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领导人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时间,以这两个概念为代表的中国新领导层全面开花的区域和国际经济战略,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近日被频繁使用的「丝绸之路」概念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和政治概念,而是一个流动的历史概念,也不仅仅是以传统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概念。就与该概念目前关联最密切的区域能源合作而言,「新丝绸之路」和诸如「欧亚」等概念,作为空间和政治经济上的边界,也随着能源技术、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周边国家本身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包括中国在内,动用或者接受「丝绸之路」话语的国家都要做好准备,对上述概念保持一定的开放程度,不断修正自己对于上述概念在空间和政治边界上的界定。
具体而言,随着「丝绸之路」和欧亚概念在近年的兴起,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大国都提出了三套不同的地区发展方案。美国在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俄罗斯在2012年全面提出「欧亚联盟」,中国最近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外至少还有土耳其、韩国、哈萨克斯坦等次级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积极动用了「丝绸之路」话语。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重心落在打通从印度开始由南往北的通道上,促进从南亚经阿富汗到中亚的经济走廊建设和地区发展。和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相比,2011年美国版「新丝绸之路」动议的提出非常仓促,主要是为了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前提下,为该地区提供一个正面话语,这种心态导致美方没有很好评估政治意图背后的经济利益。
美国「新丝路」计划排斥中俄
目前美国和盟友资源有限,所以希望与新丝绸之路有关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能够财政独立,并且主要由私营部门驱动,而现实中间美国企业不愿意承担进入该地区的风险。美国在推进新丝绸之路计划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又坚持排除中俄。对于中亚国家,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更多的是将该地区经济重新导向美国的新盟友印度,而削弱和俄中的关系。但是相应的具体政策都没有得以有效实施: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天然气管道。但是现实项目基本停止,或者根本没有开始。而且,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已有建设成就也没有说服力,使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对美国是否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和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推进此计划产生质疑。因此虽然其提出时间早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但实效有限而且已基本退出政治舞台。这些因素都导致美国版本的新丝绸之路已经很难起到最初预期的效果。
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项目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项目,和此前提出的关税同盟和欧亚共同经济空间一样,都带有明确的在政治上整合前苏联空间的意图,而欧亚联盟更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个人项目。在中国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之后,俄罗斯会越来越多地使用「选择性一体化」策略:深化和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经济相互依赖,增加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影响,土库曼斯坦则被忽略——只要它保持稳定和中立,俄则将在中亚有称霸野心的乌兹别克斯坦视为最大问题。
欧亚联盟本质是政治项目
中亚地区的一体化过程,最有可能导致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主权被逐渐吞噬。对俄倡导的多个一体化项目,中亚国家态度不同且不清楚,导致没有合力,美国也不愿意与这些由俄主导的项目和组织直接对话。俄主导的这些一体化项目对外也可能形成新的贸易壁垒。考虑到中国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贸易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俄罗斯,使得未来可能加入欧亚联盟的国家的态度都不积极。去年开始的乌克兰危机、克里米亚事件和近期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经济呈现危机前兆等变化,都可能会让欧亚空间内的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目前追求的欧亚空间进一步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的构想产生更多质疑。但同时,近期俄罗斯面对经济制裁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又给欧亚空间内其他国家与其谈判的筹码,同时给中期内加快欧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高的政治必要性。
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原有的经济模式遭遇瓶颈,国内结构需求发展到某个阶段需要对外施展,进一步持续发展需要新动力,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需要借助对外发展来调整,「一路一带」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诚然,高铁等技术突破会为「一路一带」建设提供硬件上的可能性,但本质上还是国内整体局势的变化直接导致「一路一带」的提出。「一路一带」的提出也可视为中国外交话语权的主动出击,这与新领导层重视主场外交和议程设定权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事实上,「一路一带」的现有内容有不少过去已有的政策主张,比如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管线建设、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与中亚前苏联地区的农牧业合作、跨欧亚的交通带建设等。这些政策主张本和「一路一带」并无直接关系,而且在近几年已经得到推行,只是如今要推动「一路一带」建设,便把这些既存政策主张再次纳入「一路一带」的战略规划中来。
中国版丝路计划集中在经济发展
在中俄美三个大国提出的地区性发展动议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体,也是类似宏大计划中唯一一个全面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并且有具体内容的计划。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已经承诺的具体资金投入,也使得她提出的经济带最具有实质意义。和其他的类似计划相比,中国主导的经济项目超越了关于内政事务、国内改革或者博取政治影响的话语;和俄罗斯相比,中国不要求中亚国家绑定某些贸易政策或者寻求贸易交易背后的政治结果;和美国相比,中国不要求中亚领导人同意国家内部改革的时间表。而且,总体上,中国投资者和西方投资者有很大不同,后者受制于本地法律、环境保护和避税的诸多丑闻,并且不同意帮助当地政府实现经济多元化。因此,中国为「新丝绸之路」合作伙伴开出的条件(包括能源合作的条件)更能够被接受。同时,中国也将中亚各国一直在寻找的能源市场多元化转变为现实,因此以能源合作为主导之一的中国版丝绸之路,在该地区的多个宏大叙述中具备了足够的竞争优势。
还有就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中国已经建立和正在筹建的,可能为「一路一带」计划实行融资的区域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就两者的性质和职能而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政府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而「丝绸之路基金」是一个高规格的政府多边合作基金,其地理覆蓋范围更广,并允许民营资本的加入。
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制度建设,还处于紧锣密鼓的商讨阶段。其创新之处,一是在于中国可能会借鉴在国内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比如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此外,中国可能会突破完全按照出资额或者资本比例来分配机构的控制权的惯例,即不严格按照股权和资金投入取得相应比例的投票权和控制权。这会使机构中各出资方的主要权利相对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际机构和开发性金融国际合作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和突破。这些内容目前在其他国家「丝绸之路」的构想中都没有出现。
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设过程中,保证投资效率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当大量潜在投资是在投资周期漫长的公共品领域,而投资所在地又大多是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较高的地区和国家的情况下。另一个难题是如何避免中国成为这些金融机制实际的控制者。不管是在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还是在丝路基金中,中国毫无疑问都是最大的出资方。若将视线转向美国,会发现美国正是凭著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拥有的股份获得实际的否决权或者主导权,造成对小国的不公平。因此,中国需要避免重蹈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覆辙,避免对「一路一带」金融机制的绝对控制,违背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中国也需要规避所占股份份额多所致的大份额的风险,面对这一挑战需要高度的政治和经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