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互联网周刊主编已经有十八年了,看了一次又一次互联网浪潮。当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时,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说互联网金融时,互联网人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和金融界的人想的东西,虽然说的好像是一个话题,但最后发现不是一回事。我认为目前正进入高潮的互联网金融,只是真正互联网金融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可能我们还会看到第三幕、第四幕,所以我会从研究互联网人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方向的这个问题上,现在金融业谈互联网,和互联网谈金融恐怕就是反的。形容今天中国的发展金融互联网的形势,可以用两个象限、两个维度来刻划,按照数据化程度的高与低,以及增值性的强和弱,有了四种方向的选择。
一种方向是走华尔街的路,也就是说沿着增值性强,但是对数据化的程度利用弱,这样走向衍生金融业务,相当于是在金融业中长出增值业务,就像是重工业里开出轻工业,我认为这条路相当危险。看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主体部分,甚至99%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沿着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深化不充分留有巨大空间,以及互联网技术浪潮叠加在一起,相当于将互联网金融扭曲成技术上用互联网,但做的事本质上还是金融。
真正二十一世纪的金融我认为是数据增值业务,是衍生信息业务,不是衍生金融业务。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最终还是金融,但我认为未必,互联网金融可能是数据。我们在历史上曾经见过这样的争论,比如说电信业,电信业从根上认为就是打电话,互联网人从根上就认为不是这样,认为不是打电话,最终是走向数据业务,最终以O T T (O TT是“O verThe Top”的缩写,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分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最后传统业务并不代表根本方向。
我们还要看到,第三种方向是数据业含量低、增值业务弱的支付业务,但是意外成为当前的热点,我认为这是带有陷阱。还有第四种分析是数据程度高,但是增值性低,沿着数据业务走向了顾问和咨询业务。这恐怕也不是发展的主要潮流。
互联网金融名字虽然是叫互联网金融,但是实际上还是十九世纪的金融,下一代的金融我现在还认为没有。互联网有一个特点,各行各业里除了体育娱乐行业外唯一是年轻人发财致富的行业,进入财富榜的人可能都是很年轻的。这是变革时期的典型现象,因为小年轻继承的东西不多,在一个规则急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正因为他对传统规则不太熟悉,一脚不太小心踩到新规则里,所以如鱼得水,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以此我们判断下一代金融,实际上你也可以理解为只有年轻人才能搞的金融。
今天的互联网和历史上的先烈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会成为先烈,我赞赏他们牺牲,但是大家得心里清楚他们为什么牺牲。
首先顶层的问题,就是我所说的方向相反。他们为什么会有极大的死亡概率呢?就是整个方向性出现问题了。实际上以华尔街现在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从财富的意义上还没有破产,但从理论的意义上我们看到应该说气数已近。近几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得奖方向就可以看出大的潮流,正在发生一场货币主义向信用学派的转变。按照斯蒂格利茨提出的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转向信息时代,范式发生了转变,而现在我们银行的人认为金融永远是世界的核心,这一点我认为就是问题所在。
互联网革命接管了权力和财富
从马云的角度看银行业,他的感觉就是钱多、人少、速去,因为如果不是有人出来干预,他可以在几个月里将整个银行业冲击得惨不忍睹。银行业并没有接受教训。其实马云真正的招并没有祭出来,货币主权在未来的这场革命中就像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一样。这一场互联网革命正好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以人们没有想象到的方式接管了权力和财富。
传统行业典型的反应,比如说O T T里,他会说微信不收钱怎么赚钱呢?大家觉得赚钱这件事最奇妙的是怎么从不赚钱里实现呢?首先一刷卡买了一管牙膏,这管牙膏值十块钱,主营业务里的营销费用是30%,也就是说拿3块钱打广告,广告业的行规是有一半的广告是瞎打的,但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但如果知道消费者每过40天刷卡买一管牙膏,就可以直接找广告商或者厂家,可以第39天打广告,正好他要掏钱包那一刻打广告最好,这时就将另一半广告省下来了,这就是比喻信息业的本事在哪儿,能够一对一地探测,不是按照一般等价物来探测。
银行老是觉得知识信息这些都是技术,不是一种生产方式,这就是他们的误区,这就是他们最后吃亏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得出判断,他认为整个金融理论的重心正在向货币学派转向基于信用可得性的信用学派。投资经常有时候会投瞎了,投资加上信息就相当于加了雷达。军事上讲精准制导,金钱不长眼睛瞎投怎么行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出泡沫。这是一个观点,我觉得很难说服搞金融的人,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在教科书上写的都是货币是一切事情的中心,但是搞互联网的小年轻没有听说过,所以他们就敢招惹。
斯蒂格利茨与布鲁·格林沃尔德一直都在说现在金融业可能在发生物种的变化。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就是根上的东西有没有想透,顺着历史来的还是逆着历史来?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息范式里有两点和原有一般等价物为核心的这样的金融体制是格格不入的,首先它是异质性的,第二大量的信息是散布于整个经济活动中,以往都是副产品。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和我们看到的在电信业发生的一样,都是副业变主业,这是危险信号的第一步。异质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一般等价物,将来会出现一个情况,这就是情景定价,它会出现一物一价,已经将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改变了,货币只是附加在这之上的毛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信息也不是中心化的,也就是说不是以央行来控制了,我们所说主权都是央行的权力,有没有可以想象出另外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去中心化的?