平衡点的程度,地区之间的可比性下降。此外,在做地区比较的时候,绝对值的赤字规模会受经济总量、计价货币等影响,直接比较难以说明财政平衡程度间的差异,可比性较差。
(二)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赤字依存度
财政(结余)赤字率和财政赤字依存度是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相对量指标。财政赤字(结余)率,计算公式为:财政赤字(结余)率=当年财政结余或赤字额÷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相对量指标可以消除计价货币差异的影响,同时考虑了不同的经济总量因素,比财政赤字(结余)额指标更适宜做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也可以作为同一地区不同年度间的纵向比较。财政赤字(结余)率为正时,为财政结余率;为负时,为财政赤字率;为0时,为财政平衡。
财政赤字依存度计算公式为:当年财政结余或赤字÷财政支出,用以衡量当年财政总支出中依赖赤字支出实现部分。该指标为0时,财政平衡;为负时,财政赤字;为正时,财政结余。且指标为负时,绝对值数额越大,财政支出对赤字支出的依赖越大,财政风险越高。
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赤字依存度在比较中,如果同时存在正负数,则也难以进行比较,存在和财政赤字绝对额的同样问题。以财政赤字(结余)率为例,2012年某地区财政赤字率为-2%,2013年为1%,正数与负数计算平衡程度的发展速度时为负数,各年度间可能出现发展速度正负数交替的现象,由此无法进行平衡程度变化的比较。如果计算中分母出现0,则也无法比较。
在考虑财政赤字(结余)额和财政赤字(结余)率的缺陷后,笔者(1990)提出财政平衡度(率)指标,其公式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此作为衡量财政平衡程度的指标。当财政收支相等时,取值为1;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时,取值大于1;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即财政出现赤字时,取值小于1。由于始终同为正数,可以将财政赤字和财政结余情况同时进行平衡程度变化率的比较,且数列在1附近波动,比较平滑,符合平衡概念本身的理论意义。同时作为相对量指标,剔除货币计价因素的影响,更好地作为横纵向比较的财政平衡度指标。笔者(2003)利用我国1981年至2002年财政数据,对比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三种指标在度量财政平衡方面的优缺点,得出财政平衡度(率)更适宜反映财政波动的本质,同时与GDP的波动相匹配,避免财政赤字率反映年度间财政平衡程度变化的失准情况。
财政平衡度(率)做为相对量指标,可以避免各种不可比的情况。例如某地区2011年财政平衡度为0.9(90%),2012年财政平衡度为1.1(110%),财政平衡程度提高22.2%。这样就避免了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年份之间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赤字依存度同时存在正负数时出现的不可比情况。
二、世界四大经济体财政收支平衡
程度的多维检测近20年,世界四大经济体为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世界银行(WB)以美元现价核算的GDP中,我国于2005年跻身世界前四名,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下我们主要分析这四大经济体1991年至2012年20余年间的财政平衡程度,分别用不同的财政平衡程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财政平衡度(率)是否为目前最优的真实度量财政平衡程度的指标,并探讨财政平衡程度(率)指标的实际运用。四国财政收支和GDP数据均使用IMF的财政统计数据,以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均为本国货币现价核算。
在文章上一部分我们归纳了目前衡量财政平衡度的四个常用指标,分别为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赤字依存度和财政平衡度(率)。在这四个指标中,从数学关系可知,财政平衡度(率)=赤字依存度+1,所以这两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完全一致,同时可知计算增长速度时,赤字依存度指标的分母比财政平衡度小1,导致赤字依存度的变动幅度大于财政平衡度(率)。此外,赤字依存度与财政赤字(结余)率有相同的缺点,就是正负数同时存在或有0时无法计算指标的增长速度。所以以下对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的对比分析中,主要就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与财政平衡度(率)分析。
(一)美国
图1美国1991-2012年财政平衡程度指标
