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互信”这个概念,近年来在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当中使用频繁。所谓“战略互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出于对资源稀缺性的预期,为解决自身利益“缺口”,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发挥各自内生优势,自愿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1]
在国际关系当中,战略互信的达成对于促进两国友好互助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战略互信的缺失则不利于两国间的正常交往。中印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增进两国间的战略互信,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地区繁荣稳定。
一、中印战略互信缺失的表现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中印两国由于历史上的恩怨矛盾以及地缘政治引起的相互猜疑,两国在战略互信上并未达成高度一致。那么具体而言,中印战略互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政治上处于信任缺乏状态。在当代国际舞台上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对另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基本信任,那么,在经贸或者其他方面的合作恐怕也难以取得重要突破。可见,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对于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反之,政治互信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而就中印目前的发展来看,两国在政治上处于信任缺乏的状态。首先,中印双方互信程度低。近年来,中印两国间除少数官员、学者、商人互访过的之外,双方交往不多,两国民众之间缺乏基本的了解与交流。其次,印度国内存在着疑华、妒华和惧华的心态。印度始终怀疑,中国的崛起会阻碍印度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大国。此外,印度还担忧且疑虑中国与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再次,中国对印度同样不信任。对于印美关系日趋亲密的发展,中国方面会怀疑印度与美国等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里应外合来防御和牵制中国,担心印度的核导弹发展计划有针对中国的意图;最后,中国和印度在边界、西藏等敏感问题上矛盾重重致使两国政府间的互信程度不高。这些问题不能尽早解决,正是中印缺乏政治互信的表现。
(二)经济上贸易保护和摩擦问题严重。在经济上,中
印两国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但是两国在与对方的合作上仍心存疑虑。中印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以致两国在经贸方面摩擦不断。根据相关统计,印度近年来成为对华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仅在2010年的第一个季度,中国出口印度的药品、钢铁、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就遭到印度多次反倾销调查。此外,中国跨国企业在印度的业
务发展也会经常受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电信企业华为科技集团近年来在印度的业务发展会经常受各种不公平待遇就较有代表性。“在发放商业签证,批准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Z)和中方成功获得公开招标合同等问题上,印度采取了不必要的阻碍政策。中国通信业的龙头企业华为科技集团,在印度班国罗尔(Bangalore)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华为还继续扩展,这令印度安全部门十分不安”[2]。“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禁止了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企业投票孟买新港(NhavaSheva)的码头项目。总部在香港的一家跨国公司目前是印度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这也令我们十分担心。我们还一直提防着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和消费品生产巨头海尔在印度的扩展”[3]。这表明印度人对中国的企业、产品还持有很高的提防心理,担心中国的强大。
(三)军事上冲突和争端不断。一方面,印度担心中国的崛起威胁到自身的发展。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逐步加强其军事实力的发展并视中国为最大威胁。新时期,“中国军事威胁论”在印度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西藏地区改革开放并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印度军方因此认为中国解放军在装备上以及向边境实际控制线快速部署兵力的能力较印度来说已具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两国的不互信不仅导致双方军事交流困难,而且军事冲突突显。2010年8月,中国拒绝给克什米尔的贾斯瓦尔中将发放访问签证,并要求印度方面更换访问人选,由此印度认为中国不承认其在克什米尔的主权而暂停了与中国的军事交流。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两国第三轮联合演习的中断,中印其他所有军事交流也因此被搁置。再如,发生于2013年4月的中印“帐篷对峙”事件,印度方面认为中国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而中国方面则表示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中印对此事各执说法是双方在军事上互不信任的表现。
(四)两国媒体和民众间的敌对情绪上升。中印虽互为
重要邻邦,但就两国的人员往来和交流来说,相对很少。两国民众之间缺乏交流与了解,对对方的认知主要间接来源于媒体报道和历史影响。
2006年以来,印度媒体掀起了反华浪潮,大量报道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比如“阿鲁纳恰尔”主权纷争、中国军人“越界”、中国边防军向印军开枪、中国实施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等等,这自然导致印度民众怀疑中国对其存有一定敌意。[4]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领土主权一直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许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印报道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报道是“中间偏敌对”,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印度的军事方面、印度反华言论、中印比较以及印度的负面社会新闻,等等。[5]
