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古代的“分权政治”

在历史上诸多的权力追逐者中,皇权世家之间的权力博弈,成为千余年内困扰中国政治的大问题。用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问题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在皇权世家权力对比失衡的时候,不是由中央集权所打造出来的绝对皇权带来专制统治,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就是世家坐大会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纷争,导致社会陷入动乱乃至内战。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都是皇权世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中央集权体制,其间一直存在隐秘的分权机制。中国古代政治的要义也许不在于一味地将权力集中于统治者之手,而是谋求某种权力的平衡。因为即使是最极端的中央集权体制,也必须要求某种形式的分权,否则就无法持久地存在下去。只不过这种分权并非通过正式制度实现,而是来自非正式的博弈和政治文化传统。

诸侯国的错误选择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是指本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到了春秋则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合乎规则和传统的战争,无论打出什么名号,都难称“义战”。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在春秋之前,周天子通过分封功臣和亲族,建立了拱卫天子的封建制,诸侯听命于天子,而大夫以下则听命于诸侯。天子与诸侯之间一直保持着权力平衡达数百年之久。这与诺曼登陆之后威廉一世大封贵族、并与他们共处多年的情形极其类似。中国在春秋之前可说是真正的封建制。

但是,无论是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还是威廉的贵族政体,本身存在着设计上的问题。随着天子与国君的代际传承,等到几代之后,分封宗族的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不可避免地被稀释,而曾经深厚的君臣恩情也日渐疏远。贵族(诸侯)与王室(天子)之间必会发生争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是给诸侯不服从中央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当中央政权政治军事能力下降、周天子因受西戎攻击而迁都,无力以军事手段约束诸侯时,天子与诸侯之间保持了数百年的权力平衡就被打破。这一点与英国在十三世纪时间封建贵族力量上升、王权地位下降,贵族甚至打败了国王的情形也很相像。

复杂理论强调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即最初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体系随后的变迁路径。而正是在这个贵族(诸侯)与王室(天子)权力平衡被打破的关键节点上,中国的贵族和欧洲的贵族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导致两者在制度和政治传统上分道扬镳。英国贵族战胜了国王,但并未赶尽杀绝,而是通过《大宪章》来制约王权,取得了对国王的优势地位,这是法治和代议制的开端。而中国的贵族则消灭了周天子并一心要取代,从而形成了诸侯争霸的霸道传统,而霸道成功之后就要消灭其他的竞争者—— 那就是专制。

天子与诸侯虽然存在权力分配上的紧张,但实际上是共生关系。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英国贵族的聪明之处:在贵族势力上升并战胜国王约翰后,如果就此废掉国王,那么此后英国一定出现内战和内乱。历史证明了他们的眼光。

不过,中国其实也有机会出台自己的《大宪章》,在周厉王之后,周公召公为首的世卿贵族建立了“周召共和”,代替天子进行统治。但可惜的是,随即又将权力交回,并未趁机建立约束性规则,形成正式的分权制度。

事实上,当诸侯将天子抛在一边,自相争霸的时候,诸侯的末日也就不远了。最终是由武力,而非法治决定了权力的归属——在争霸战中,世家与王权都消灭于秦朝专制统治。此后历史不断重演,世家皇权不断斗争,在世家占优势时上层阶级内斗不断;在皇权占优势时就会趋于专制和僵化。在权力平衡时彼此共存,在权力严重失衡时则同归于尽。

门阀士族的崛起

东汉光武帝刘秀鼎定中原之后,世家大族再度崛起。因刘秀取得政权主要依靠南阳豪强的支持——云台28将,来自南阳的就有11人。所以在光武重臣中,南阳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成为朝廷的基本班底。这也奠定了之后的王朝传统:在王朝开拓之初,政治世家往往是由军功累积而成;而在王朝定鼎之后,则是由读书做官而进入统治集团的序列,形成累世的政治家族。这样看来,皇权世家之间虽然没有制度性的分权机制,但存在着非正式的分权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士族,如东汉袁氏,东晋顾氏、王氏,都不是教科书说的大地主,而是累代通过读书做官培养出“士”的家族,所以这时的世家也被称为“士族”。士族所读的并不是一般的书,而是有师学传承的“经学”,也称“经世致用”之学或“王官学”。从字面上看,“经世”强调经国济世,胸怀天下;“致用”则注重事功实效、学用结合。从内容上看,有“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貌似天下学术皆源于经学。而“王官”意为天子之官:如司空职掌平水土,后稷职掌播时百谷,司徒职掌敬敷五教,共工职掌百工,虞职掌山泽,秩宗职掌三礼,典乐职掌教胄子。古学未有空论者,一旦学成则“物有其官,官修其方”“一日失职,则死及之”。王官之名,表明经学的目的所在。