从图1美国的财政平衡程度指标可以看出,美国从1991年以来财政偏离平衡的最大值为2000年和2009年,2000年为最大财政结余,2009年为最大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显示规律相同。从相对量指标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财政平衡具有周期性,但是周期长度不同,1992年到2003年为一次,2003年到2009年为一次。
注:图1~4中,财政赤字(结余)率、财政平衡度(率)和赤字依存度坐标轴为主(左)坐标轴,财政赤字(结余)额坐标轴为次(右)坐标,单位为十亿本国货币。指标对比来看,财政平衡度(率)值均在1(100%)附近波动,财政赤字(结余)率在0%附近波动,二者波动趋势一致。虽然在图1中财政赤字(结余)率指标数值波动程度小于财政平衡度(率),但对比二者在计算增长速度时,财政平衡度(率)增长速度更为平滑,更符合财政平衡本身的意义。例如2000和2001年两年,美国财政平衡度(率)分别为98.5%和89.1%,财政平衡度(率)变动9.5%;财政赤字率分别为-0.5%和-3.8%,财政赤字率则变动660%;此外,赤字依存度分别为-1.5%和-10.9%,赤字依存度变动627%。所以,时间纵向分析来看,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赤字依存度幅度均比财政平衡度(率)大。
(二)中国
图2中国1991-2012年财政平衡程度指标
图2中国22年的财政平衡程度指标中,从财政赤字(结余)额指标来看,我国财政结余程度最大为2007年,财政赤字程度最大为2012年;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指标显示我国财政结余程度最大也为2007年,但我国财政赤字程度最大却为1999年。反映出财政赤字(结余)额这一绝对量指标因没有考虑财政规模和经济总量等因素,虽然直观地显示出财政平衡偏离方向却并不能准确度量财政平衡偏离程度。此外,从相对量指标的折线图来看,我国财政平衡程度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并不明显。
在指标对比中与美国情况相同,财政平衡度(率)与财政赤字(结余)率具有基本一致的波动趋势。财政赤字(结余)率在度量财政平衡程度时,指标中有GDP数值,会受GDP变动程度的影响,因此可能出现反映财政平衡程度变化失准的情况。在IMF数据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失准,但对中国统计口径的财政数据进行分析时,财政平衡度(率)与财政赤字(结余)率有反向变动情况。例如2000年和2002年财政平衡度(率)分别为84.3%和85.7% 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所得,2000年后统计口径一致。,但财政赤字率为-2.5%和-2.6%,财政平衡度(率)指标显示2002年财政平衡程度高于2000年,而财政赤字率指标则表明2000年的财政平衡程度更高。
(三)日本
图3日本1991-2012年财政平衡程度指标
对图3中日本数据进行分析,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均显示,日本财政非平衡程度最大的为1991年和2009年,其中1991年为最大财政结余程度,2009年为最大财政赤字程度。日本自1993年后,连续20年出现财政赤字,折线图显示的财政平衡程度周期性特征也不明显。
日本财政平衡度(率)与财政赤字(结余)率关系同美国和中国类似。日本财政平衡程度指标的数据中也出现财政赤字(结余)率衡量财政赤字水平出现不准确的情况。1999年和2003年这两年的财政赤字率均为-7.8%,但财政平衡度(率)分别为78.9%和78.5%,也就是说实际上财政不平衡程度加大,但是财政赤字率并没有体现,也可以说由于指标中GDP变化的影响导致财政赤字(结余)率指标在衡量财政平衡程度变化时不敏感,并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平衡程度的变化。
(四)德国
图4德国1991-2012年财政平衡程度指标
德国财政平衡程度指标在图4中对比分析,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显示德国1995年财政赤字程度最大,2000年财政结余程度最大。德国财政平衡度和财政赤字(结余)率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基本7-8年为一个周期,1993-2001年和2001-2009年各一次。
(五)美中日德四国比较
在美中日德四国分别进行时间纵向比较后,我们对四国进行横向间的财政平衡程度指标对比和分析。
1.财政赤字(结余)额
在美中日德20余年间的财政赤字(结余)额数据中可以发现四国财政赤字情况经常出现。在此期间内,美国仅实现财政结余3次,中国实现1次,日本实现2次,德国实现3次。四国的财政赤字(结余)额在横向对比时,一方面由于计价货币的不同,在进行国家之间数据比较时,还需要考虑所用兑换汇率,而汇率并不能完全反应各国货币真实的相对价值,这样的比较增添了更多的影响因素,无法准确反映各国财政平衡度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经济总量不同,财政赤字或者财政结余的绝对规模,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收支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比如同样的财政赤字额,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德国,则美国的财政赤字率会低于德国,所面临的财政风险不同和政策倾向程度产生差异。所以从财政赤字(结余)额的数据中,可以清晰地分析各国财政结余或者财政赤字出现的次数以及绝对规模的变化,但不能直接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
