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弱复苏的外部影响和“三期叠加”的内部影响渐次显现,中国实体经济增长依旧困难重重,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增长引擎均动力下降,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离岸人民币存款等一系列数据的最新变化也流露出国际资本流出中国的端倪,而备受关注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连续贬值,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极端的走势不断削弱着市场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国际媒体上充斥着唱空中国经济、做空中国市场的论调,而远期汇率市场上人民币贬值预期则日趋强烈,曾经栩栩如生的货币崛起转瞬间就被不期而至的危机冲击得烟消云散。
笔者以为,“人民币长期趋势由升转贬、国际热钱掉头撤军、中国经济由此转盛为衰”的阴谋论论调仅仅是一种幻象。人民币的反常波动,本质上是“预期超调背景下,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资产配置自发调整的共同结果”,将其与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相挂钩则是一种片面的解读。
这里的预期超调,简单地说就是过度担忧,人们对经济变量、市场走势的心理判断超出了实际变化的程度。在网络发达、信息通畅的当今时代,预期超调并不那么容易产生,毕竟人性是多疑的,面对某一个危险信号,人们总是会谨慎细究,不会轻易被夸张的言论或是扭曲的事实所左右。
之所以当下会发生预期超调,原因有二:其一,惯性思维让变化显得更加突然。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于全球危机中的“独立”增长,让市场习惯了“脱钩”的论调,即中国经济有能力化解任何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的挑战,但现实表明,这种能力并不是源自内生增长动力的长期培育,而是来自次贷危机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度刺激性投入,而一旦前期大规模救助的后遗症碰上主权债务危机的新挑战,“脱钩”就有如明日黄花般虚幻,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滑坡,中国经济不再显得特殊,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进入了增长减速的慢车道。此外,最近几年国际社会一直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于舆论造势之中,人们已经习惯了人民币稳中有升的论调,也习惯了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升值的长期趋势,突然出现连续贬值态势,让市场更加措手不及。
其二,多重危险信号相互叠加并相互确认。单一信号容易被甄别,但多种危险信号的同时涌现则会让市场应接不暇。当下,欧洲问题不断升级、实体经济数据暗淡、通胀率大幅下降、沪深股市升势受限、房市大范围趋冷、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大幅下降、4个月内二度降息等一系列信号夹杂在一起,相互印证、相互强化,让市场更容易陷入过度恐慌的境地。
预期变化会导致行为变化,而预期超调则会导致过度的行为变化。一方面,从国际视角看,在欧洲危机深度蔓延、全球经济增长失速的背景下,国际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资产配置,将资金从前期相对强势的新兴市场转向当前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美国;另一方面,从国内视角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降温背景下,私人部门结售汇并持有人民币的激励下降,购汇并持有外汇的激励上升。两相结合,国际资产配置的区域调整和国内资产配置的币种调整共同产生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短期上行压力(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行压力对应着贬值压力)。预期超调则使得国际和国内层面的两种调整行为更趋强烈,人民币短期贬值压力被人为放大。
关键在于,对于所谓资本外逃而言,国际资本小幅流出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事实,而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而言,国际资本小幅流出又仅仅是基于过度预期的两种过度行为中的一种。因此,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为佐证、建立在不完整事实基础之上、夹杂着片面理解的热钱大幅外逃说和中国危机说,显然是一个貌似正确的误解。
那么,该如何正视被唱空的中国经济和连续贬值的人民币呢?笔者以为:直面风险,最重要的是正视自己,不要被危机的幻象轻易击垮。正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虽在减弱,但并未消失,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则有望输入更稳健的新助力;正视人民币,短期内国际、国内资产再配置引发的汇率动荡并未动摇货币崛起的物质基础。尽管压力渐增,但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未来依旧值得我们保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