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期间,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方愿同美方加快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
事实上,中美去年已经完成了BIT的文本谈判工作,现在进入到了更为具体的负面清单交换及谈判阶段。不过,今年4月,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期间表示,中方对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美方列出的负面清单中的一些内容感到“不舒服”。
楼继伟进一步透露,美方在负面清单中列举了关键基础设施、重要技术、国家安全三项,但对此均不作定义,并且在中方在美投资、经营的任何阶段,美国行政当局都有权中止项目,产生的成本由投资人负责。这样的提法增加了中国在美投资的不确定性。
其实,双边投资可成为双边关系发展型的利益汇聚点和增长点,共赢之意显而易见。然而,在加快BIT谈判背后,中方感受到的“不舒服”又折射了什么?
一场基于实际利益的谈判
平心而论,对中国而言,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对美国直接投资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具体而言,这些经济利益有如下几种。
其一,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对美直接投资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
其二,对美直接投资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对美直接投资意味着中国国内各个企业主体将直接与美国的市场主体进行交易,而交易的基础立足于对企业自身情况的了解、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市场形势的分析以及投资成本回报的评估。毫无疑问,对美直接投资将会有助于中国各类企业更加熟悉美国市场,更有利于国际化运营。
其三,对美直接投资更为符合中国的对外金融政策调整。中国对外金融政策正在朝向多元化投资的目标努力。在投资区域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阶段主要以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为主,未来需要增加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在行业上,也会由目前集中于租赁业和采矿业等行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对美增加直接投资契合上述两大转向。
其四,对美直接投资有利于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美经贸争端的焦点是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宣称中方采取了各种“不公平”的手段获取了巨额的对美贸易顺差。而如果中国增加对美直接投资,将会有助于减少对美产品出口,从而有利于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进而减轻来自美国的贸易压力。
中国增加对美投资不仅仅对中国经济有利,也对美国经济大为有利。
首先,对美投资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荣鼎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为美国直接创造了8万个就业机会。其次,在美直接投资能够为美国民众提供更高的收入。根据美国统计,包含中国企业在内,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企业能够为美国雇员带来更高的收入,超过在美本土企业所提供的平均工资。再次,在美中资企业能更好地帮助美国扩大出口,缓解贸易逆差。再有,考虑到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因此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能够帮助美国提升实体经济影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美国产业结构。
中方主动 美方拖延
不过,尽管中美之间的直接投资在经济上如此重要,但中美的双边投资现状却明显落后于两国的经济现实和投资现实。
有数据显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占美国吸收外来直接存量不到1.5%。美国对华实际投资额近年来逐年下滑,去年为26.7亿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在3%以下。
可以说,中美之间的投资关系明显落后于两国的贸易关系。而制约中美对对方直接投资的基础性因素就是在于两国之间尚缺乏双边投资协定。由于两国之间没有BIT,投资者在对方的投资缺乏足够的保障,也容易面临各种层面的风险。
中美BIT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能够从两国政府正式协定的方式强化对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保障,用法律打破绝大多数投资保护主义,用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因素之外的各种风险。
但是,BIT作为双边协定,只有中方的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美方的支持。从BIT谈判的总体进程看,现在的问题是中美存在着步调不一致、冷热不均衡的情况。总体表现为中国积极推进,美国缺乏足够热情。美国虽然总体认同BIT对于美国也能带来显著利益,但是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尚没有完全准备好全力以赴在近期与中国达成BIT。
直接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从谈判策略上,美方认为现在是中国积极主动,因此可以通过拖延来获得更多谈判利益。第二,从美国对外经贸谈判重点上看,目前美国政府的优先选项是结束《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美国国会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上的主要兴趣点也聚焦于TPP。在TPP谈判结束和获得正式批准之前,政府和国会恐怕不太有足够的政治动力完成BIT谈判。第三是中国的负面清单过长。美方希望和中国在投资领域进行对等的开放,实现公平准入,因此强调中国能够提交一份短清单,最好能够与美国的清单接近。然而,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国目前很难完全做到对美国对等开放。中方现在所能承诺的是按照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美国企业开放。
传统金融政治抵触仍存
除了上述直接原因,美方对于和中国达成BIT,进而吸引更多中国直接投资也有深层的抵触。
首先是美国对保障自身国家安全的担忧。分析那些对美国有着较多直接投资的国家,比如英国、荷兰、德国、日本和法国等,不难发现它们均为美国的军事或者政治盟友。美国不认为这些国家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形成实质性的挑战,因此对来自这些国家的投资较为放心,而对于来自被认为非盟友的投资,则采取了严格的审查政策。即使达成BIT,美国对于来自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还是有多重担忧:担忧中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行为受中国政府控制,不是基于纯粹的市场选择;担忧中国投资项目会增大美国在安全上的脆弱性或者损害美国的安全利益,使得美国的国防工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商;担忧中国企业会通过在美投资来获取美国重要军事、技术或者经济情报。
其次是美方对既有中美金融模式的依恋。原有的以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为核心的中美金融关系本质上是有利于美国的。中方通过大规模地购买美国国债,有效帮助美国联邦政府缓解了财政压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所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大规模赎回的可能。美国政府需要做的,仅仅是按时付息而已。此外,对于美方所借的这些钱的后续使用方向,中方没有任何的影响力,无论这些钱是投向军费开支,还是用于国务院的对外援助。但是,如果中美BIT达成,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规模将会急剧上升,由此可能导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的逐渐下降。对美直接投资和持有美国国债不同,这些投资不受美国政府管理,根据市场行为决策。从美国的角度,希望中国对美增持国债,而非扩大对美直接投资。
再次,对美国国际经济利益的维护。美国面临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对外资产少于对外负债,处于净对外负债的状况。从美国国际净投资头寸构成来看,私人直接投资净头寸一直为正,而官方净投资头寸和私人投资组合净头寸几乎均为负值。即便如此,美国的对外投资收益却为净收益。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外投资以私人直接投资为主,这使得在净对外负债的情况下,美国总的对外投资收益仍然为正。为了维护这种基于私人直接投资的优势及其所形成的较高的投资收益,美国对于外来直接投资可能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或需做好“持久战”准备
不过,尽管美国对待BIT心态复杂,但BIT重大的战略意义依然不可小觑。
如果中美能够扩大对对方的直接投资,将会在贸易之外打造新的投资利益共赢体,从而有助于形成贸易相互依赖和投资相互依赖并存的中美新型相互依赖格局,增加美国国内支持中美稳定关系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BIT将是维系两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机制化纽带,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新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谈不成,中美两国BIT谈判本身其实也传递了积极的政治信号,它表明中美两国愿意就此问题进行谈判,充分表明了一种战略合作而非对抗的态度,可以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
为了谈判,中美需要进行高层互动和交流,两国政府也会进行密切磋商,两国的智库、公司和民间层面也会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这是中美BIT谈判的积极外部性。可以想象,如果中美宣布放弃BIT谈判,这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多负面。
因此,无论在谈判的技术性细节上存在多大分歧,中美只要能够延续谈判势头,对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而言就是一种胜利。
在积极的谈判势头下,美国国内就有着支持BIT谈判的民意和利益基础。即便奥巴马在任期内不能与中国结束谈判,美国的下一届总统,无论是民主党总统还是共和党总统,才能有动力和机会尽可能早地结束中美BIT谈判。
事实上,中美之间围绕着中国入世的谈判也持续了多年,正是在两国坚持不懈地谈判下,两国才最终达成了协议。即使面临中短期内的诸多障碍,中美应有达成BIT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