经学产生于西汉,并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分。东汉时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门人弟子动辄几千人,势力极盛。贵族通过经学教育而将官位、能力传承二代、三代,势力逐渐超越皇权。由此,经学成了做官的学问,并且各家均有不外传之秘,所谓“家学渊源”,概源于此。世家通过经学传承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出仕做官,与皇家分享权力。有时还通过联婚,维系权力平衡。

东汉后期,汉室衰微,世家豪族势力大张,打破了权力平衡。但即使如此,世家大族也有着与后世英国贵族相似的认知,即不能随便倾覆皇权,否则必将天下大乱,世家也必不能幸免于难。于是才有了董卓之乱后汉室衰微而不灭;曹操只能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终其一生不敢称帝的局面。

汉以后的世家也存此认知。在西晋灭亡,东晋司马睿称帝时兵微将寡,全力依赖北方士族王氏和江南士族顾氏的情况下,这些世家也不愿推翻皇权。有一次,王氏家族的王敦两次起兵反对东晋朝廷,其中第一次以“清君侧”即反对刘隗、刁协侵凌士族为名,得到士族的普遍支持,这说明士族在东晋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益,是不容皇权侵犯的。但第二次再叛时欲取代司马氏而独吞江左,却因士族共同反对、特别是他的兄长、王氏家族的掌门人王导的反对而告失败。其后桓玄借剿除司马道子而试图篡晋自立,过程和结果都与王敦无异。这说明士族群体不容任何一姓擅自废弃皇权。只有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得以维持。

此后,随着世代更替,世家不可避免地逐渐坐大。南北朝时两边的士族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声势之隆,连皇帝也要攀附世家大族。司马睿时“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自不必说。就连中国历史上第一盛世的唐朝李氏家族也先后攀附过赵郡李氏,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即秦李信、汉李广家族之后。陇西李氏有着十三房支,分布极广。其中一支在十六国时期立国西凉,即武昭王李暠—— 李广的16世孙。

为强调这一支系的皇族渊源,唐太宗判定《氏族志》,将皇族陇西李氏判为第一等。玄宗李隆基追封李暠为兴圣皇帝,追溯家族谱系直到李广,即:西凉景王李弇(李广十四世孙)——简王李昶——武昭王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李渊。不但在当时被其他世家所非议,也引发后世的争议。如陈寅恪就认为李渊家族与陇西李氏没有关系。但实情如何,尚难定论。无论这个谱系的真实性如何,但作为皇帝家族,如此不惜功夫,牵强攀附,一定要强调世家出身,也就不难领会当时世家大族的地位和影响。此后皇室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将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宗族演变成为一个政治性的庞大士族。

绝对皇权的建立

到了唐朝中叶之后世家陵替,皇权开始扩张,再次打破了权力平衡。并且,中国本来有可能形成像英国一样的世家皇权共治、依法规范各自权限的局面,由于皇权的大举扩张而变得不可能。

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世家明确的敌人有五个:皇权、宦官、外戚、寒门进取之士和其他世家。这些政治主体之间会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相比之下,寒门或庶族并非世家的敌人,而只是竞争者。至于外戚则经常由世家大族充任,只有很少的情况下会出现来自寒门的外戚。在这些政治势力所有的排列组合中,皇权和宦官结成联盟,皇帝被宦官控制、或者皇权独大的情形,对世家来说都是致命的,因为这都表明中央权力的扩张。需要说明的是,宦官与皇权的结盟,仍可被视为中央权力的加强而不是削弱,尽管主事者可能不是皇帝本身。而宦官对于中央权力的行使最没有节制,为祸尤烈。在唐代政治中,宦官执政时代中央权力对世家的侵凌最为惨烈。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这些掌握了中央权力的宦官动不动就大举屠戮朝廷官员和士人,毫不容情。和东汉十常侍、明代魏忠贤一样,掌握了中央权力的宦官都是世家的死敌。

