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四天三夜的台湾之行总算圆满结束,张主任此行分访台湾北、中、南各地,主动要求接触弱势群体,把沟通之旅转变成倾听之旅,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大陆当局的善意与诚意,理性和务实,这是两岸之间的重要大事,既意味着两岸主管官署之间的往来将走向机制化与正常化,也代表即或两岸关系未来仍然会有所起伏,但要完全逆转恐怕将有相当的难度。这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对台湾、对两岸、对大陆、对国际都属正面、健康的发展,当然应该给予肯定。
对两岸当局及乐见双方关系持续改善的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张志军此次访台的本身就是一大成就,有关其访台的时机,参访的地点,会晤的对象,谈话的内容当然都经过事前精心的规划,有各种考量,兼具实质与象征双重意义,虽说外界不宜赋于太多的政治性解读,但这毕竟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当然还是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而张志军此行对于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中的人道探视权问题都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回应,这自然也让人感到鼓舞。
张志军此行刻意避开了号称首都的台北市,除了与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面晤谈之外,不与中央政府高层官员与依然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党魁蔡英文见面,反而是分别会见朱立伦、胡志强与陈菊三位市长,三人是分属蓝、绿阵营的百里侯,而且是按照政党实力妥善安排,不但有其巧思,而且传达出一些重要讯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处理事务细腻的程度,难免也让人想到当年大陆高层所说,涉外、涉台事务无小事,一切要从具有战略高度的大局出发,要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果然不虚。
台湾社会近来因服贸争议所发生的动荡对两岸确实造成极大的冲击,大陆当局对此或有内部精确评估,但表现在外的反应确实相当的理性与自抑,非但没有口出恶言,还不断表达愿意倾听台湾各界不同的民意,张志军此行避免与任何达官显要、工商巨子会面,反而是以谦虚、亲民的姿态南下,会晤台湾各阶层人士,显见大陆对三中一青的重视,而其向南去、向下沉的做法显然正在付诸实践。外界对大陆这种理性、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予适度的肯定,但也不得不提醒北京,不要偏听或尽听一些表面大声,但未必全然正确的声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张志军此行在谈话中曾反复提到,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要逐步解决,双方共同努力。个人认为,这显然是说两岸关系如果只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这并非最佳选择,但大陆当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企图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不要揠苗助长,愿意面对困难,以理性的方法,逐步的来解决问题,而且这还必须是双方面共同努力,表明了大陆不可能,也无意或无力单方面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既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也是对台湾政府当局的一种期许(或压力?)。
另外,台湾部分媒体及学者有谓,张志军此行意味着大陆当局已经开始准备承认中华民国或两岸分治的事实,或说两岸关系已经由治权的互不承认走向相互承认。坦白的说,即或台湾民众多半认为,北京当局必须承认中华民国存在的基本事实,但类似结论恐怕还是下得太快了一些,承认中华民国茲事体大,至少以现在的主权观念来看,还是觉得困难度极大,其所可能引发的国际及国内政治效应没人可以预见,此之所以马英九总统最多也只要求中共要正视、而非承认中华民国,道理就在这里。这事看来还有得磨的。
同时,张志军此行也曾表示,“我们知道,台湾的民众非常珍惜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方式,大陆也尊重台湾民众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此语一出引起部分国际媒体重视,误以为这是北京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殊不知这是中共的一贯表述及立场。大陆过去就曾一再提到,尊重台湾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承诺在一国两制之下不会改变台湾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但这与同意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台湾前途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张志军说出任由台湾民众决定台湾前途的话,他大概只好留在台湾,也别回北京去了。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张主任此行算是代表北京表达了相当的善意与诚意,有其理性、务实的一面,台湾官方的表现也算允当,但民进党的外围组织、某些所谓的学运及社运团体、特定的政党和政治人物如影随行的进行抗议,甚至发生流血冲突,泼漆事件,虽说中华民国宪法保障人民合法集会抗议、示威游行的权利,但这种暴力行动只会让整个台湾社会再度看到某些少数群体不理性的一面,看来那些逢中必反的人仍有不少成长与学习的空间,否则就只有等待自己迟早成为全民唾弃的对象,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