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日本地产泡沫启示录

比起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可能更大。这里边有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后一个发达起来的国家;

第二,英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以资本市场为特色,而日本和德国是以银行体系为特色。中国也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系统;

第三,日本的文化和中国更相似;

第四,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第五,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房地产泡沫。在次贷危机之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泡沫。

从上面的5个因素上说,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对内地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大,但是他们的市场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如日本

日本地产泡沫成因

日本的土地价格从1980年起开始上涨,1991年至顶点,之后开始出现了连续10年的下降。2002年到2007年是日本房地产市场价格连续上涨的5年。之后两年开始迅速下降。目前土地的价格水平基本上是泡沫经济高峰时的1/3到1/5左右。两个下降阶段的不同在于,1992年以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降非常缓慢,2008年和2009年价格下降非常快。

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市场已经和世界联动了。有外国投资者入资的私募房地产基金和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已经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力量。

2002年以后,国际和日本国内大批的房地产基金出现,争相购买优质的房地产资源,造成市场缓慢上升。这个阶段给房地产基金融资的,主要是欧美的一些金融机构。次贷危机发生后,提供给日本这些房地产基金的贷款没有了来源。资金链条断掉,日本房地产基金行业迅速垮掉。

从金融方面来说,日元的快速升值和1985年以后长期的金融宽松政策是地产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日本的企业从1973年起,处于缓慢的收益下降的趋势,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世界前列。日本企业缺少了有效的市场和投资新机会,积累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

中国地产泡沫与日本不同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准确地说应该是资产泡沫,一般认为是从1985年开始的。当时日本的股票市场、古董市场也产生了泡沫,甚至高尔夫会员证也被炒得非常热。除了股票市场外,这些和中国最近几年都是非常相似的。

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政府吸取了日本的教训,人民币在2005年以后的升值幅度比起日元是非常缓慢的。

回顾中国2004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从价格上涨的疯狂程度上来讲,和日本1984年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当时日本也流传着关于房地产的各种各样的神话。其中一个神话是土地是永远不会降价的。另外一个是卖掉东京的土地,可以买全部美国的土地。1992年以后这一切都变得非常可笑和滑稽。

几乎所有人都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是存在泡沫?答案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成分。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是日本的1/10左右,而北京、上海房地产的价格却和东京差不多,这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破灭,那么中国会不会发生像1992年以后日本那样的情况?答案是不好说。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末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1987年,日本人均GDP达到过世界第一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后期,财富500强中有150家日本企业,除了1家外,其余全部是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发展起来的。

而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2011年的事情。2012年中国在财富500强企业中的数量才和日本持平,目前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全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股票市场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中,股价也是飞速上涨的。日经指数在1989年的最后一天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8915),进入1990年就开始缓慢下降。当时并没有人认为这是泡沫经济破灭的开始。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上涨的,1992年房地产市场才开始下降,所有的国民才开始认识到泡沫经济已经破灭了。日本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大量的股票,股市的低迷使得日本金融机构的浮赢迅速减少,这使得日本的银行雪上加霜,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大大下降。

而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以前,股市也是存在很大泡沫的。北京奥运会之前,这个泡沫就破灭了。现在来看,这对中国是个天大的好事。

上面的两个因素是目前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明显不同的地方。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是,如果国家的政策合适,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就可以非常平稳地把泡沫成分吸收掉。简单地说,提高经济质量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基本可以吸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分,实现软着陆。

1985年9月22日,西方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纽约的Plaza Hotel开会,决定主要发达国家步调一致对外汇市场进行介入,主要国家货币都对美元升值。这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当时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是1:200左右,之后的1年,日元升值了近1倍。

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拓展其实是从1985年左右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快速升值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日本企业在海外设立工厂或者分公司,又或者通过并购的形式购买了其他国家的企业。在“走出去智库”举办的两次海外投资论坛中,都有专业人士谈到日本泡沫经济期间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失败,笔者在这里谈一下一些个人看法,顺便纠正一些国人的错误认识。

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

日本二战后基本上是一个贸易立国的国家。日本经济和海外联系一直是比较紧密的,主要是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出口成品,赚取利润。但是日本企业开始在大规模海外开展直接投资和并购是1980年以后的事情。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企业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大批的有技术实力的世界级企业,他们有实力在海外市场和欧美企业相抗衡。

第二,日本在1979年修改了外汇法,放松了外汇管制。日元从1973年开始升值,1973年1美元兑360日元,1980年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左右,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步入了快车道,到1987年年末,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日元的迅速升值,使得日本的海外投资相对成本迅速下降。

第三,周边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东南亚各个国家也开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

第四,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人均GDP达到全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开始饱和。为了发展,企业不得不追逐海外的市场。

泡沫期也有海外成功并购

如今谈起来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海外投资和并购,许多人有一种印象就是大部分都失败了。但是客观地说,跨国投资和并购本身失败的概率就比国内要大,有失败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必然的。