皇权的专制手段除来自于宦官的结盟外,还来自屠戮、秘书小组、科举制度等。所谓秘书小组,即为了在治理层面摆脱对世家的依赖,皇家往往依靠近臣,组成即“内廷”,以从“外朝”夺权。屠戮之举更自不必说,唐朝的各种世家,包括皇族李氏,经由武媚娘、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大举杀戮,损失惨重,几乎没有一家能够逃过五代十国而迁延到宋朝。尽管如此,世家衰落之后仍有新的世家崛起。直到科举制出现,才将宦官、屠戮、内廷都无法解决的世家问题一举终结。即皇权不再依赖世家共治,而是亲身遴选人才,形成新的精英集团和治理主体;而统治能力也不再传承于经学,而是诗文或八股,这最终导致“经学”传承的世家彻底被取代,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最后的士族

明清时代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世家本已凋零殆尽。但两个因素促使新的世家崛起。一是明中叶以降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八股科举制的普及。从商之后要子孙科举取仕,成为明清大家族的选择,亦形成“科举世家”的传统,但与经学传承的古典世家明显不同,并且无力也不愿与中央集权相抗。

明末清初,虽然整个家族抗清、战败自杀殉国者比比皆是,但大多数家族都认为自己这一代尽到了对皇帝的责任就够了。因此明朝遗民自己拒绝降清,却鼓励子孙参加科举出仕。说明在历史大转折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将家族的延续看得比国更重要。对家族的忠诚超越了对于王朝和君主的忠诚。“当政权转换时,个人到底要为自己争得千载声名,还是要为子孙铺下平坦仕途,的确是一大抉择。选择降清者多,当遗民者少,因为士绅在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清朝的皇权专制统治开始进入极盛时期,绝对权力控制一切,家族士人无处可寻独立的政治价值,只有归附朝廷。

从权力的规律来看,皇权需要对手,中央集权需要适当分权,问题只是在于和谁分权,如何分权。如果皇权一定要实现绝对专制,首先剪除的就是自己的羽毛(如世家、贵族等),是自取灭亡之道。西方通过贵族地位的世袭制与国王分权,虽有彼此斗争,但实际上却是封建王权的保障。欧洲的贵族制度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自然有其道理。而对于贵族来说,限制王权但与王权共存并不矛盾。相比之下,中国的世家的精神底蕴过于入世,一定要攀附权力。所以,士族没有在自身占据优势时凭借法律等形式将这种优势固定下来,而是一味追逐最高权力,带来无休止的纷争。另一方面,皇权本身也不知节制,用各种手法根绝世家。到了清朝,绝对皇权达到了顶峰,但也使自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专制主义最圆熟的时候,也就是行将灭亡之时。

尽管明清之时皇权大张、世家式微,但世家子弟仍保留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并在历史中不时显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成为中国本土民主思想的萌芽。清末,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宣扬社会改革;曾国藩更是借儒家“名教”之名剿灭太平天国,暂时挽救了垂死的清王朝。他们是中国士族精神的最后继承者。但这时的世家传统自己已处于末世,更加无力引领整个时代的发展。结果就是历史重演,来自平民和军人的影响开始上升,他们将用暴力和武力来解决一切,皇权世家则双双消灭。而之后的半个世纪都是暴力夺权、生灵涂炭的年代。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西方的贵族精神、中国的君子之道,都与现代公民精神有相通之处。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顾炎武的民主思想,都是中国人精神上独立和进步的源泉。但在科举年代之后,中国人只能以读书人为精神教父,而读书人虽号为君子,其读书的目的却是成为官僚,最后就成了“以吏为师”。至于真正的贵族精神和贵族传统却不幸由于世家的衰亡而告断绝。在中国,要建设现代社会的公民价值,没有传统可以追溯,恐怕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这是最为可惜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古代的“分权政治”  分权  分权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  
智库

 响应埃博拉

可怕的埃博拉瘟疫在至少四个西非国家肆虐(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我们不仅需要紧急响应以阻止瘟疫爆发,还必须反思全球公共健康的一些基本假设。我们生...(展开)

智库

 “中国特色”还是“中国模式”?

我有一个奇谈怪论:学术需要贸易,国际学术交流就是国际贸易,而决定贸易模式的基本原理就是“比较优势”。我是经济学家,解释“比较优势”是我的职责,它的意思是,当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