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角度分析,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有两个: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两个难题正在出现有解的可能。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正在凭借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渠道优势与数据挖掘所蕴含的核心竞争力,尝试突破束缚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与成本枷锁,一定程度上扭转信贷资源分配的不对称格局。
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美国在这方面已先人一步。
图:从理论角度分析,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有两个: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
2009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上线,向公众开放政府拥有的所有公共数据。截至2011年12月,Data.Gov共开放原始数据3721项、地理数据386429项。
我国潜在的大数据资源非常丰富,从电信、金融、社保、房地产、医疗、征信体系等部门,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站等,覆盖广泛。打破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来支撑。
然而,现阶段我国所披露的数据仅仅是局部的、碎片化的,尤其是对评估小微企业信用至关重要的社会征信体系,仍旧是区域割裂、透明度较低。由于不再仰仗人力,互联网金融机构严重依赖公开信息的获取,因此获取信息的高成本无疑扼住了小微金融发展的咽喉。
以典型的P2P模式为例,借助后发优势,我国P2P借贷平台的交易流程与机制完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然而,在信用评估时经常面临公开信息不足的窘境。有健全、完善、公开的征信系统以及成熟的信用评级市场作保障,美国P2P平台能够将信用评估模块完全外包。信息生态是决定P2P机构在未来能有多大施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社会信息的归集联网、公开分享工作,由于其统筹的复杂性,必须由政府机构来主导实施。大数据时代里公共数据应该被作为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只有如此才能让数据中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数据的可得性是大数据得以应用的前提,而数据的真实性同样具有关键意义。
在我国现行税制背景下,小微企业为了规避税费或争取优惠政策而有意不真实反映经营和财务状况,以致企业无账可查,一个企业两套账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此形成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形成强烈的信息不对称。
不仅如此,投机性的财务造假在信贷市场上起到了“劣币驱除良币”效应,造假企业往往愿意承担贷款的高利率以最大化投机收益,这就将财务状况良好、诚信经营的企业逐渐挤出市场。
这种无效数据的大量生产与无序流动严重扰乱了大数据时代的正常秩序,也对数据挖掘产生了恶劣影响。因此,创建一个有利于企业生产真实数据的生态环境,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从政府层面来看,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属当务之急;从市场角度来看,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市场监督、提高其伪造数据的成本,也是可行的改进方向。总之,以政府带动市场,优化小微企业生存的生态环境,鼓励真实数据的生产,将是大数据时代里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必经路径。
“大数据+金融”模式同已有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诸多途径在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低成本的、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结构。从一个“泛大数据”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联保、互保模式,还是社交网、商圈概念,这些已经过市场验证对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有帮助的关系型信息,都可以纳入到大数据的动态仓库中并从中提炼对信用评估有价值的实质内容。扁平化的网络世界与大数据掌控客户的强大能力,令信贷资源不再稀缺。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直到社会公共数据信息真正实现联网、开放与共享,鼓励真实数据生产的体制、机制真正得以建立,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才能拥有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我们才能真正迈入金融“大众化”时代与大数据时代。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