这一点,即使在搞互联网的人里都很难想象,它需要空间想象力、战略想象力,得看得多了,脑子里才能转过弯来,也就是说一定要做一个心理测试: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更安全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安全,现在所有人思想里的潜意识都是认为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安全,这就是我们对金融风险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央行来管金融风险、央行为这件事负责和买单。我们有没有可能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反而比一个篮子里更安全呢?这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但在金融里大家没有想清楚,等到想清楚可能已经被扫到历史垃圾堆了。当到招亮出来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就好比事后回忆说其实我也可以当牛顿,只是我当时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可能一代人打破头也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事。
数据将成为新金融秩序的根基
为什么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信贷这件事,包括熊彼特也曾经在极力谈这件事。现在我们反对混业经营,但实际跟整个人类的潮流有违逆之处。银行也说信息技术,认为就赶上了历史潮流,会玩计算机。但互联网的人,认为这些都是雕虫小技了,不要以为摆弄蒸汽机零件就会懂得资本主义。蒸汽机到工业革命真正赚钱时就是雕虫小技,现在很多金融业的人就在炫耀自己的雕虫小技,并且将自己的业务重心押在雕虫小技里,我认为这些都是当先烈当炮灰的节奏。
实际上我们要看透,原来不是不重视信息,但不是第三次浪潮的信息而是信用。我们所说的信息是信任。信用是陌生人打交道所需要的信息,而信任是熟人之间打交道所需要的信息。货币和信息这两个相对关系,主导位置就在发生变化,权力正在从货币到信息转变,和现在央行派生出的信息体制不一样。
罗伯特·席勒写了《新金融秩序》,他以预测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著称,他提出未来新金融世界和我们银行完全不是一个方向,它要解决与信息相关的基本问题,数据会成为新金融秩序的根基。我将席勒的新金融秩序概括为“信息+金融”,也就是说由金融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了,这还是一种缓和的说法,新旧并存的时候可以允许双中心存在,不排除货币一定中心的地位,但是将信息突出提出来,是作为金融秩序的核心提出来。席勒提出大众金融的思想,或者说金融民主化的思想,就是P2P,是指对等的透明化。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指向了货币的本质,将这个作为秩序的核心,也是说出了货币的本质,因为货币不是P2P,而是一般等价物,怎么能是点对点确定价值,点对点确定价值是具体价值。
互联网的人看金融这件事,首先是超越了货币整个的界定,认为货币只是为了解决别的事情的一种手段,要穿透它,首先就要穿透一般等价物这个魔障,如果我不是以一般等价物配置资源,而是一对一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中介发生什么变化,首先要具有当年的点对点的特性。一般等价物不是说要全部扔掉,而是说比重要缩小,就要像当年农业从98%占G D P,缩小到最后只剩下6%,这个时候农业产量还在增加,绝对值在下降,将来一般等价物就是这样的历史结局,一般等价物所涉及到的财富、工作量绝对量还在增加、从业人员还在增加,但是在社会生活的比重在急剧下降,这就是余额宝背后出现的。
旧的风险秩序在金融风险问题上完全相反。现在金融风险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依靠一般等价物,依靠货币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资源。我们的认识恰恰相反,信息越透明风险才会降低,因为风险的本质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透明了怎么会风险加大呢?当然初期搞时确实有可能,信息搞了衍生信息工具,有可能使风险加大,但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确实不是。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秩序的核心,新的观点是信用可获得性,能不能低成本地获得信息化解风险,这是整个问题的实质,而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按照席勒的想法,如果我们按照电子商务优势,把投资本身透明化,精细计算合同价值,实现精准投资,将有助于实质性地降低金融部门的担心。
超越银行业思维去化解风险
你要知道谁需要信息、谁供给,这就赢了。超越银行业的思维去化解风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情况呢?首先就是熊彼特,他和斯蒂格利茨很像,他提出我们能不能让钱当孙子,让信息当大爷。他主张信贷,他跟斯蒂格利茨一样,由掌握信息的人配置钱,这样钱就更有准头,这就是熊彼特货币主张的本质,认为应该用精准制导方式来配置资源。
费尔普斯认为,应该是以信息为核心来配置资源,因为风险投资的本质就是以信息来化解的货币不确定性。在无数的不确定性里,风险投资最后让你将不确定性和风险排除掉,最后稳稳得到对应高风险高收益,而不死在里面。互联网我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配置资源的典范,配置资源里首先就不是用一般等价物配置资源,特别强调一对一配置资源。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新思维:商务+支付。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做得怎么样,而是说做的方向问题。18年前我就做了一个预言,现在正在趋于兑现。银行内部正在从货币机构向信息机构蜕变,正在将金融业务变成附属于信息服务的服务。这个趋势正在出现。
我认为人类历史正在朝着什么方向走,从货币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信息不是一般等价物,将来信息社会最终会走到情景计算,也就是价格和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以后我们在交易货物的时候可能一般等价物在那里只起6%不到的作用。除此之外,不能告诉你更多的事情,更多的事情要附着于情景信息,而情景这件事是央行管不了的,因为每一个情景不一样。
不是说银行会死亡,而是会发展得更大、赚的利润更多,但更多的财富可能是在另一个维度配置了。我们现在在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对不对?绝对对。十八世纪是这样,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都是对的,但是如果光知道这句话可能吃亏了。我的主张,要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决定性作用是基础作用,只是决定了一般等价物的范围内。网络会精准配置资源,而且越精准配置资源还越轻松,这就是智慧的本质。智慧就是越复杂反而成本越低,这和人类的行为反过来的,如果用网络配置资源和以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也许未来市场配置资源最终只占6%,就像农业革命一样,剩下更多配置资源就要看谁一对一更精准,能够更精准地将资源配置成功的,这样的企业、这样的行业才有真正的发展前途,也就是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