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全国上下正在掀起一股智库建设的热潮。201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任务。2014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些对于智库工作都是极大的推动。今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 《意见》),《意见》有六部分共26条,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格局、改革方向和制度、组织保障等方面做了全面分析和战略部署。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专门针对智库建设出台意见,也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于1995年在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作为我国著名智库之一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为中央宏观经济决策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广泛咨询服务。其具有贴近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机构、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特色,以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主,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要的智力支持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这样总结评价当前我国智库建设现状,“目前我国的智库数量多,质量水平却不高,机构间发展差距较大。同时,中国智库特色并不明显,专业化程度较低,开放度不够,全球化程度更低。”马晓河强调,作为成功的智库,必须要能对国家提出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做到高端智库机构相对独立,研究成果相对中立、公正,不人云亦云。除了向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之外,还应为社会培育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探索能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
在马晓河看来,提高我国智库在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用制度和政策安排使其能公正、公平地为决策和社会提供服务,对于今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说至关重要。此外,他还强调,应强化智库的中立性与公立性以及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为决策和引导社会发展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新型智库应具备八大标准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如何理解?从规范智库建设的积极影响角度来看,《意见》呈现出哪些亮点?
马晓河:在我看来,《意见》共体现出四大亮点:
第一,《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概念和标准做了界定。《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特色新型智库应具备8个标准:(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3)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4)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5)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6)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7)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8)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等。
第二,《意见》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 “三个面向”,即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这个体系是多元的,既包括了由政府举办的智库,也涵盖了由企业和社会举办的智库。例如在《意见》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要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高端智库,造就一支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智库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
第三,《意见》提出要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支持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协、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军队系统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及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第四,《意见》还提出要对不同类型智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智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研究体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应用转化机制、国际合作交流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当前我国智库建设现状总体如何?与国际上的优秀智库相比,我们仍存在哪些差距?
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面对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从高位转向中位,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在加快转型,在此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积累在明显增加,此时,迫切需要高端智库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
但是,目前我国的智库建设,一是数量多,质量水平不高,机构间发展差距大。大多数智库都在为国家的既有战略方针、体制、政策做背书。从现有出版的书籍、报刊内容看,相当多数作品都在阐述解释政策,跟在政策后面跑,而国家需要的前瞻性、战略性的上策不多。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能够创新、用得上的高端智库,可是这类智库成长速度太慢,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中国智库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清,专业化程度低。通过考察国内现有知名智库发现,其研究咨询的内容时有雷同。“三个代表”一出台,各大智库机构都去抢着研究三个代表的课题;“转变发展方式”一提出,各大智库机构又去抢着研究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一经颁布,大家又去立题研究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内容。一味地跟风,在同一层面上重复劳动,没有形成差异化研究特色。
三是开放度不够,全球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智库在对外开放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但与我国的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相当多研究机构呈“内向型”,即给自己设立了许多条条框框,关起门来搞研究,自拉自唱。这种现状与我国在新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亟须谋略、方案、政策的发展需求不适应。
四是国内智库独立性和中立性还有待提高。
官办智库要充分运用其天然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与学院智库及社会智库相比,官办智库有哪些突出优势?又有哪些劣势?
马晓河:与学院智库和社会智库相比,政府智库主要有以下四点突出优势:
一是人多、规模大,机构设置齐全。目前,国内几家由政府举办的智库,内设机构齐备,研究咨询队伍庞大,职工人数多则千人,少则也有数百人。这些机构储备了相当多的人才精英,有不少还是业界领军人物。如果体制机制科学,他们将是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的咨询队伍。
二是基础雄厚,运行规范,有财政资金支撑,少有后顾之忧。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的多年支持下,这些研究机构从办公用房到办公设备以及研究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同时,每年财政还要划拨事业经费,以保障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社会智库则不同,办公用房要租借,办公设备和科研手段现代化要自掏腰包,每年的运行经费还要“找米下锅”。可见,官办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政府办智库具有天然优势,能同时获取两个渠道的信息资源。目前,在国家信息还不充分透明公开化的前提下,政府办智库既能及时获取市场上没有或迟到的信息和决策动态,又能依靠现代化手段获取市场上信息,这为官办智库提高研究咨询质量效率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四是靠近政府,与决策部门有着天然联系,提出的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建议,能及时送达决策部门,被采用的概率大。而社会智库与政府距离较远,信息渠道不畅,即使有成果,送达成本也相当高。
而从劣势方面看,政府办智库体现出的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管理体制僵化,创新限制多;市场意识不强,竞争能力偏弱。
高端智库应为社会进步发挥正能量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真正成功的智库,应对国家和社会发挥怎样的价值与作用?
马晓河:作为成功的智库,首先要能对国家提出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批评政府,也不是一味地为政府政策背书。从这个角度讲,高端智库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第一,在政府做出决策之前,能够提出具有超前性的战略咨询研究成果,这类研究成果可帮助政府科学决策。第二,对决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能及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第三,对政策实施后的结果能做出公正评估,能为决策者总结出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目前,国内智库在第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第二方面,花在解释政策上的工夫太多,用在发现问题并提出纠错方案上的工夫则太少;在第三方面,用在总结经验上的笔墨太多,用在揭示教训的笔墨太少并多为轻描淡写。
其次,高端智库机构相对独立,研究成果相对中立、公正,不人云亦云。我以为,作为高端智库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应该有充足的创新空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要说、想说、该说的话,而不是总跟在别人后面讲些套话、大话、废话,也不是讲些偏袒话。要从研究者的立场,挖掘大量论据,得出能够影响决策、影响社会的科学观点和结论来。
再次,高端智库应为社会进步发挥正能量。当前和今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转化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期,前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当前以及今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时时都在影响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这些矛盾问题的化解,亟须一批高端智库为国家和社会出谋划策。智库要有社会责任,少抱怨、少指责,不刮风、不添乱,多出好主意、多发好文章,服务政府,引导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正能量。
最后,高端智库除了向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之外,还应为社会培育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探索能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两千多个智库,大多智库面临着人才缺乏,科研创新不足,管理制度僵化等问题。成功的高端智库应在培育高端人才、推进科研创新、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走在前面,对社会起引领作用。
提高智库地位对建设新型智库至关重要
马晓河:我国智库发展就像有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更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支持他们发展。对此,我建议:一要提高我国智库在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用制度和政策安排让他们能有公正公平的机会,获取必要的信息,为决策和社会提供服务。
二要强化智库的中立性与公立性。鼓励和支持智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决策前、实施过程中、实施后的独立性研究,并对其独立性、公平性进行必要评估与奖励。
三要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为决策和引导社会发展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重点建设50至100个高端智库,同时,每年可拿出一定财力专门支持一些专业化特色鲜明的社会智库进行研究平台建设,让他们也能为决策和社会发展发挥正能量,这也是为我们构建多元化智库体系创造必要条件。
四要适应高端智库建设需要,改革现有智库的管理体制,建立起能出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机构的管理构架。为此,要从组织架构、人才招聘、课题设立与招标、成果传播、科研经费使用、对外开放等都要进行全面改革。要破立结合,既要打破现有一些僵化的管理制度,也要建立一些能适应新时代,尽快出“三个一流”的智库。一个管理体制僵化、只会说顺耳话、总跟在政策后面做背书的智库,永远不会成为高端智库,也永远没有竞争力。
最后,政府要改革向国有科研事业单位(包括不同类型的国有事业单位)的拨款方式,比如在保持现有基础不变的基础上,对增量财政经费,能否按照专业研究方向、主要理论研究、重大战略项目、重大热点课题等,以向各类智库进行招投标、采购、委托或合作等形式,引导智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