在图5和图6四国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财政平衡度(率)数据图中,四国财政赤字(结余)率与财政平衡度(率)变化趋势规律相似。对四国财政平衡度(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进行分析,从均值结果可以得出,四国财政平衡度(率)在所选时间区间内的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名为德国、美国、中国和日本。通过对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对比分析四国财政平衡度(率)的波动范围,可以得出美国财政平衡度(率)波动范围最大,其次是日本,波动范围最小的是德国。同时在2003年之后,四国的财政平衡程度波动呈现较为一致的特点。而在1991-2012年间,中国和日本的财政平衡度(率)波动方向较为一致,美国和德国财政平衡度(率)的波动幅度较为一致。
图5美中日德1991-2012年财政赤字(结余)率
对四国财政平衡度(率)和财政赤字(结余)率的变动趋势分析,可以说明财政平衡度(率)与财政赤字(结余)率关联性极强,可以作为衡量财政平衡程度的指标,具有相对指标的一般优点;赤字依存度与财政平衡度(率)的关系表示为,赤字依存度=财政平衡度(率)-1,二者完全相关,但赤字依存度的增长速度变动幅度大于财政平衡度(率)。其次,财政平衡度(率)更适宜反映财政平衡程度,避免财政赤字(结余)率指标中GDP数值变动对财政平衡变动的影响,且财政平衡度(率)指标值变动更为平滑,所以财政平衡度(率)指标比财政赤字(结余)率指标更能衡量财政平衡程度的真实变化;且财政平衡度(率)避免了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赤字依存度中同时出现正负数、0时造成的平衡程度变化率不可度量的问题。最后,是通过四国财政平衡度(率)指标数值的时序分析,发现四国的财政平衡程度的周期变化多数不明显,但德国的财政周期性比较明显。
对描述财政平衡程度的四项指标,利用美中日德四国财政数据进行检测后证明,财政平衡度(率)可以更好地度量财政平衡程度,其比财政赤字(结余)额、财政赤字(结余)率和赤字依存度更为真实地反应财政平衡程度变化,并便于比较。以下进一步探讨财政平衡度指标的应用。
首先,财政平衡度作为衡量财政平衡程度以及平衡程度发展速度的优选指标,可以作为对财政平衡程度的监测指标。财政不平衡会导致政府债务积累等,从而引发财政风险。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和结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财政指标的监测,可以有效衡量和控制财政风险。财政安全衡量的常用指标为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财政赤字率为财政平衡指标的流量指标,国债负债率为财政偏离平衡所积累的存量指标。欧盟通过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控制成员国的财政风险,设定财政赤字率的最高限额为3%。该限额虽是经济衡量与政治博弈的综合,但也说明财政平衡程度指标在监控财政风险中的作用。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得出财政平衡度(率)可比财政赤字率更适于度量财政平衡程度的年度变化,所以更适合作为监测国家财政安全的有效指标。由此,依据本文的分析,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未见得就是科学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将财政平衡度(率)应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监测中,笔者(2003)以财政平衡度划分我国的财政平衡程度等级,分别为平衡有余(财政平衡度高于1)、基本平衡(0.95~1.00),轻度不平衡(0.90~0.95),中度不平衡(0.85~0.90),严重不平衡(0.75~0.85),极度不平衡或财政危机(财政平衡度小于0.75)。在表2中,使用财政平衡度(率)来划分各国财政平衡程度等级,我们可以定性分析美中日德四国财政平衡程度的变化。美国1997年至2000年财政平衡等级在基本平衡以上,1997年之前由中度不平衡向基本平衡发展,2000年之后由基本平衡向严重不平衡甚至极度不平衡发展。中国1991年至2003年严重不平衡和轻度不平衡交替出现,2006年以来基本平衡,2009年出现中度不平衡后向轻度发展。日本除1991和1992年基本平衡外,其后时间严重不平衡和中度不平衡交替,并在2009年出现极度不平衡。德国基本平衡及以上等级在四国中出现时间最长,为9年,其余年份轻度、严重和极度不平衡交替出现,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平衡一段时间后会很快回到基本平衡及平衡有余。
