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兴国家市场急速扩大的同时,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却没有大幅提高的迹象。在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企业显著提升,而在日本国内的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日本的制造业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今后应当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成为当下所要研究的问题。
另一方面,与新兴国家相比,与日本同样拥有较高国内生产成本的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德国经济良好运行的稳定器。而在美国,在一部分的制造业回归国内的同时,政府也制定了关于促进制造业复兴的对策。
目前,生产成本高的发达国家大都建立起一种在本土进行产品企划和设计,将生产制造委托给工资较低的亚洲国家的国际分工体制,以强化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收入水平提高,新兴经济体已不仅仅是产品生产基地,其作为新兴市场的吸引力也在增加。日本的制造业也在加速发展国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曾经在发达国家进行的产品生产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新兴经济体,结果导致本国制造业缩减,产业空洞化严重,进行全方位转变迫在眉睫。
一、当前日本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企业抬头,各国中以日本法人税为代表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使日本的制造业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产业空心化及技术外流,成为削弱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011年,日本一项“对产业空心化的相关看法”的调查显示,日本当前人才、技术外流加速的原因主要在于日元升值、用人费用过高、电力等能源供应问题、税收过高、人口减少、新兴经济体等国外市场迅猛发展等几方面。其中,认为用人费用过高的占总调查人数的近40%,38%的民众还认为在东日本大地震后能源供应受限也成为阻碍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与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相比,尽管日本在技术实力和产业集群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业基础和全球化上却处于最末,尤其是在全球化上远逊于其他国家,并且在企业经营能力上也不及美国、德国和英国。
像电视这种已经商品化的产品,日本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和利益,尽管在新产品发售时拥有较高竞争力,但逐渐被新兴经济体迎头赶上,已经被认为有显著下降趋势。然而,日本企业在利基市场上仍维持着较高竞争力。
在欧洲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当前德国的制造业仍保有强大的竞争力。提到德国,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德系车”,但在德国的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和零部件制造也是其强项。
尽管都是再传统不过的领域,但哪怕在距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德国的产品也保持了品牌效应。而德国本身并不单单埋头于生产制造,像博世、大众汽车、西门子这样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被世人瞩目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在德国,虽然目前出口额的半数以上都面向欧元区,但从增长率来看,自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后,德国向新兴经济体和东欧三国的出口额正在飞速增长。
2.德国独特的中小企业优势
在德国,虽不乏有宝马、奔驰、大众、博世、西门子、巴斯夫等世界知名的大型全球化企业,但近年来广泛见诸于媒体,被视作“德国制造业优势的象征”的却是“独具特色的德国中小企业群”。
并且像通快集团等,在世界各地拥有生产基地,企业雇佣员工在1万人以上的准大型家族企业群也非常引人瞩目。这类企业多数从事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虽不像大型企业具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但在其各自的领域内却被业内人士所熟知。
在日本2013年发布的通商白皮书中,对德国的中小企业(Mittelstand)经营战略的相关分析大致做了如下总结:“企业战略特点”主要为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对优势产品的竞争力作进一步深化;更重视品牌效应和质量的取胜,而不是打价格战;并且虽身为中小企业,但在产品创新和研发方面投入的精力以及资金比例完全不亚于大型企业;同时积极推行出口和向海外发展的全球化经营模式。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在全球化中主要拓展其优势领域。在企业性质方面,这些企业多数为B2B模式,而且很多都是在地方扎根的家族式经营企业。
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也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了案例研究,关于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成功的欧洲(德国)企业的特征总结出如下几点:
(1)形成了中小企业支撑德国经济的社会共同认识(与日本相比,社会认可度很高);
(2)在企业创业之时就有全球化经营的规划;
(3)重视培养青年员工对国外文化的适应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国际感觉;
(4)在重视德国国内生产制造的同时,同样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品牌效应。
日本2013年版的商业白皮书指出,支撑德国中小企业(Mittelstand)竞争力的制度和环境的要素主要为:(1)双重教育机制,(2)资金筹措,(3)研究机构和大学,(4)在外工商联合会,(5)政府扶持等。
3.德国产业政策的变化
在欧洲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德国仍能经济维持着良性运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下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然而,今天德国企业的强大,不仅因为其经营战略上的特点,而德国的经济政策和工业政策也起到了相当的效果。
在两德统一后,德国经济上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经济下滑,而其后也面临着制造业空洞化的担忧。但在进入2000年后,施罗德政府实施的结构改革,以及1999年引进欧元和欧洲统一市场的诞生成为推动德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宏观因素。
施罗德政府和默克尔政府不断下调法人税,其结果是德国的实际法人税率在2001年下调了约50%到40%,2008年又下调了约30%,与目前的日本、美国、德国相比远远低于上述国家(见图1)。政府对失业保险等待遇优厚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新修改,同时动手进行雇佣制度改革(哈茨改革)。因此,在进入2000年后,在发达国家的人均劳动成本多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德国却得以维持在较低成本或者仅有少许增加。
4.新时期的对策
当前在德国,“工业4.0”项目作为“高新技术战略2020”的一环已经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解决“综合工业”中的尖端技术研发问题,同时也被称为“智能工业”项目。“工业4.0”概念被认为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代表,人们期待它能对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促进集中型生产向分散型生产的转换,以及构建智能网络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德国已经将“工业4.0”定位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力图通过该项战略,提高德国在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两方面的国际优势,以及实现成为未来制造业技术领导者的目标。
