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技能教育支撑“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在2015年5月1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指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这为我国高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素质的工程师等技能人才

机器人、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等正在引发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而制造业升级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这与高校人才培养高度相关。当前农民工短缺甚至其薪水高于大学生,说明有经验有技能的人才正是企业的期望,仅仅有大学文凭不能算是有用的人才。根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德国制造强国的背后是适龄青年中的80%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目标是成为训练有素、有职业道德的从业者;瑞士80%至90%的高等教育是职业类的;韩国首尔多年来85%的新增劳动力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出租车司机。我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与德国等国家的差距,很多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差异。不管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和高素养的技能人才。由此可见,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决定着“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

二、“中国制造2025”对提升技能教育品质的要求

第一,教育理念转型。国外有一所大学的定位是“培养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而中国愿意这样定位的高校很少,基本上都把自己定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聚焦在精英教育。职业院校似乎属于“次品教育”,使职业院校的师生感觉低人一等,缺乏社会认可和基本尊严。所以,强化学校功能、打通职业教育与所谓精英教育的办学体系,让学生自由地、有尊严地在各类教育层次中选择和转换,这是教育理念转换的切入点。

第二,高校招生结构转型。综合媒体报道,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但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招生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28%,可是计算机专业已经连续三年被列在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位专业之中;管理学科2010年比2000年招生数增长超过了10倍,而同期全国管理岗位在职人数仅增长了35%;财务管理岗位全国从业人员减少了30万人,但财务管理招生数却增长了12倍。可见,高校招生结构与社会需要出现了较多的脱节,急需转型。

第三,职业教育的水平关乎国家竞争力。据媒体披露,2013年,欧盟各国形成了加强职业教育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专门提到学习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都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外部竞争与国内需求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全国总工会预测,我国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万到3300万之间。据《经济日报》报道,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仅占工人总数的5%,德国的比例为35%至40%。从学历上看,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有很多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而我国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数量很少。这既说明我国产业竞争力不足,又说明对提高职业教育品质的紧迫性。

三、提升技能人才的教育品质需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与院校合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在学生实习、技术合作、学生的定向培养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进展,而在“产学研”以及共同建立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合作非常欠缺。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学校与企业的需求与期望存在偏差。第二,在校企合作中,作为连接企业的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为整个行业承担培养技能人才所应有的义务。第三,由于对具体权益缺乏规范,使得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难以保障。第四,校企合作缺乏法制的有效保障。

2.促进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推进校企合作所涉及的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有效运行。打通《职业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法规、劳动法规、税收法规等,使各项法规之间有更好的逻辑关联和衔接。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上述法规成为“软法”,要有“牙齿”,违者必惩。

二是建立企业、学校、政府、行业等多方面合作信息互通和有效的对接机制,真正实现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而且不仅职教需要如此,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都应该这样做。

三是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鼓励校企合作,并给予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和在实习设备以及实习生补贴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挖掘和开发校企人才培养、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利益和需求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总之,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升技能教育品质的意义和责任重大。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社会应始终如一地弘扬平等精神,强调所有的工作都是体面的工作,都是有尊严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制度与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中应真正体现鼓励、激励与奖励行行出状元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的长期坚持和努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词条  支撑  支撑词条  技能  技能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2025  2025词条  
智库

 如何看克里主管美国外交

克里已经顺利从希拉里手中接过美国外交主管的大印,世人都关注克里的外交是否会有新气象,同前任相比会有何区别?而中国人更关注克里外交的中国因素。同希拉里相比,克里的...(展开)

智库

 40年来我国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40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历史性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开启了真正驶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航程。在计划经济为基础...(展开)