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期的海外投资和并购也有不少的成功的案例。我们经常谈论1989年三菱地所购买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失败的例子,同一年,索尼公司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集团公司(Columbia Picture)。当时哥伦比亚电影的公司业绩并不好,这起并购最初不被看好,但在今天看来这却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哥伦比亚电影对索尼集团的贡献非常大。

同样是电影公司,松下电器1990年收购了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但在1995年就不得不将环球影片出售给了一家加拿大公司,所以并购是否成功还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类似索尼并购哥伦比亚电影的典型案例,还有1987年日本保险公司安田火灾用53亿日元购买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当时和之后的10多年,这项交易一直被诟病。但是最近10年,大部分日本人开始转变看法,认为这还是一个不错的交易。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海外投资更成功?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都是成功的?

首先,日本制造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就没有停。在美国设立工厂,进行现地生产,主要是为了减少日美贸易摩擦。投资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后运回日本销售,顺便开拓本地市场。这是因为日本企业有可以同欧美企业抗衡的、领先世界的技术。

其次,因为设立的都是分公司或者是合资企业,日本企业对这些企业的控制力比较强。最后,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给出了一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

当时制造业比较成功的典型并购之一是,日本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普利司通1988年用26亿美元并购了当时美国第二大轮胎制造企业Firestone(凡士通)。

另一件商业上的成功并购是日本的Seven Eleven9(7-11)公司在1991年并购了美国的Southland(南方)公司。日本的Seven Eleven是1973年从美国获得许可开始发展的,结果却比美国发展得更好,开发出了优良的POS系统和更好的店铺运营手册,相反把美国的本家给吃掉了。

成败关键: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储备

从过去30年的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决定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和海外投资的成败有两个非常大的因素:一个是企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个是有没有人才的储备和整合的能力。

日本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原因是由于日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日本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全世界领先的。

三菱地所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和CosmoWorld购买Pebbl Beach(圆石滩高尔夫球场)是众所周知的失败案例。在当时的日本房地产行业,除了少数专家,从业人员连DCF(现金流量折现法)这个概念都不知道。普通的日本中产阶级开始打高尔夫,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运营高尔夫的经验很少,能力也不高,也没有世界一流的高尔夫选手,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当时也有日本人去买欧洲的城堡和酒庄,大多都失败了。

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储备。三菱地所和三井不动产是日本最大的两家房地产公司,但看看公司董事会里的高管,基本上没有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上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里的高管里,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的人基本没有,直到今天这个比率也非常小。公司的高管层对海外的市场不了解,不能够用对方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即使有少量能熟练掌握外语,并具备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的人,在当时的日本传统企业,这些人往往被边缘化,不是特别的受重视,甚至有些时候还要受到排挤。

再回到刚才索尼和松下电器并购的例子。两家企业都是日本的大型综合电机公司,都是并购的美国电影公司。为什么一个成功了,另外一个却在5年后转卖给别的企业了?原因有许多,不能一概而论。但索尼公司在日本几个大的综合家电企业中,是最先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和日本的其他大企业也有所不同的。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本企业有没有技术上或者运营上的优势,有没有充分的人才储备,是决定海外投资成败与否的重要关键。

泡沫时期的日本的对外房地产投资,有非常浓重的投机色彩,专业的房地产公司的投资也大部分都失败了。这里边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当时的房地产价格过高,在日本人的眼里,海外房地产的价格相对廉价。另外一个,当时的日本房地产企业对海外的市场不了解,对海外房地产的运作方法也不了解,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给中国企业的三点启示

近年来,中国企业也在海外市场上频频出手,这个势头还有增强的趋势。中国企业从日本企业身上可以学习的地方有两点。

一个是要确立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不论是国外或者是中国的经济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比如经济衰退)的时候,企业能够扛过去。这一点上,一些中国企业不如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企业。直到今天,能够在技术上领先世界的中国企业依然是很少的。

另一个就是要有充分的人才的储备。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应该好于日本企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储备了不少留学生人才,海外的华侨也非常多。

最后是要充分地活用外部的专业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注:

作者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先后供职于日本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2010年回国,一直在某综合性金融集团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日本地产泡沫启示录  日本  日本词条  启示录  启示录词条  泡沫  泡沫词条  地产  地产词条  
智库

 中国“走出去”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6月25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和北大国发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就“走出去”战略进行了阐述,...(展开)

智库

 转变中的亚太区域关系与机制

亚太地区的发展经历了从“亚+太”到“亚太”的发展,这个转变有着丰富的含义,生成了新的地区关系与秩序。如今,亚太地区正在发生新的转变,这场转变的含义是什么?将会生...(展开)

智库

 中美贸易战并非不可避免

 一、中美贸易战概率上升  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了多事之秋,双方之间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上升。2017年,美国对中国贸易争端的立案数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