类似于对美中日德四国1991年至2012年财政平衡度的平衡等级划分,后可将不同的财政平衡度(率)等级对应相应的分值,从而得到财政安全领域的评分,加入经济安全总体的考量中。所以在对各国经济运行以及债务规模等综合研究基础上,将财政平衡度(率)对财政风险的监测功能拓展到世界各国或地区。
其次,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间的纵向分析。财政平衡度(率)可用以做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间的财政平衡程度的对比。由于取值均为正数,比正负均出现的财政赤字(结余)率更适宜做不同时间纵向的比较,避免由于正数同时存在以及零存在时计算年度间平衡程度变化率无意义的情况。而且财政平衡度(率)可以真实反映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取值的变动幅度较小,例如2000和2001年两年,美国财政平衡度(率)分别为98.5%和89.1%,财政平衡度(率)变动9.5%;财政赤字率分别为-0.5%和-3.8%,财政赤字率则变动660%,显然,前者更符合平衡的测定。此外,财政平衡度(率)也可度量同一地区相同年份的情况,比如预算财政平衡度(率)和决算财政平衡度(率),用以检测预算执行约束力。财政平衡度(率)也可以分不同预算类别对不同账户的预算平衡进行度量,如一般预算平衡度(率)、社会保障预算平衡度(率)和资本经营预算平衡度(率)。
最后,各国或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利用财政平衡度(率)指标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时,可以通过指标变化规律和该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分析财政平衡程度在不同国家间是否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例如在文本以上分析中对比美中日德四国财政平衡度(率)的均值和离散程度,德国的均值最高为0.95,标准差为0.041,可以总体对比各国财政平衡程度的变化特征,此外还从趋势变化上发现四国财政平衡度(率)在2003年之后变化趋势一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平衡度(率)分析财政赤字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即通过指标建立不同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发现经济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关联性。例如,财政平衡程度与财政规模、公债规模、财政管理理念、政府级次、预算管理、通货膨胀以及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效用等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顾海兵. 财政政策有否扩张空间——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程度实证分析与预测[J]. 中国统计, 2003, 5: 015.
[2]顾海兵. 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程度. 实证分析与预测[J]. 财政研究, 2003, 2: 001.
[3]顾海兵, 徐刚. 我国财政预警系统初探[J]. 宏观经济研究, 1993, 4: 008.
[4]顾海兵, 沈继楼, 周智高, 等. 中国经济安全分析: 内涵与特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2: 79-85.
[5]顾海兵, 刘玮, 周智高, 等. 中国经济安全预警的指标系统[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49-52.
[6]赵志耘. 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是偏大还是偏小[J]. 金融信息参考, 1999, 3.
[7]王宁. 中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规模警戒线初探[J]. 财政研究, 2005 (5): 2-3.
[8]李扬. 财政赤字: 衡量, 原因及对策[J]. 上海经济研究, 1987, 3: 001.
[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gfs/manual/chi/index.htm.
[10]Auerbach A J, Gokhale J, Kotlikoff L J. Generational accounting: a meaningful way to evaluate fiscal policy[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