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民间层面无疑远胜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而精英层面则很难说。西谚有云:魔鬼出自细节。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不够,更多也体现在细节层面。对美外交,往往不自觉地犯了以己度人和想当然的错误。对美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很难改变美国的思维,指责也无济于事,最好是顺着对方,达到良好沟通效果。
日前,笔者应美国进步中心邀请赴美,就美方对习奥怀柔庄园会晤的期待,走访了美国国安会、国务院、国会主管中国事务官员,以及奥巴马第一任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小布什总统最后一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深切感受到,中国对美外交十要十不要:
一、要多讲责任,不要老讲主权。
习奥怀柔庄园会晤的最重要话题是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美方对此寄予厚望,希望明年底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全球协议,挽回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影响,增强世界对美国领导能力的信心。为此,中国如能多从全球责任、人类担当高度而非强调主权、发展中国家身份,便可能与美国达成共识,确保第二次习奥庄园会晤的成功。反面的例子是,中国以主权安全为由反对美国抵岸侦查,甚至威胁将来对美国进行抵岸侦查,便给人留下以牙还牙的复仇者形象。只会证实美国如此行为的合理性,且让其他国家紧张。
二、要多讲合作,不要老讲内政。
美国人崇尚自由,在成为全球霸权后,常常以人权、自由等名义干涉他国内政。与美国讲不干涉内政不仅不能打动其心,反而让自己落了下风。成熟的对美外交,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多讲合作,少讲内政。不能把对发展中国家的话语体系不自觉搬到对美外交中来。当然美国领导人也常常以国会不配合的内政为搪塞,在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批准提高新兴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等方面,迟迟未兑现承诺。但是,中国是文明型国家,不必与美国一般见识,正如不会因为美国拉帮结派而放弃中国的不结盟政策。
三、要多讲正常,不要老讲敏感。
对美外交,中国的口头禅是“这个问题敏感,那个问题敏感”,给人心虚的感觉,正好鼓励美国攻击或拿捏、挑逗你。其实,“三个自信”应表现在外交自信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以正常心态谈及美国关心的任何问题;中国也可就中国关心的任何问题与美国谈。
四、要多讲普遍性,不要老讲特色。
美国老拿普世价值来教训中国,而中国往往以“中国特色”反击。这造成话语权的不对等,使中国无形中处于道德低地。中国无需揭露美国所谓普世价值的短,也无需老讲中国特色。尽管中美价值观差异性大,其实争执背后还是有不少共识的,值得很好挖掘,比如在气候变化、新能源、全球公域问题上,中美间的共识越来越多。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性大国,发展将更具有普遍性。讲普遍性能拉住中美合作,讲特色可能疏远两国关系。
五、要多讲国际共识,不要老讲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就意味着自我、排他,甚至无法让步,不惜以武力捍卫。说中国政治体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之首,让那些想演变中国的美国人很失望,失去战略引诱功效,美国官方对中国抱怨,这样就不好做美国国内工作了。更令美国忧虑的是,核心利益有泛化的可能,比如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s),美国人只是说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的重大利益(vital interests),掌握主动权。反过来,多讲国际共识,便能拉近中美立场,容易达成合作成果。
六、要多照顾美国人心理,不要老刺激对方历史记忆。
与美国人交谈中,中国有时不自觉拿自己的成长经历举例子:小孩睡小床,长大了就要睡大床了;中国长大了,美国还用三条岛链套住中国,显然不合适。美国人听了,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自比一战前的德国要“生存空间”,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这就无形中刺激了美国的历史记忆。对美外交话语体系,少讲崛起,多讲复兴,便能避免与美国历史记忆的对号入座。崛起是特定国家,而复兴是其他国家也通行的。今年上海亚信峰会,习近平提出亚洲新安全观,表明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来解决,结果被曲解为亚洲版门罗主义,中国要将美国赶出亚洲。美国人的翻译有意无意忽略“归根结底”字眼,作为过来人,很担心中国效仿当年的自己。
七、要多以对方思维切入,不要老推己及人。
对于香港“占中”问题,中国无形中拿占领华尔街相提并论,其实,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是美国式民主还是欧洲式民主的选择。中央政府主张的特首直选,候选人需获中央政府批准,类似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而占中者反对,主张欧版直接选举,难道美国政府反对中国支持在香港搞美国式民主?!
八、要多进入对方话语体系,不要老自我宣示。
中国重视公共外交,这是近年中国外交的重大进步。公共外交的精髓就是强调互动,而非单方面宣示,照顾对方理解习惯,进入对方话语体系传递信息,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就被国内舆论绑架。2005年中国通过《反分裂法》,英文翻译为anti-session law,便比较好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反分裂”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话语。
九、要多让对方得出结论,不要替对方思考。
苏格拉底式诘问,是西方启迪式教育的经典范例,就是让对方得出结论,用逻辑和事实证实或证伪其结论,从而让对方接受自己见解。对美外交,亦可参考。比如,美国一再敦促中国政府将南海九段线清晰化——到底包括公海皆为中国主权,还是九段线内岛屿、岛礁是中国主权?中国一些人往往感到尴尬。其实中国可以回应说,九段线是1948年划的,早于夏威夷并入美国版图(1959年),当时没有主权、领海(土)概念。如果非得中国现在澄清,只能是全部九段线内皆为中国主权,这样南海问题中国政府无法让步,这不利于美国。推而广之,增强外交主动性、主导性,引领、塑造美国对中美关系认知,并最终推动其更新中国观、美国观、世界观,是对美外交的长远挑战。
十、要多讲案例,不要老讲原则。
中国外交原则挂帅,是中华文化的自然体现,然对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国而言,沟通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之一是“不冲突、不对抗”,美国就很难接受,顶多是不必要的冲突、对抗,甚至这样的承诺都不便做出,生怕被套牢,失信于盟友。美方认为,如果中国在美国关心的问题上切实合作,累进共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比原则性表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