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两个理论贡献:一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提出了社会建设。前者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民意的战略奋斗目标,像当年提出“小康社会”一样,一经提出,就受到全国群众的普遍欢迎,反映了群众对和谐社会的渴求。后者则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和谐社会要通过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建设才能实现。

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开展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把社会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从原来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理论。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特别强调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初,党中央召开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研讨班,再次重申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正在全国蓬勃展开。

在这样一个新阶段开局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问题,很有厘清的必要。

一、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斗了30年,干成了一件大事,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2010年我国的GDP达到了39.8万亿元,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造业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量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0年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0.2%,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我们国家的发展已处于工业社会中期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后期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相比较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社会结构还相对落后。例如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1978年的总就业人口中,一产占70.5%,二产占17.3%,三产占12.2%,2009年变化为一产占38.1%,二产占27.8%,三产占34.1%。1978年我国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9年发展为48287万人,31年增加3645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76万人。二、三产业职工占总就业人口的61.9%,已经是工业社会的就业结构,但农业劳动力仍占38.1%。[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参见国家统计局,2010。]

社会结构中的城乡结构看,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只有17245万人,城市化率为17.9%。2009年,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31年共增加449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5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6.6%(参见国家统计局,2010);其中有很多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人口,如按2000年前的统计标准,城市化率只有34%左右。

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1978年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结构,现在已转变为由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十个社会阶层(参见陆学艺主编,2001),其中中产阶层约占25%左右(参见陆学艺主编,2010),离工业化中期阶段应有的水平还比较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已经是一个工业社会社会结构。但是,如果按照国际学术界关于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指标衡量,我国现在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工业社会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同前述我国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很不协调。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结构,两者互为基础、相互支撑。一般说来,经济结构变动在先,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所以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经济结构不能孤军独进,社会结构可以稍后于经济结构,但这种滞后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持续有序的变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水平,但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水平,两者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从理论上分析,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这两个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不整合,是中国目前很多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好比一幢大楼,地基很好,已经是钢筋水泥的,四梁八柱也是钢筋水泥的,但房顶和上层建筑还是木板和塑料的,一有刮风下雨,就会进风漏雨,如遇狂风暴雨就不可设想了。

很多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表明,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且还必须实现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参见钱乘旦主编,2010)。在这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是基础性的,是决定性的,是第一位的。建国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几经曲折,千辛万苦,终于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这是空前未有的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这个成就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是要实现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仅是建设经济现代化还远远不够。

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应该适时地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方面是晚了一些,形成了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尴尬局面,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当前,我们应该抓紧补课,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既是“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

从长远发展和国际国内的实践观察,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建设经济现代化一样,将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长期历史任务,显然不是5年、10年能够完成的。建设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民生事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例如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等等)、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等等。可见,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都很不平衡的国家,要建设社会现代化,既要统筹协调好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系统外的各种关系,也要统筹协调好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能够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

2004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这两个新概念、新思想以后,特别是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列入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各种新的做法、新的试点、新的经验大量涌现。学术、理论界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展开了各种研讨,报刊、媒体也发表了各种文章和信息,议论很多。怎样在现阶段中国国情条件下进行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自2010年春节以后,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中国社会学会在京的一部分理事和学者,以座谈会的形式,就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主要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如2010年10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与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清华大学联合召开了“社会建设圆桌讨论会”。2010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北京工业大学主办了“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汇集会上各方面的意见,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主张和观点(陆学艺,2010a)。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就业、住房、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逐步缩小到合理的水平。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使改革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当前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种观点,认为所以要进行社会建设,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加快社会建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结构。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能够驾驭市场、制约权力、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在工业社会条件下,不仅要有市场、有政府,还要有发育良好的社会社会组织)。健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从工业化社会几百年历史看(参见丹尼尔·贝尔,1984/1973),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本身有失灵的时候,例如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所以,必须有政府适时地加以调控。工业化社会的历史也表明,政府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总有失误的时候,所以要有发育良好的、多种形式的、健全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要有组织起来的社会,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必须要有发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上述四种主要观点,代表了现阶段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主要看法,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主张和看法。例如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当前应该重视发育社会组织,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等。随着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一定会创造出许多适合国情、各地地情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经验和模式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之路。实践出真知,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也一定会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篇章。

