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防汛工作重心应从大型河流和湖泊流域转向重要的大城市。
中国决策者正在筹划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外对话就此采访了众多领域内的专家人士,询问他们希望在中国新的发展蓝图中看到哪些内容。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政府着重把精力放在提升大型河流和湖泊的防洪标准上,其中下游流域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湖泊更是重中之重。过去四年,中国修筑了大量防洪堤坝和其他河道基础设施,强化了防汛抗洪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疏浚河道的项目。正因为有了上述努力,目前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以及洞庭湖等地区的洪涝风险已经显著降低, 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中国多个主要城市近年来都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洪涝灾害。2012年7月北京的一场倾盆暴雨导致37人死亡,大约6万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2013年10月,台风菲特导致位于中国东部的宁波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狂风卷携着暴雨倾泻而下,24小时之内降水量高达460毫米,250万人生活受到了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人民币。今年五月,中国南部城市深圳遭遇暴雨袭击,2000多辆汽车被毁,香港与广州之间的铁路干线被淹,造成经济损失高达800多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应该对城市中心地表洪涝问题做出强有力的回应。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迫切需要改善城市排水整体规划,例如提高在暴雨情况下 众多城市极为脆弱的排水能力。
不过排水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时间——以及资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同时采用“硬性”和“软性”洪涝灾害管理措施,更有效地保护中国大城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软性措施包括洪涝高风险地区识别、洪涝风险预警体系、洪涝应急预案以及限制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新地产开发项目等。它们比硬性措施成本低,通过鼓励市民参与进而改善与公众的沟通,经证明这能够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风险。软性措施的关键在于让公众明白他们所面临的洪涝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例如对自家房屋进行防水改造,或者在特定天气条件下避免出门上学和上班。
在即将到来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我们希望政府仍能继续关注对大型河流洪涝灾害的管理。但是,政府优先采取措施的重点领域应该是人口日益稠密的大型城市,它们才是中国的金融、政治和文化核心。挑战是巨大的。这些城市的脆弱性在近期的暴风雨和飓风中暴露无遗。在大量人口和重大价值的资产面临着城市内涝威胁的时候,政府将中国洪涝灾害管理的重心转向城市和区县将是未来五年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