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大师埃比尼泽霍华德率先提出了“小城镇”概念。在他的设想中,小城镇可以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市民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一个又一个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这样的小城镇可以满足几十万人人口的全部需要。
时至今日,霍华德设想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经济活跃、交通便利的小城镇已广泛分布于英国各大中心城市周边。在伦敦周边,这样的小城镇更是星罗棋布,它们与伦敦市区一道组成了大伦敦。小城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要从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积极推动的“新城开发运动”说起。
这场“新城开发运动”也被称作“第二次城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利兹、格拉斯哥等工商业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以纺织、采矿、港口、交通枢纽和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城市也在同一时期形成。它们围绕着市场、资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圈和城市带。
到1905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9%,这标志着英国已实现城市化。在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力量,英国政府没有干预。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大量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人口分布严重失衡。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又带来了住房短缺、贫民窟密集、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在二战结束后启动了“新城开发运动”。这里的“新城”就是小城镇。1946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新城法案》,并依据这一法案建立了“新城开发公司”。新城开发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城市,其建设资金由政府统一基金提供,并通过城市设施租售分期偿还。在投入运营的第一个年头,新城开发公司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戴藩,人口规模10万。按照相同的思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已完成了33个新城的建设。
1979年,新上台的撒切尔夫人认为新城开发运动有国家过度干预之嫌,叫停了第三期开发项目。1990年,新城开发公司解散,由“英格兰工业房地产公司”处理善后事宜。不过,英国的小城镇建设并未停止。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重提“第二次城市化”概念,强调政府应该通过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2000年,布莱尔政府又公布了乡村政策《白皮书》,提出在3年内斥资3700万英镑支持农村小城镇改造的计划。这笔资金加上欧盟拨付的资金使城镇发展项目的总投入达到1亿英镑,从而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改善,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陆续入驻小城镇。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多数小城镇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除上述政策手段外,英国政府还特别注重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城开发运动中,绿化一直是建设工作的一大重点。高达13%的绿化率使得绿色成为大多数英国小城镇的主色调。近些年来,一些小城镇还按照“零能源发展”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能源,降低能耗、水耗和汽车使用量,减少社区环境破坏与污染。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英国政府又于2007年宣布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城镇。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这些城镇的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实现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太阳能推广计划,为小城镇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补贴。
英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城镇化建设使一百多年前霍华德设想的“小城镇”成为现实。现在的英国,人口向伦敦等大城市迅速聚集的失衡型城市化现象已很难得见。相反,大城市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转移和流动成为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