三、社会建设的三个阶段

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看,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一大建设,要实现的历史任务,宏大而又艰巨,既要进行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又要进行包括社会事业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创新;既要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安全体制的建设,又要进行社会理念、社会规范的建设;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扭转四种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积极培育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加快优化社会结构的步伐,使之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协调的社会结构。所以,社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现在全国各地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正在蓬勃展开,未来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状况?前面讲到的四种关于社会建设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的不同观点——有主张搞社会事业建设的,有主张抓社会管理的,有主张搞社会结构的、有主张抓建设社会主体的等,虽然各自意见不同,但都是为了要搞好社会建设,都讲到了要实现社会建设的某一个方面,都有可取之处。静态地看,这些意见是四种不同的主张;如果动态地看,分析这四种意见所反映的实质内涵,却可以从现代社会发展脉络及其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到今后中国社会建设可能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其主张分别是这三个阶段要实现的不同的重点任务。

鉴此,我认为,从国内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看,结合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建设未来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即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做起,着力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正在大力推进,例如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都受到高度重视,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情况正在好转。政法系统开展了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这些工作有序推进,很有成效,是顺民意、得民心的。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也就是上述第一种、第二种主张要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把保障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就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就上了一个台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前进了一大步,就可以顺势转到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的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陆学艺,2009)。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陆学艺主编,2004),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

构建一个合理开放的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社会结构,这是社会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常说的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要做好的关键工作就是要通过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体制改革构建好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要过好社会建设这一关,也可以说是要迈过这样一个大坎。一些发展中国家过不了这个坎,就危机四起,进不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中国现行的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社会体制,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要推进社会建设,就要像1980年代以来抓经济建设、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一定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户籍体制、城乡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体制都要逐步进行改革,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体制。如果不进行或延缓社会体制改革,目前这些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解决不好,也解决不了。社会结构也调整不了,更优化不了。例如,户籍体制再不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就破解不了,“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就解决不了。城市中的二元结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也就谈不上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长久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吗?这种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户籍体制,如果不改革,不仅社会结构调整优化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也完善不好。

从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观察,中国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决定性的阶段,时间约在“十三五”前后。从现在起,“十二五”期间所进行的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就要为这个第二个改革阶段的成功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现代型的经济结构。社会建设经过社会体制改革,将加速发展,使社会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中产阶层更加壮大,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结构更为优化,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这三个阶段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将会是互有交叉地进行。只是某一阶段凸显某一方面工作的重点。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针对实际状况将有不同的做法。从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工作,创造了很多新的做法、新的经验和新的实践模式。经过一段实践之后,经过各种经验、多种模式的比较和交流,一定会涌现出一批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实践模式和相应的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来。

可以预见,通过这三个阶段,到2040年前后,我国将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现在看来,经济建设方面的趋势很好,国内国外的预测都比较乐观,虽然还有一些难题,但我们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具有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基础。关键是能不能搞好社会建设,能不能过好社会建设这一关,这是我们今后5年、10年、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搞好社会建设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新领域,也是一项新任务,我们还不熟悉,还没有经验,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做,一边做一边思考。社会建设这项历史任务一定会在我们民族的勤奋实践中,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社会  社会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就是  就是词条  
智库

 房地产税能抑制房价上涨吗?

近期,房地产税及相关话题热度持续上升。5月中旬召开的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被普遍看作是房地产税加速推进的信号。6月财政部发文,自202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展开)

智库

 非洲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与城市化进程往往是同步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可以进一步增加居住改善的需求,并拓展商用房地产市场的开发空间。非洲国家房地产业的发展业遵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