毫无疑问,中国媒体大肆报道以及极力渲染的印度复仇心理、印度对中国的嫉妒与攀比、印度同情与支持藏独势力、印度企图包围和遏制中国,也必然导致中国民众对印度产生一种防备、敌视与不满。两国媒体的这种缺乏事实根据并带有敌对情绪的盲目报道必然会误导两国民众对对方的认知。因此,要缓和两国媒体和民众间的敌对情绪还需要增强中印战略互信。
二、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印战略互信的缺失,或者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信任赤字”,比如说,中印边界争端问题,西藏问题等。或者是出于现实原因考量,中印关于自身安全环境的考虑而对对方的不信任,关于能源来源的竞争而致使双方的矛盾与不信任升级。
(一)历史原因
1.边界争端。中印是山水相连的近邻。两国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争议很大。尼赫鲁政府从1961年开始,实行“前进政策”,决心要用武力乃至战争来达到扩张其领土的目的。
1962年10月到11月,印度在短暂而激烈的边境战争中遭到了“耻辱惨败”。[6]此后,中印边境保持了40多年的平静。但是,中印边界分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边界问题依然是两国间最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印战略互信关系的发展。就在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初出访中国之前,在边界问题上印度国内就已经辛格定给下了“不准谈判”的基调。《印度时报》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昂首应对中国》的文章,宣称中国“好战”,批评印度领导人“对华绥靖”,要求印度总理“坚持自己立场,拒绝中国欺凌”。[7]
显然,在边界问题上,双方是存在分歧、矛盾与不信任的。边界问题已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暗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两国政治和战略利益,而且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如不能妥善处理,那么两国关系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两国战略互信也难以达成。可见,就边界问题上,中印尚处于严重的信任缺失状态,发展两国间的战略互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西藏问题。印度战略家认为,“实行把西藏变为缓冲区的政策,不仅为地缘政治所规定,而且是保持印度安全的最经济的办法”。[8]
基于这种战略考虑,印度历届政府在“西藏问题”上,总是玩弄两种手法。一方面在外交上注意和中国改善与保持正常关系,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暗中或公开给西藏民族分裂势力以支持。印度俨然以西藏的保护者自居,先是对我和平解放西藏横加指责,进而在议会专门通过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政府和民间纷纷成立各种援藏组织,声援、容留达赖流亡政府在印从事分裂中国西藏的活动。显而易见,印度统治集团内部出于战略的需要,始终把西藏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其手法和表现形式,仅仅取决于印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定。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M.L.桑迪在“拉·甘地应该访华吗”一文中认为,“印度支持西藏人民的事业,很可能可以起到压迫中国人向西藏人妥协以及向印度妥协的作用”。对于印度的行为,中国感到备受欺骗。两国在西藏问题上产生不惬之心,这跟两国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西藏问题也是造成中印战略互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两国战略互信机制的建立。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都是解决所有的质疑、纠纷、或争执的最先决条件。
(二)现实原因
1.安全环境。在安全环境问题上中印两国也表现出疑虑重重。从印度方面来看,印度担心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日益强大会威胁到其自身国家安全,担心两国关系的发展会受到第三国因素的干扰,比如说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而事实上,中国由衷地希望印巴关系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得到改善,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三方能睦邻友好和谐共处。显然,印度的疑虑与中国的实际想法相背离,究其原因,就是不信任因素在作祟。从中国方面来看,印美联合以制衡中国的企图着实可疑。美国“愿意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说法实际上是其围堵中国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很多战略家、学者认为应该扶持印度,并将之视为牵制、抗衡中国的天然盟友,“即使华盛顿没有把印度列为遏制中国的战略的一部分,印度也是针对中国的潜在制衡力量”。[9]
然而,印度战略家对此态度明确,表示印度会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不会为美国所用,可见,中国明显过虑了。中印在安全环境问题上对对方疑虑重重,直接导致了中印战略互信的缺失。
2.能源来源。中印作为当代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两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随着两国在能源消费和进口的日益增多,双方在获得国际油气资源方面的竞争和矛盾逐步升级。2004年10月,在安哥拉油气的竞标中,中国虽然夺标取得石油开采权,但是由于印度的强力竞争使得中国的交易成本明显加大,最后不得不向安哥拉政府提供20亿美元的开发援助。
又如,2005年中国与印度竞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国击败印度获得成功,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的竞争,中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这一项目。2006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3亿美元购得尼日利亚一个石油45%的开采权。而事实上,印度本已取得该项目的开采权,但国内有关部门认为出价过高而否定这一收购。能源竞争日趋激烈,中印之间的矛盾与摩擦进一步升级,分歧越来越大,从而最终导致两国间战略互信的缺失。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印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的缺失。中印互为重要邻邦,又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两国没有理由不发展良好的睦邻合作关系。因此,双方都应该登高望远,采取有效的对策增进中印战略互信,为建立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促进中印战略互信关系发展的对策
中印作为山水相邻的近邻,两国交往渊源已久。邻居是可以改变的,但邻国是不可以改变的。中印达成战略互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中印之间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但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双方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高瞻远瞩,相向而行。两国政府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力促战略互信,以正面的方式加快全面合作,以多种渠道避免安全误解。
