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28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在南京闭幕,而这座城市在今年的经济表现,同样引人关注。
今年上半年,南京市经济增长10.2%,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首位,总量达4107.6亿元,仅次于广州、深圳、成都、武汉,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五,这也是近年来,南京半年GDP总量首次超过杭州。
同时,南京上半年经济增速比无锡快1.8个百分点,两地半年GDP绝对值的差距收窄到不到5亿元,如果宁锡两市下半年继续这种态势,南京可能在今年超越无锡,成为仅次于苏州的江苏第二经济大市,并有望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十。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强市的总量排名出现新一轮调整,最突出的特点是省会城市排名纷纷上升。
表:中国经济总量20强城市排名
2008年,在全国20个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中,包括4个直辖市,6个省会城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6个地级市。2010年、2011年,长沙、郑州两个中部省会城市上榜,把此前在榜上的东莞和烟台挤了出去。全国经济总量20强城市中的省会城市增加到8个,而地级市减少到4个,仅剩下苏州、无锡、佛山和唐山。
省会城市在榜单上的排名,大多也呈上升态势。成都2008年排在第14,2013年排第8,上升了6位;南京从第17上升到第12,上升了5位;武汉2008年排第13,2013年排第9,上升了4位。长沙、郑州等2010年以后才跻身全国二十强的城市,在榜单上的位置也不断前移。
与此同时,非省会城市在榜单上的排名大多在下降。青岛从2008年的第9跌到2013年的第13;佛山从2008年的第11跌到2013年的第18;宁波从2008年的第12跌到2013年的第17。2008年,榜单上前十位尚有深圳、苏州、青岛、无锡四个非省会城市,到2012年,榜单前十位的非省会城市只剩下了深圳和苏州。
3:
省会城市不仅在全国经济强市的总体排名上强势上扬,而且在各省内部的地位也在强化。
仅以跻身全国经济总量20强的8个省会城市而言,从2008年到2013年,除浙江省会杭州、辽宁省会沈阳在全省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下降以外,其他省会城市的占比都出现了增加。成都从2008年占四川省的31.19%增加到2013年占四川省的34.69%,占比提高3.49个百分点,增幅最为显著;郑州、长沙等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占比,提升幅度也在2%以上。而这8个城市中,在本省经济中占比最高的武汉,2013年GDP相当于湖北全省的36.69%,比2008年的水平还提高了1.74个百分点。
4: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制造业为主的沿海非省会城市,占得先机,以出口加工等产业为龙头,经济快速起飞。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这些城市经济增长都趋于放缓,尤其是传统的较低端的出口加工制造,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佛山、东莞等城市在榜单上节节后退,就源于此。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加工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子信息产品等体积小、附加值高、对海运依赖程度低的制造业在制造业总盘子中的占比提升,在沿海地区用工成本普遍提高、在内陆设厂又不会明显提高运输成本的情况下,相关的芯片、手机、笔记本电脑设备等制造业大举在内地布局,成都、武汉、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因其政治中心地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等因素,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从而取代了一些沿海制造业大市的地位。
5: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接近,换言之,不同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之间人均GDP的差距在缩小,这使得城市人口规模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更趋直接。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查阅了全国主要经济大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总体来说比非省会城市要快,这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实力对比的重要因素。
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郑州、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都超过20%,而与此同时,青岛、大连、烟台等在榜单上地位出现明显下降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都在20%以下,尤其是烟台,十年间常住人口只增加了5.01%,被挤出前20也不令人意外。
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上的优势明显,这使得它们相对于非省会城市,对外来人口有更大的吸引力,人口集聚带来市场集聚效应,也推动更多投资客选择省会作为投资目的地,进一步增加省会城市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了人口、市场、就业联动的良性循环。
6: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谓立竿见影。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省会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明显,房地产投资明显高于非省会城市,2013年全国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10个城市中,除大连外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而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省会城市优势同样明显。譬如轨道交通,由于目前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仍需要省级发改部门审批,省会城市因其政治资源优势大多会在一省内率先建设轨道交通系统。譬如南京市,虽然GDP总量在江苏省内一直仅排在第三,但地铁运营里程远超苏锡两个非省会城市,今年年内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80公里,而苏州目前仅为46.8公里,无锡地铁则尚未开通。
省会城市在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有效助推其在金融危机后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7:
2013年经济总量最大的十个城市中,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的,只有天津、重庆和苏州。除上述三个城市和武汉外,其余6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了50%,京沪穗三市的第三产业占比更超过六成。
而在经济总量排在第11位到20位之间的城市中,只有南京和青岛的第二产业占比在40%到50%之间,其他的更低。换句话说,全国十大经济强市,大多数是服务业主导的城市,而排在10到20位之间的城市,大多数则仍是工业化城市。相较而言,服务业对内需依赖程度较高,而工业则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更明显。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服务业普遍比非省会城市更发达。除了此前提到的教育、医疗、房地产、高校资源聚集等因素以外,至少还那包括以下几条:省会城市通常是一省的金融中心,集聚了一省的金融资源;省会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能够较好地聚集一省的科技创新资源;省会城市通常有更突出的航空和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在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中优势明显。这些因素,都使得省会城市在近年来的区域经济版图中越来越耀眼。
8:
概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中国多数特大城市(天津、重庆等个别城市除外)的产业结构正在迅速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
当下中国,政治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仍然非常显著,省会城市在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优势日益凸显,这使得省会城市在聚集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明显强于非省会城市,这直接推动了省会城市实现对一批工业主导的非省会城市实现经济总量的“弯道超车”。这一现象说明,在政治资源方面占优势的城市,经济上将获得更快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