三、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中,美国一批企业开始将中国的生产基地迁回本土,重新在美国启动制造和生产,形成“制造业复兴”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显著上涨,“利用亚洲廉价劳动力生产”这种一边倒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消失。
在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果,以及奥巴马政府为了促进就业而推行的制造业回归政策都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而以3D打印技术革命为代表,IT科技下新一轮生产技术革新正在发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目前正在试图组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
在美国,从国外转移回其国内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正不断增加。例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在2012年将其在中国的热水器生产搬回至美国的肯塔基州;卡特彼勒公司在2013年将日本相模公司生产的小型推土机和小型油压挖掘机迁移至美国乔治亚州一事也引起了广泛讨论。生产基地更靠近客户的目的,是想以此提高对客户的服务。
在企业将生产基地迁至美国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国外企业。例如德国的西门子的燃气轮机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生产,主要用于燃气发电,而公司现已经将生产基地移交到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西门子此次转变主要针对该领域的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通过页岩气开发,美国已成为主要天然气生产国,西门子在此基础上强化生产体制的同时也在计划从美国出口产品。
前文提到的将小型推土机和小型油压挖掘机等的生产从日本迁回美国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美国页岩气等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本土的客户需求量增加,而本地化生产能更好地应对顾客需求,这也成为了制造业回归美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4年1月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要通过制造业的持续回归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仅仅是随着资源开发需要传统制造业生产的回归,3D打印等技术革命的出现也将大幅改变现有制造业的情况。
2. 美国制造业的大趋势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2013年发布的《检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报告中指出,现有迹象表明,在美国旧金山等大城市,同样在计划进行新形势下的制造业复苏。
美国加州制造技术咨询公司(CMTC)就此提出了未来美国将成为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可能性,以及在美国像3D打印等新型尖端技术中心出现的可能性。
2013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3D打印技术研讨会”中提到,随着3D打印技术可应用的材料种类的扩大,预计该技术未来将在航空航天、汽车产业、国防产业、医疗卫生等领域迅速普及;而普通消费者在掌握3D打印技术后,更容易参与进制造业的设计过程中,从而有望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
3. 美国的产业政策动向
对于迎来第二任期的奥巴马政权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对于增加就业、发展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回归尖端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方面,美国必须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创新政策。
因此,美国政府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在2013财年中投入22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创新制造工艺、尖端工业材料研发以及机器人制造为主的尖端制造领域的研发。
2012年7月,AMP发布了一份名为“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的报告,其中对强化美国的制造业基础提出了16项建议。
在这份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创新系统对于美国尖端制造领域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彻底改变生产方式,以新型技术领导世界。
其内容主要包括改进税收等政策,保证美国提供最好的创新环境;建立良性投资机制,保证强大的新技术得以开发;发展共性设备和平台,重构先进制造业发展理念三大方面。
四、日本未来制造业的出路
日本国内的工业正面临着多重困境,国内工业结构环境的恶化以及少子化等原因导致内需低迷,产业空洞化的担忧一直未能解决。因此,通过上文对“制造业复兴”为目标的美国的具体对策、和高成本结构的德国能够发挥竞争力的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对日本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探讨。
基于上述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特点,关于日本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挖掘占据竞争优势的市场
首先,日本应当发挥当下硬件制造和零部件制造的优势,稳住该领域地位。虽然多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经将重点转移到软件领域,但日本的企业在强化以软件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的同时,应当重视可以发挥硬件制造以及零部件制造优势的领域(如必须使用模拟技术的领域,仅用软件无法发挥其作用),开拓这一部分的市场至关重要,而同时继续稳固硬件制造的优势地位也是重中之重。
其次,通过伙伴合作构筑高门槛的价值链。通过与日本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协作,有望构筑彼此优势互补的快速的、全球化的价值链。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流通业与服务业作为当前新兴产业,这些行业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对于全球化运营同样十分重要。
最后,要重视知识产权经营。在开拓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时,必须明确区分两个领域。一是对行业整体趋势进行预估后可以对外开放的知识技术领域,二是作为技术经验需要严格保密的领域。能够准确连接二者的知识产权经营因而成为当下新兴热点。
2. 创造新型市场
日本目前有足够经验发掘针对发达国家特有问题的潜在市场,在流通业及服务业的配合下,重视发达国家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如随着少子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医疗、护理、福利等领域的市场。
3. 培养和保障适应新型制造业潮流的人才
企业应通过多样化管理培养和保证人才,合理录用外籍员工和女性员工,高效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年员工,力求构建对不同员工进行量才录用的人事体制(多样化管理)。
大学方面,应致力于培养产业界需要的人才,如跨学科和融合化领域的人才。既要培养懂得高新技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又要重视培养工业基础学科(冶金、金属、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人才。
4. 推进地区创新
首先是要促进校企合作。在德国,通过校企合作政策,大学教师、大学本身也能够从中获益。日本应当重新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机构的奖励办法,尽快讨论施行校企合作计划。其次是对分布密集的中小企业实施结构转变,日本应当参考欧洲的先例,强化产业集群化管理,计划建立联结国内外产业集的双赢的地区间联合,并将此作为中小企业结构转变的工具,重新设计产业集群。
注:
译自:【日本】《关于发达国家如何发展制造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