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自2013年12月在几内亚爆发,短短几个月内就蔓延至周边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以及马里、塞内加尔等国家,美国、西班牙也出现了感染病例。11月18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也出现第1例埃博拉病例。就疫情的蔓延范围而言,美国、西班牙和印度的埃博拉病例均为来自西非国家的输入性病例,而且美国、西班牙的相关患者已经治愈。在疫情最集中的西非地区,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两国已解除疫情警报。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则认为,虽然利比里亚埃博拉新增病例减少,几内亚的情况趋于稳定,但塞拉利昂的新增病例却在攀升。另据世卫组织2014年11月29日公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报告显示,截至11月28日,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报告的死亡病例总数已接近7000例,感染病例达到16169例。另外,世卫组织还重申,由于埃博拉病例在一些国家被低报或瞒报,这样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比依然过低。国际抗击埃博拉的战役还远未结束。
国际社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不足与经验
埃博拉是一种发病迅猛、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烈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疫情自1976年首次在非洲爆发,30多年来已经经历过至少3次大规模流行和10多次中小型流行,但却从未走出过非洲,即便在非洲的蔓延也有相对的区域性和局限性。但此轮疫情却在爆发后迅速跨国境蔓延,成为埃博拉病毒史上最大规模和最致命性的爆发,世卫组织也因此在2014年8月8日将其定性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轮埃博拉疫情在蔓延速度和范围,以及感染和致死人数方面均大大超过以往,究其原因,既与非洲国家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几乎缺失的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不利于传染病防治的一些传统宗教及文化观念和风俗、松散的边界管控等有关,也与国际社会的反应迟缓以及相关疫苗研发得不到重视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此轮埃博拉疫情的蔓延充分暴露出国际社会在帮助非洲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投入不够以及反应迟缓。疫情发生长达5个月后世卫组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宣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而且过去埃博拉疫情虽然有过3次大规模流行,但因其从未走出非洲,从而并未引起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及医疗机构的重视,在疫苗的研发和相关药品的试验和运用方面投入不足并进展缓慢。
不过,同样需要肯定的是,世卫组织在意识到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之后,迅速行动起来,该组织不仅努力克服自身人手和资金不足的困难,积极投身抗击埃博拉,而且大力呼吁和动员国际社会参与抗击埃博拉的战役和展开国际合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在2014年9月25日第69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专门召集各国领导人参加应对埃博拉疫情的高级别会议,就抗击疫情动员更多的国际力量。
在世卫和联合国的动员和协调下,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古巴等国家纷纷行动起来,不仅提供资金、医疗援助物资、病毒检测实验室以及药品等,而且派出更急需的医疗援助专家。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有效介入推动和加强了非洲国家遏制疫情扩散的努力。当今年7月23日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在拥有2100万人之多的非洲最大城市尼日利亚拉各斯被发现后,世界公共卫生界曾感到震惊和紧张,担心埃博拉病毒可能会以超大规模在尼日利亚这个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乃至整个非洲散播开来。但在尼日利亚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应对协调之下,通过采取高质量的接触者跟踪、筛查行动,以及运用此前比尔·盖茨基金会帮助建立起来的先进病毒实验室实行快速检测和诊断,成功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如今,这些宝贵经验正在进一步提炼并在其他非洲国家推广。
抗击埃博拉:中国大国责任和软实力的展示
在抗击埃博拉的全球战役中,中国一直坚定地走在最前列,采取的是全程跟踪和全程支持的全力以赴战略。早在2014年4月,在埃博拉疫情爆发的初期,中国政府就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四国各提供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的首批防控救治物资。8月7日,随着疫情的扩展,中国政府又向上述西非国家提供包括防护衣、消毒剂和热检波器等急需用品在内的总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时宣布,中国再向疫区国家提供金额为2亿元人民币紧急现汇、粮食和物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和非盟各提供200万美元现汇援助。10月29日,中国又启动了第4轮“抗埃”援助,而且较之前3轮,援助力度更大,内容更全面,包括:增加派遣公共卫生专家顾问组,帮助疫区3国分批培训当地医护人员;继续提供病床、救护车、个人防护设备、焚烧炉等急需物资援助;为利比里亚援建一所100张床位的治疗中心,派出160名医护人员并负责运营;向联合国应对埃博拉疫情多方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启动中非公共卫生长远合作计划,2015年为疫区3国、非盟和西共体等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举办12期公共卫生及疫情防控培训班,开展中非传染病防治联合研究,积极研究派遣专家参与非盟“非洲疾病防控中心”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特派团核心小组定期会议,派员出任联合国应对埃博拉疫情特派团高级官员,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伴随中国总计已达7.5亿元人民币援助物资和援助资金来到非洲抗疫第一线的还有更宝贵和更急需的人力资源——那就是中国援非医疗队以及中国的防疫和公共卫生专家。从1963年4月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被派往阿尔及利亚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向非洲派出2万多名援非医疗队员,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救治了数以亿计的患者,有近50位医疗队队员因此献出了生命。目前,中国在非洲42国有43支援外医疗队,队员近千名。此次,当危险的疫情来临,中国驻上述疫区国家的医疗队不仅没有抽身逃离,而是选择坚守、与非洲朋友共患难和共同抗击疫情,而且更多的中国医疗专家从国内陆续慨然奔赴非洲抗疫第一线。随着最新一支163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于11月15日抵达利比里亚,目前在疫区工作的中国专家和医护人员已达700人次,超过古巴成为全世界派出人员最多的国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病魔无情人有情”,当非洲国家遭遇疫情阻击,他们知道中国兄弟会站在他们身边同患难共战斗。这既是中非友谊的真实体现,更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必然担当。外媒因此有报道认为,“中国的医疗外交正在获得丰厚的政治红利”。塞拉利昂外交部长高度赞扬中国的帮助是在灾难时期显示出的“真正友谊”。他说:“中国慷慨的援助表明,中国是塞拉利昂和非洲国家的真正战略伙伴。中国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和正直。”
另外,在抗击埃博拉的战役中,中国医学界还显示出快速和先进的医学研究水平。据悉,一家中国制药公司(四环医药)已经研发出一种名为“JK-05”的治疗埃博拉的药物,并已获得审批投放非洲市场。因此,甚至有日本媒体认为,“中国这款药若取得成功,将大大促进中国制药行业以及北京在非洲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