(一)尽早解决边界问题,达成一定的默契或协议。边
界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印关系恶化,并且长期困扰和阻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边界问题涉及到双方领土争端,处理不当会导致冲突升级或者关系恶化;关乎两国民族尊严和民众感情,最容易引发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中印战略互信关系的发展首先需要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为了使边界问题尽早解决,不致成为两国战略互信关系发展的障碍,两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目前,中印双方就解决边界问题建立了三个机制:联合工作小组、边界问题专家委员会和特别代表。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印度期间确定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有利于双方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当然,边界问题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印度外长慕克吉所指出的:“如果你期望在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特定问题上出现戏剧性的拐点,那么未免可能期望过高。”[10]
另外,虽然近年来两国学者就边界问题的交流增多,但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今后应广泛吸收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笔者以为,中印边界问题得到公正、和平、合理的解决,必然能很大程度上增进两国间的互信。
(二)妥善处理西藏问题,推进信任机制建设。信任包含两点,一是对对方的信任,二是对维持信任机制的信任。战略互信的维持状况与其机制的效力密切相关。国家间的合作有助于减少相互猜疑,改善彼此的信任关系;合作机制则为解决国家间安全上的矛盾和分歧提供了交流渠道。
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互动交往频繁,合作广泛,无形中推动了对话交流机制的建设。同时,对话交流机制也为不断增进战略互信提供了有效平台,在中印关系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西藏问题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3年中印双方在签订的两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印方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决不允许西藏分裂分子在印度从事反对中国的活动。2008年初理曼莫汉·辛格总理访华期间对此进行了正式确认。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在新德里顺利进行,就是印度政府履行其承诺的一个例子。这都必将使中印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少受到西藏问题的干扰,从而也能为两国战略互信机制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要妥善处理好西藏问题,建立两国间的信任机制,加强制度保障是十分必要的。今后两国在处理西藏问题时,应该不断深化和完善对话交流机制,加强具有约束行为,塑造积极预期等功能的国际机制建设,并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确保战略互信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为战略互信提供制度保障。
(三)双方尽量避免对方的猜疑和误解,减少不确定性。就安全环境而言,两国出于历史惯性思维和制度疑虑,双方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近年来,中印在发展同其他国家关系时,都努力照顾到对方,以减少彼此的顾虑,使之不伤及双方关系。比如,《印度时报》曾报道说,印度更希望被视为“中立方”,而不希望作为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出现,也不希望参与任何“遏制”中国的远大战略。[11]
同样,对于印度密切关注的中巴关系对中印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印度时报》援引胡锦涛主席在访印期间的话说,中国在南亚不谋求任何私利,愿为促进南亚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印度媒体分析认为,中国这是试图让印度放心,不要猜疑中巴关系走向,中印关系的发展不会受到中巴关系的影响。中印若能在安全环境方面增信释疑,避免对对方的猜疑和误解,那么两国关系发展将难以受到其他国家因素的影响。这无疑对两国间战略互信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展开能源对话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中印两国在能源方面的矛盾与竞争而产生的一系列摩擦,以致两国间的战略互信难以建立。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强自身综合国力,中印两国都十分重视能源安全的问题。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两国能源对话、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中印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具体而言,两国要立足本国实际,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并积极履行承诺,促进彼此信互。具体做法: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沟通,注意规避。中印都是体量庞大的国家,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两国应从长计议,避免两败俱伤的后果。另一方面,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
中印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略上不互信,这主要表现在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交往过程中的不信任。导致两国战略互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如何弥补中印战略互信的缺失,增进两国战略互信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然而,两国间固有的矛盾摩擦以及长期以来的不互信使得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弥补两国战略互信的缺失需要中印双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充分发挥官方层面的积极作用,还要大力挖掘民间的力量,推动民间人士的友好往来,增进政治互信以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信任机制的建设,从而最终促进中印战略互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