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以来连续两年到访拉美地区,特别是在今年7月访拉期间,他成功地与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集体会见,共同宣布建立中拉整体合作机制。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未来5年,双方将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三大引擎”,力争在10年内使双边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接近2014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水平。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拉投资,目标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进而带动包括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等安排在内的整体金融合作。为扩大和巩固中拉整体合作的民意基础,中方还推出对拉人文交流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赴华留学、培训和政要访华名额达1万人以上,开展中拉青年领导人“未来之桥”培训计划,推动中拉在地区、次地区、国家、地方、民间等各层次可持续交往。
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中拉整体合作的新局面标志双边合作关系的新起点。它浓缩了过往50多年积淀经验和基础,也昭示着未来走向和战略意义,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
经济合作是新兴大国走向全球的成功之路
拉丁美洲是指墨西哥以南的西半球整个地区,是世界上同中国相距最远的地方。正是由于地理阻隔,中拉交往虽源远流长,却远不及与世界其他地区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曾对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给予广泛的道义和物质支持,提出过“三个世界”的重要理论,获得了世界政治大国的基本地位,但在诸多全球事务领域里中国的全面影响力相当有限,远未达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对外关系目标。上世纪70年代之前,拉美地区众多国家中仅古巴给予新中国外交承认。直到90年代,拉美民众对华认知还停留在“中国男人留辫子”的水平。
对于近30年中拉关系的发展轨迹,至少从两个维度来加以观察。首先,中国走向全球需要一个积聚实力的过程。无论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改变国际地位,“发展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主要是向西方国家打开内部市场的大门,不断吸引、借鉴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加速推进国家产业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内涵式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前瞻性地提出“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第二阶段的分水岭。在“世界工厂”的地位初步确立后,中国需要深度参与和适应全球生产、贸易以及资金、资源的重组,更加充分地利用境外市场和资源,助推自身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最近15年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走出了一条由周边地区向非洲、中东、拉美及至欧洲、北美渐次拓展的“外向型发展”路线。1990年,中国与拉美地区贸易总额仅为23亿美元,2001年达到149亿美元,2012年跃升至 2616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先后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哥伦比亚就推进自由贸易区协定达成意向。
其次,经济合作最终带动政治接近和人文交往。3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开放、融合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获得巨大红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商品、资本和技术不断走向全球各地,中国的发展规模、效率、经验乃至制度优势也不断产生“影响世界”的多重效应。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功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60条决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效益的后续产生,中国自身增长潜力有望得到空前释放,内外开放度将进一步扩大,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角色将逐渐成形。由于中国日益成为影响未来世界发展走势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中国热”已经成为全球各地社会生活的常态现象,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拉美国家亦非例外,其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华合作意识渐成政策主流。2014年5-6月,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秘鲁等国17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达960篇,大大超过历史任一同期。2013年,共有 13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了38所孔子学院。同年,共有9位拉美国家首脑来华访问。
新型合作观是新兴大国的对外战略之锚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赢得新兴大国荣耀和尊重的同时,中国也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近年来,美、日等大国对华战略疑虑上升,加大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甚至围堵的力度,搅动中国与邻国之间的领海主权纠纷。对于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西方国家也十分警觉,不时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给中国扣上“新殖民主义者”的帽子。
从根本上看,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挑战将基于三重因素而发生和展开: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周期的明显缩短和中国自身发展的持续提速,中外利益从平衡、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将更加频繁;二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目标包括完成国家和平统一,对既有主权实施管辖等历史使命,必然会与现存但不尽合理的国际和地区秩序产生矛盾;三是中国应对外部世界认知反差,管控潜在冲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参与解决重大全球安全和治理难题的总体能力仍显不足,滞后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依存关系持续深入、广泛的发展。
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变化,鲜明地提出“积极有所作为”方针,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倡导和践行新型国际合作观念。中国在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合作等各方向齐头并进,开创了新兴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首先,中国将深化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兴大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政治主张。2012年11月至今,中国领导人已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先后十余次提及这一新思维。2014年7月17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表示只有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中国梦”和“拉美梦”才能共同实现。外界评论,“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习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在世界格局加速转换的关键时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共荣共进的关系更加明显,中国呼吁“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使之具有更强大的道德感召力。
其次,中国将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不把自身发展和富裕建立在发展中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2013年3月,习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首次提出新的义利观,表示中国决不走殖民者道路,不片面追求一己私利,而要更多考虑非洲国家的合理需求,力争通过合作让非洲早得利、多得利。在必要的时候,中国应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拉丁美洲与非洲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但中国在对拉合作实践中同样秉持“真、实、亲、诚”的精神。2013年5月,习主席与加勒比8国领导人集体会面时宣布,中国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的加勒比小国的支持力度,除向双方商定的项目提供相关支持外,还将在2017年前为其建设1至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100名医疗队员,为其培养100名在职研究生,提供1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2014年访拉期间,中国分别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签署百余项合作协议,提供优惠贷款和专项资金高达700亿美元,支持上述国家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对华合作,推进中拉产业对接,既为对方解决发展资金的燃眉之急,也为中国产品、技术、设备拓展市场,进一步保障中国持续获取外部资源和能源。
再次,中国将尊重彼此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作为新型文化合作观的核心内涵,提倡文明共处与互鉴。习主席引用中国古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阐明对各国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客观认识,主张在尊重和学习对方优长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自觉、文明自信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中国与拉丁美洲分属儒教和基督教、美洲印第安土著与非洲黑人混合文化等两个文化圈,存在语言、生活方式和习俗、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明显区别和差异。然而,中拉两大文明都具有多源、兼容和独创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走出去”的加速,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保守性已大为减弱,与不同文明积极对话和互鉴的条件更为成熟。可以预见,随着中拉整体合作框架的逐步落实,跨越太平洋的双方文化大交流、大联通、大融汇将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新的友好国家体系是新兴大国的战略依托
现代世界历史表明,新兴大国的出现和崛起必然带来国际格局的变化。同时,新兴大国在应对变化的过程中,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和“战略机遇期”的运气,还须尽可能地合纵连横,依托众多友好国家来分散和缓冲其上升阻力。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面对来自西方的封锁和主要霸权国家的严重威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正确把握世界大势,经过不懈努力开辟反帝反殖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辩证地看待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张弛有度地处理对外关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短短两年内初步完成了新兴大国外交的投子布局。
其一,与美国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引领21世纪大国合作新思维、新潮流的健康发展,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进程,超越“大国政治悲剧”的历史“铁律”。
其二,建立新型多边治理机制,促进旧的国际治理机制的调整和改革。中国先后与欧盟、非盟、阿(拉伯国家)盟等重要地区组织相继建立整体合作框架。2012年1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成立后,积极寻求对华合作,中国则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从各个层面推进双方共识,双方将于2015年开启中拉合作论坛。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新型地区和跨地区治理机制。2014年7月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诞生,成为广受国际社会赞誉的历史性事件。随着该银行总部落户上海,中国有望通过这一机制为团结和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其三,普遍缔结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各友好国家的合作定位。迄今为止,中国与全球40多个国家建立了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巴西、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均在此列。上述关系的内涵大致是:明确双方不是对手;双边关系定位是战略全局而非局部的,是长期而非权宜之计;这一关系属非结盟性质,不是排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