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速创六年来新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入最终规划阶段。中国政府承诺会改革、巩固国有经济,以解决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贪污腐败问题。
目前,铁路、核能等其它行业都已宣布要重组合并国有企业。尽管从政治层面来说,进行重组合并要比市场改革更易实施,但这并非前进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需要做得更大,它们需要做得更好。
国有企业是中共过去的遗产,对中国的经济至关重要。今天,它们仍旧贡献着1/3的GDP,并能优先获得国家信贷。中央政府本身就拥有超过100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国防、石油和能源等战略行业。
这些企业同样也是国际市场的大赢家,控制着6900亿美元的巨额海外资产。去年47家中国央企登上世界500强榜单。
经过30多年的市场改革之后,人们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国有经济总量和国有企业的数量都已减少。2003年的196家央企,如今已减少到112家。但实际上,除三家之外,其余“消失”的央企都被并入了其它央企。
据布鲁金斯学会最新报道,2003年,中国央企子公司的平均数量已由2003年的82家激增至2010年的191家。但中国在对央企的整顿中明显缺少一个规范化的流程,效益低下的央企应该实现私有化或宣告破产。
提倡以合并方式进行改革的人认为这样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效率和竞争力。例如,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两大核电企业合并后,会产生一家市值960亿美元的企业巨头。
届时,国家核电从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ing Electric)购入的第三代核能技术将与中电投的雄厚资本结合,实现双赢。而更为理想的是,国家核电董事长王冰华曾担任过中电投总经理一职,这令谈判过程和日后的行政整合更为顺利。然而,如此理想的条件是不可能复制的。石油、造船和电信行业的大型合并已有不少传言。
通过国企合并,中国并不能拥有全球行业领先企业。相反,有可能会放大现在的执行效率低下问题,并给监管带来更大的挑战。根本问题在于政府而非市场,决定了重组哪家国企以及如何重组。
中国政府应该减少银行贷款对国企的倾斜,并说明将对市场开放哪些受保护行业。对一些濒危企业,中国政府不应该只是兼并或帮其摆脱困境,而是应该建立一套规范、透明的程序,关闭濒危企业,并将其资产归为私有。
如果中国政府并未准备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至少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加强监管,改善激励机制。例如,在加强董事会的作用及内部审计流程方面,政府可以对企业高管进行问责。
大部分央企在过去的五年内才成立了董事会,其中,又多由内部人员构成。而且,央企缺少对其庞大的业务和人员的监管。例如,经报道曝光企业3600美元天价午餐事件。现在已有7家国内外会计事务所着手调查国企的海外资产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应该将国企薪酬与市场业务能力关联起来,对提高企业生产力,增加企业盈利的高层管理者予以奖励。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建立这种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而是宣布将企高管导的报酬降低50%。在反腐的大环境中,降低管理人员的待遇可能会更易引起民众的共鸣,但肯定不能激励亟需实现的业绩提升。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是否将权力让与市场。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放权,将会继续拖累持续放缓的经济。这并不只是狭隘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
改革一旦失败,将会削弱中国国企的海外竞争力,并威胁其与海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如果中国领导人继续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由此产生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改革成本。
原文链接: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opinions/2015/04/23-chinas-state-enterprise-reform-leutert
注:
本文为瞭望智库摘编自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报告“China’s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Bigger, yes, but better? ”,由瞭望智库研究助理高晓乐编译,原文发表时间为2015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